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肿瘤近距离治疗和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疗效可以达到消融治疗的目的。本文首次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stereotactic ablation brachytherapy,SABT)概念,同时将SABT分为两类:H-SABT和L-SABT。H-SABT是指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消融治疗,L-SABT是指低剂量率近距离消融治疗,也就是临床常用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SABT具有大分割,短疗程;影像引导,精确性高;疗效确切,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式的疗效;器官功能保留的特点。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微创治疗技术体系,未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颈癌图像引导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组织间插植治疗复发妇科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物理剂量学参数,评价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CT引导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纳入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患者38例,均行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10~36 Gy,2~6分次,5~6 Gy/次。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时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 D90)、100%靶区体积剂量( D100)和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 V100)。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结肠2 cm 3体积接受的剂量( D2 cm 3)。近距离治疗质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 结果:研究共纳入治疗194例次,单次中位插植针6(5~13)根,单次处方剂量5~6 Gy。术前和术中的GTV D90、 D100、 V100、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和术中危及器官膀胱和结肠 D2 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直肠 D2 cm 3剂量略高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35, P=0.027)。 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高剂量率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3D打印技术正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工业进程,使得制造业由传统的"流水线"车间化生产变为"个体化"多点制造。医疗领域同样见证了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骨科、口腔科及放射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尤其在肿瘤放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研究和应用热点主要集中于外照射(个体化3D打印组织补偿物、个体化3D打印模体、个体化固定装置)与内照射(后装和粒子植入治疗),现结合国内外进展分别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颈癌近距离腔内放疗二维治疗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距离治疗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应用最多仍是二维近距离后装技术。为规范宫颈癌近距离腔内放疗二维治疗技术的应用与开展,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lexitron后装机的临床调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为满足国家标准和临床需求,对Flexitron后装机的硬件和软件制定临床调试流程、项目内容和测试方法,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规程。方法:临床调试分为硬件、治疗计划系统(TPS)和端对端(ETE)的全流程测试。采用源位置检测标尺测量放射源的到位精度;通过秒表计时、电离室测量、视频分析3种方法检测驻留时间的精度和线性;使用高精度尺测试模拟尺、连接管、源位置检测标尺等测量工具的精度;使用胶片校准标记丝和施源器;使用静电计和井型电离室校准放射源活度。通过实物图像对TPS的显示、重建精度进行评价。采用自制模体完成扫描、计划和剂量测量进行ETE测试。结果:调试项目中的精度检测结果均在可接受的限值之内,源活度测量结果偏差为0.21%,ETE点剂量测量偏差为2.32%,均满足临床使用要求。但精度检测项目中,核磁标记丝的标称和实测值存在2 mm差异,因此基于核磁影像采用标记丝进行管道重建时需要修正。结论:本研究通过总结Flexitron后装机的临床调试经验,制定了后装机、计划系统各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的基线水平,为后装机投入临床使用前的调试工作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接受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三维组,50例接受 192Ir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二维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三维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二维组[98%(49/50)比84%(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 P=0.036)。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0%(30/50)比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9, P=0.003);三维组1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6%(13/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38)。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8%(34/50)比92%(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 P=0.005);三维组2、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0%(25/50),4%(2/50)比2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 P=0.040; χ2=6.06, P=0.028)。三维组慢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4%(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9, P=0.014)。 结论: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较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疗效好,急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阴道3D打印个体化模板在宫颈癌后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经阴道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比较该方法和徒手插植方法的剂量学和操作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40例行 192Ir高剂量率腔内联合插植后装治疗计划。实验组为20例使用经阴道3D后装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用基于CT影像的预计划方法设计插植针路径,用3D打印技术创建个体化模板实体和插植针路径,最后在CT引导下置入模板。对照组选取20例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治疗计划,徒手插植方法不做预计划并且插植针方向由操作医生经验决定。 结果:两组计划HR-CTV的分次D 90相近,实验组正常组织D 2cm 3的剂量有较显著改善,且肿瘤靶区内高剂量区体积和剂量适形性指数均有改善。实验组共使用27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为1次,未出现插植针刺穿正常组织事件。对照组共使用20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4次,且观察到3次刺穿正常组织事件。 结论: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方法对比徒手插植方法有剂量学优势,并且操作更安全,实际治疗可达到预计划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插植针植入棒在妇科肿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 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3体积的平均剂量D 2cm3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