-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 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 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 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取华支睾吸虫阳性麦穗鱼,去除头、鱼鳞和内脏,称重后绞碎,按1g∶10ml比例加入人工消化液(成分为0.6g胃蛋白酶,100ml生理盐水,1ml浓盐酸),于37 ℃消化过夜后反复过滤,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成熟囊蚴.加入0.025%胰蛋白酶溶液(pH=7.4),37 ℃孵育约3 min,将脱囊后尾蚴、未完全脱出后尾蚴、外形较完整囊蚴及脱下空囊分开收集,使用3%戊二醛与1%四氧化锇固定制样.样品使用50%、70%、80%、90%、100%乙醇逐级浸泡脱水(每级10 min,100%乙醇脱水重复3次),100%六甲基二硅烷浸泡3次(每次10 min),干燥后镀膜喷金,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按50%、70%、90%乙醇、1∶1混合液(90%乙醇:90%丙酮)、90%、100%丙酮逐级脱水(每级10 min,100%丙酮脱水重复3次),依次于丙酮与包埋剂(环氧树脂618)1∶1、1∶3混合液与全包埋剂中浸泡后聚合处理,修块、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囊蚴外观出现了局部膨胀或凹陷、褶皱及塌陷、囊壁内外层分离;脱囊形成的线状裂口长、边缘平整,未能脱出的后尾蚴被软塌的囊壁包裹,其上皮棘刺穿囊壁;脱囊后尾蚴背、腹面遍布体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口、腹吸盘内壁结构不同;排泄囊内填满大小不一圆球形排泄颗粒.透射电镜下显示,脱囊后尾蚴体壁为合胞体结构,由外向内可见皮层外质膜下为电子致密的颗粒状基质,基质向表面形成突起,基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及大小不等囊泡;皮棘根部从基质膜发出,穿过基质从皮层表面穿出;基层厚度差异较大,内含多个高电子密度分泌小体;外环肌和内纵肌发达,深入到细胞层,经胞质管运送的物质在远端形成囊泡;皮层细胞间物质发达,充满杂乱分布的管状、大小不等的囊泡结构及线粒体.结论 囊蚴凭借发达的肌肉组织剧烈运动,在脱囊中起积极作用;皮棘有助于后尾蚴尽快摆脱软化囊壁的包裹;囊内后尾蚴可能借助运动触碰囊壁方式使皮层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内壁,发挥化学性软化内壁作用来协助脱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一种提取土壤样品中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in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建立并优化了一种土壤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in的提取方法.优化后的提取步骤和参数为:0.1g含curcin的土壤样品加入1 mL的提取缓冲液(5 mmol/L磷酸盐,0.1 mmol/L EDTA,0.2% SDS(m/V),20 mmol/Lβ-巯基乙醇,pH7.2),在18 ℃以上的室温条件下振荡混匀1h,离心取上清液.重复该过程一次,合并上清液.上清液于4℃放置过夜,离心取上清液,即为样品粗提液.该样品粗提液即可用单克隆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检测其中的curcin含量.该方法对curcin含量高于8 μ.g/g土壤可进行定性检测,对于curcin含量分别为100、500、1 000μg/g的土壤样品的回收率分别达到49.3%±2.8%、64.2%±3.62%和78.33%±4.24%.该方法的变异系数保持在5%左右,对来自四川3个样地的土壤有较好的适用性.本研究建立优化的提取方法可为评估curcin蛋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生态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桑氏链霉菌几丁质酶ChiKJ4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抑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关于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生防基因的研究不多,仅从其基因组中克隆了2个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其单个几丁质酶的完整基因序列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克隆S.sampsonii KJ40的几丁质酶基因ChiKJ40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研究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从S.sampsonii KJ40中克隆几丁质酶基因ChiKJ40,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进行诱导表达.使用His标记蛋白质微量纯化试剂盒对重组几丁质酶进行纯化,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浓度,几丁质酶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几丁质酶活性.观察重组几丁质酶对桉树焦枯病菌(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紫丝核菌(Rhizoctonia violacea)几种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ChiKJ40基因(登录号为MF434484)在E.coli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42 kD的重组几丁质酶,不同浓度IPTG在37℃诱导3h,蛋白产量无明显变化.0.2 mmol/L IPTG 16℃诱导过夜,重组几丁质酶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小部分以包涵体存在于沉淀中.粗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80 U/mL,酶比活力为0.041U/mg,纯化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46 U/mL,酶比活力为0.115 U/mg,纯化倍数为2.8,酶活回收率为57.5%.重组几丁质酶处理后,C.scoparium、C.parasitica和A.alternata菌丝细胞出现分节、膨胀,R.violacea菌丝溶解且部分被破坏成碎片.[结论]ChiKJ40基因的研究补充了S.sampsonii的生防背景,为几丁质酶基因找到了新的来源,并为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黑枸杞花色苷纯化工艺的优化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黑枸杞花色苷提取物的纯化工艺,并评价最优方法纯化效果.方法 先后考察了黑枸杞花色苷的萃取工艺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自由基清除率测定,分别评价提取、萃取与大孔吸附树脂分离产物的纯度和抗氧化活性.结果 先采用水饱和过夜3倍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提取液4次,每次12 h;再采用药材浓度为200 g·L-1的萃取液,以1 mL·min-1的流速上样大孔吸附树脂柱,在洗涤10个BV后,使用70%乙醇,以1 mL·min-1的流速洗脱树脂柱,获得的纯化产物组成完整,纯度明显提高,抗氧化活性也明显增加.结论 初步建立了效果理想的黑枸杞花色苷纯化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croRNA-29a-3p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icroRNA-29a-3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角膜基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选用培养至2~4代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分别设置对照组、TGF-β1组、miR-29a过表达对照+TGF-β1组、miR-29a过表达+TGF-β1组、miR-29a抑制表达对照+TGF-β1组及miR-29a抑制表达+TGF-β1组.采用TGF-β1体外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细胞饥饿过夜之后,在无血清的条件下转染miR-29a 24 h;然后以浓度5 ng/mL加入TGF-β1,无血清培养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细胞总RNA提取法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目的相应指标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 人角膜基质细胞呈多角形,树突状,排列规则.按实验设计处理完细胞之后,各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效果良好.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miR-29a过表达对照+TGF-β1组比较,miR-29a过表达+TGF-β1组αSMA mRNA表达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miR-29a抑制表达对照+TGF-β1组比较,miR-29a抑制表达+TGF-β1组αSMA mRNA表达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同时,αSM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可得,对照组与TGF-β1组相比,αSM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29a过表达+TGF-β1组与miR-29a过表达对照+TGF-β1组相比αSM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该指标在miR-29a抑制表达+TGF-β1组与miR-29a抑制表达对照+TGF-β1组的比较中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MicroRNA-29a对TGF-β1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作用是负性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乌饭树叶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胰岛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乌饭树叶黄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小鼠体内诱导形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对照组、80 mg·kg 1·d-1和160 mg·kg-1 ·d-1乌饭树叶黄酮组,另设有空白对照组.随后各组小鼠连续给予相应药物14d.末次给药后,各组小鼠经过夜禁食,测其空腹血糖水平,而后收集小鼠血清和胰腺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胰腺组织制备匀浆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测定胰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并以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胰岛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糖尿病小鼠经乌饭树叶黄酮干预后空腹血糖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乌饭树叶黄酮受试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比模型对照组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乌饭树叶黄酮组的胰腺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则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炎症因子TNF-α和IL-6也明显下降.糖尿病小鼠的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机构改变也在经乌饭树叶黄酮干预后有所改善.结论:乌饭树叶黄酮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该作用可能与其能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和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进而减少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滤泡树状突细胞的电镜标记方法——一种新型免疫辅助细胞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用国产HRP制备抗HRP全血清,并与等体积的HRP溶液混匀后共同孵育制成HRP-抗HRP。将HRP-抗HRP静脉注入Wistar大鼠,24小时后经门静脉灌注戊二醛固定脾脏。200~300 μm的脾脏薄片在二甲砷酸钠缓冲液中漂洗过夜,然后入DAB/H 2O 2孵育。光镜下观察,见白髓生发中心内有网状阳性反应。电镜观察证实阳性反应产物只分布在FDC表面,可作为FDC的特异性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白头叶猴与黑叶猴觅食行为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x2 =6.602,df= 11,P=0.830;黑叶猴:x2=11.393,df=11,P= 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肽胶束负载二氢卟吩e6促进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制备基于多肽胶束(PM)负载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的PM@Ce6抗原载体,研究其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抗原呈递作用效果.方法:采用PEG-NH2与N-羧酸酐(NCA)以开环聚合法合成PEG-PLL-PLLeu共聚物,将所得的PEG-PLL-PLLeu共聚物溶解于超纯水,与光敏剂Ce6振荡过夜,自组装成具有光动力效应的PM@Ce6,检测其表征、形态和包封率.应用激光共聚焦及流式检测PM@Ce6对DC产生活性氧(ROS)的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M@Ce6与Ce6对DC抗原呈递能力的影响.结果:PM@Ce6的粒径约为170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Ce6的包封率约为47%.此外,PM@Ce6显著促进DC产生ROS(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进一步证明了PM@Ce6明显增强DC中蛋白酶体活性(P<0.01)和MHCⅠ抗原呈递效果(P<0.01).结论:以PM为载体负载Ce6能有效促进ROS产生,增强蛋白酶体活性,从而进一步增强DC抗原呈递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