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球面填充块在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并采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119例(12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58髋),女性62例(66髋);年龄(65.0±11.8)岁(范围:40~102岁);体重指数(23.9±3.5)kg/m 2(范围:16.1~32.2 kg/m 2)。髋臼周围骨缺损Paprosky分型 ⅡA型2髋,ⅡB型29髋,ⅡC型34髋,ⅢA型31髋,ⅢB型28髋。9例(9髋)合并骨盆不连续。手术前后拍摄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观察假体影像学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双下肢长度差异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53.4)min(范围:90~380 min)。术中出血量(345.3±124.2)ml(范围:100~1 200 ml)。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的(39.7±13.0)mm降至术后的(21.8±7.1)mm,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由术前的(34.0±10.6)mm提高至术后的(38.5±5.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859, P<0.01; t=5.266, P<0.01)。随访时间(26.1±15.4)个月(范围:6~60个月)。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的(35.2±10.0)分提高至(85.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23, P<0.01)。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2.1±1.1)cm降至(0.5±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67, 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3例患者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后随访期间假体在位良好。其他患者无脱位、松动、骨折、感染复发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球面填充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桡骨头前缘骨折合并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前缘骨折合并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5例桡骨头前缘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1例、女54例,年龄(38.84±13.63)岁(范围16~70岁)。基于Mason分型Ⅱ型桡骨头骨折的基础上,对单纯累及桡骨头前缘的病例,按照骨折块数量及移位类型,将桡骨头前缘骨折分为三个亚型:A型,桡骨头前缘一部分塌陷骨折,53例;B型,桡骨头前缘两部分及以上塌陷骨折,50例;C型,桡骨头前缘分离移位骨折,2例。所有类型骨折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B型骨折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拉长但连续性存在,早期的21例未行加强修复(未修复组)、后期的29例采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加强修复(修复组)。采用肘关节活动范围、撑桌试验、Mayo评分、Broberg Morrey评分评价术后疗效。撑桌试验按照实际完成时间记录,其余观察指标均于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4.08±1.52)个月(范围12~18个月)。A型骨折肘关节屈伸范围为115.7°±6.4°,撑桌试验完成时间为第(75.68±11.90)天,Mayo评分为(93.72±2.40)分,Broberg Morrey评分为(92.89±2.28)分。B型骨折中修复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12.1°±4.4°,优于未修复组的105.8°±3.7°( t=5.31, P<0.001);修复组撑桌试验完成时间为第(77.72±6.51)天,早于未修复组的第(104.29±18.45)天( t=6.32, P<0.001);修复组Mayo评分为(90.21±5.88)分,与未修复组(87.14±5.26)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 P=0.063);修复组Broberg Morrey评分为(90.93±6.43)分,高于未修复组的(86.95±6.37)分( t=2.17, P=0.035)。C型骨折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07°、106°;撑桌试验分别为第82天及第98天;Mayo评分分别为91分、87分;Broberg Morrey评分分别为93分、85分。B型骨折未修复组出现异位骨化伴肘关节僵硬1例。 结论:桡骨头前缘A型骨折肘关节稳定,无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B型骨折因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拉长使肘关节存在失稳,建议一期进行修复;C型骨折合并外侧韧带复合体断裂,应一期进行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骨症肘关节病变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地方性氟骨症患者肘关节常见临床表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高台县、皋兰县的13个病区村作为样本村,对该村全部常住成年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①人口学信息、家族史、现病史调查;②骨科临床专科查体;③前臂(含肘关节)和小腿(含膝关节)数字X线摄影拍片,并根据X线表现划分肘关节Kellgkn-Lawrence分级(K-L分级);④身高、体质量检测,并计算体质指数(BMI);⑤应用Mayo肘关节评分量表评价肘关节功能。根据调查结果描述氟骨症患者肘关节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布特征,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病程、BMI、K-L分级等肘关节功能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资料的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和计数资料用Spearman检验。有序等级资料的相关性分析用Kendall′s Tau- b检验。 结果:①在501例氟骨症患者中,共检出肘关节疼痛患者465例(92.8%)、肘关节有压痛者185例(36.9%)、肘关节肿大者300例(59.9%)、肘关节晨僵者415例(82.8%)、肘管综合征阳性者102例(20.4%)、前臂伸肌腱牵拉试验阳性153例(30.5%)、前臂屈肌腱牵拉试验阳性97例(19.4%);肘关节旋转受限以关节活动范围(ROM)在30°~70°者检出率最高(261例,52.1%),肘关节伸屈受限以ROM在50°~90°者检出率最高(274例,54.7%)。②在501例氟骨症患者中,共检出肘关节有症状和阳性体征者465例,其中男性检出率<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19, P<0.001)。年龄以50~65岁者最多(274/501,58.9%),体质指数以BMI<18 kg/m 2者最多(217/501,46.7%),K-L关节炎放射学分级以Ⅲ级者最多(256/501,55.0%),病程以>30年者最多(217/501,46.7%)。③氟骨症临床特征、Mayo评分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疼痛与年龄( r=0.79, P<0.001)、疼痛与病程( r=0.71, P<0.001)有较高相关性;伸屈ROM与年龄( r=-0.43, P<0.001)、伸屈ROM与K-L分级( r=-0.67, P<0.001)、伸屈ROM与病程( r=-0.48, P<0.001)均呈负相关;肘管综合征与年龄( r=0.72, P<0.001)呈正相关;Mayo功能评分与年龄( r=-0.35, P<0.001)呈负相关。 结论:肘关节晨僵(<30 min)、肘关节旋转受限、肘关节伸屈受限、肘管综合征(Ⅰ度)在氟骨症人群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年龄、病程、关节退变程度对氟骨症肘关节功能有较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骨转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其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120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肢牵引、旋转闭合复位治疗,若闭合复位失败,则行开放解剖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恒古骨伤愈合剂。2组均连续观察3个月,随访9个月。随访结束后,行X线或CT检测评价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术后3、6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06±2.35)周、对照组为(17.75±3.56)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2, P<0.01)。随访9个月,治疗组骨折愈合率为93.3%(56/60)、骨折不愈合率为1.7%(1/60)、骨折畸形愈合率为5.0%(3/60),对照组分别为75.0%(45/60)、5.0%(3/60)、20.0%(12/60),2组骨折愈合率及畸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7.57、6.17, P值分别0.006、0.013)。治疗组随访9个月骨密度[(0.76±0.12)g/cm2比(0.71±0.06)g/cm2, t=2.89]较同组术前升高( P<0.01)。治疗组术后3、6个月血清β-CTX水平[第3个月(186.76±26.23)ng/L比(286.05±23.18)ng/L, t=21.97;第6个月(252.34±21.58)ng/L比(302.52±16.87)ng/L, t=14.19]低于对照组( P<0.01)、PINP水平[第3个月(37.52±7.59)μg/L比(27.59±5.36)μg/L, t=3.56;第6个月(30.54±5.63)μg/L比(25.63±4.98)μg/L, t=2.36]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可有效调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骨代谢平衡,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A-Mg引流片兔眼前房植入对眼压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基(HA-Mg)青光眼引流片植入兔眼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配对比较法将12只SPF级3~4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进行相应操作;12只左眼均不行任何操作,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1、3、5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及前置镜观察术后各组眼部情况;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引流片于前房与结膜下间隙固定情况。术后5个月,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HA-Mg引流片植入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术前和术后每周采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眼压,连续监测21周;采用锥虫蓝前房注入法验证房水引流通道通畅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HA-Mg引流片完全降解后房水引流通道与周围组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兔均未出现全身及眼部异常或不良反应,6枚HA-Mg引流片均于术后约4个月完全降解,4枚引流片位置固定良好,2枚引流片出现少量旋转移位,无引流片落入前房;术后5个月,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分别为(2 535.2±274.4)和(2 521.0±175.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3, P=0.85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26.409, P<0.001; F时间=7.843, P<0.001),其中小梁切除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高于HA-Mg引流片植入组,HA-Mg引流片植入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引流通道通畅性实验发现,HA-Mg引流片植入术后5个月,蓝色染色剂仍可从前房引流到结膜下。术后6个月引流片已完全降解,巩膜层间可见线状房水引流通道及虹膜前粘连,各组织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HA-Mg引流片植入兔眼后可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及姿势对疼痛进展和身体功能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分析与疼痛进展及功能变化相关的步态和姿势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髋关节OA患者,在入组时(基线)和随访12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中的身体功能子量表评估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身体功能。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者的步态,采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矢状面脊柱线角度和活动性。以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为因变量,以与步态和站姿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基线时的年龄、关节间隙宽度(JSW)、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进行调整。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髋关节外伸角度受限[标准化回归系数( β)=-0.52,95%置信区间( CI):-0.88~-0.17]、髋关节外旋转受限( β=-0.51,95% CI:-0.85~-0.18)是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影响因素( P<0.05);胸椎后凸角增加( β=-0.54,95% CI:-0.99~-0.09)、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 β=0.40,95% CI:0.01~0.79)、胸椎活动度的降低( β=0.59,95% CI:0.23~0.94)、每日行走步数减少( β=0.53,95% CI:0.13~0.92)、步行速度减慢( β=0.45,95% CI:0.04~0.86)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行走时髋关节外伸受限和髋关节外旋受限是髋关节OA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相关因素,胸椎后凸角增加、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胸椎活动度降低、每日行走步数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建议护理人员将上述因素作为预防髋关节OA进展的临床干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远端融合椎选择的"鼓楼规则"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出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术中的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并与"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规则"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根据南京鼓楼医院既往关于Lenke 1A型AIS患者矫形术中下端固定椎选择的回顾性研究,筛选与下端固定椎选择相关的指标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连续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enke 1A型患者189例,男29例、女160例,年龄(14.9±2.8)岁(范围10~18岁)。均接受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根据收治顺序选择下端固定椎(单号采用传统"LSTV规则"、双号采用"鼓楼规则")。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融合节段数,上胸弯、胸弯和腰弯的Cobb角及矫正率,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等参数,记录远端叠加现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当Risser≥3级、主弯长度≤8个节段、LSTV近端一个节段(LSTV-1)旋转≤Ⅰ度、LSTV-1偏移中线<20 mm、术前冠状面平衡<10 mm且LSTV-1与LSTV间椎间盘在Bending像上可双向开口,此时下端固定椎可选择LSTV-1;如不符合以上条件,下端固定椎应选择LSTV。最终120例纳入研究,男21例、女99例,年龄(15.1±2.4)岁(范围10~18岁),每组各60例。术后随访至少2年,"LSTV规则"组随访时间为(31.0±5.4)个月,"鼓楼规则"组为(30.8±5.1)个月。"鼓楼规则"组下端固定椎主要位于T 12、L 1节段,"LSTV规则"组下端固定椎主要位于L 1、L 2节段,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LSTV规则"组融合节段为(10.5±1.7)个节段,"鼓楼规则"组为(9.7±1.5)个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0, P=0.003)。末次随访时"LSTV规则"组和"鼓楼规则"组主弯矫正率分别为74.8%±10.5%和73.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79, P=0.219);"LSTV规则"组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5%(9/60),"鼓楼规则"组为17%(1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3, P=0.803)。 结论:对于Lenke 1A型患者采用"鼓楼规则"与"LSTV规则"指导下端固定椎选择均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根据"鼓楼规则"选择下端固定椎可减少远端融合节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连续扩张器置入法修复儿童大面积瘢痕性秃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扩张器置入法在修复儿童大面积瘢痕性秃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创)伤整形外科共收治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患儿5例,年龄3~14岁,其中男3例,女2例,秃发面积超过1/2头皮。其中枕部巨大皮内痣切除植皮术后瘢痕秃发1例,烧伤后瘢痕秃发4例。均采用连续扩张器置入法连续扩张头皮。一期:扩张器置入,扩张正常皮肤软组织;二期:取出扩张器,切除部分瘢痕后转移扩张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下方接力置入扩张器,继续进行扩张;三期:扩张器取出,切除残余瘢痕秃发区,滑动推进或旋转扩张皮瓣修复遗留秃发区。观察术后效果。结果:5例患儿中2例残余10 cm ×4 cm、6 cm ×2 cm秃发部位,其余3例秃发得到完全修复,其完全修复患儿中1例切口瘢痕较宽。随访3个月至3年,患儿均毛发生长茂盛,走行接近正常,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连续扩张器置入修复儿童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术后效果好、疗程短、费用低、可行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