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覆膜金属支架在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在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FCMS治疗的22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FCMS首次置入成功率、FCMS二次置入成功率、FCMS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狭窄解除率、FCMS取出成功率,胆总管残端结石消失率、溶解率及清除率,以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FCMS首次置入成功率为72.7%(16/22)、二次置入成功率为100.0%(6/6),FCMS留置92~205 d,中位时间176 d,术后未发生急性胰腺炎、出血、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狭窄解除率为90.9%(20/22),FCMS取出成功率为100%(22/22),胰管结石消失率为68.2%(15/22),胰管结石溶解率为85.7%(6/7),胰管结石清除率为100%(7/7).随访16~50个月,胆总管残端结石复发率为4.5%(1/22),再次行ERCP成功取出结石.结论 FCMS治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安全、有效,在解除胆总管狭窄的同时可引起结石的溶解、消失,进而提高结石清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对术后胰腺炎高危人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高危人群相关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且存在胰腺炎高危风险的23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支架组(置入胰管支架,n=80)、吲哚美辛栓组(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n=78)、联合组(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n=76).比较 3 组手术前后相关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术后胰腺炎发生情况、重症胰腺炎发生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前3 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及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另两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另两组,CD8+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PEP发生情况及重症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可降低PEP高危人群的炎症反应,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鼻胆囊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鼻胆囊引流(ENG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3年1-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4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其中2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ENGD治疗(ENGD组),另外25例行ERCP取石+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GD)(PTGD组),比较两组操作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以及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留置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操作成功率均为100%.ENGD组和PTGD组在手术时间[(46.4±4.8)min vs(55.0±6.0)min]、治疗费用[(3.2±0.3)万元 vs(3.5±0.3)万元]、患者满意度[5(5,5)分 vs 4(4,5)分]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GD组二期LC手术时间[(45.4±7.0)min vs(58.4±9.2)min]、并发症发生率[1(4.8%)vs 7(28.0%)]、腹腔引流管留置率[10(47.6%)vs 23(92.0%)]及住院时间[(3.6±0.7)d vs(4.7±0.6)d]均低于PTG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G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并能降低LC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饮食干预对内镜胆管内引流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脱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内镜胆管内引流(ERBD)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脱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因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及ERBD置入7 Fr 5cm单猪尾胆管支架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病区A的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试验组,n=209),病区B的患者采取常规饮食干预(对照组,n=106),比较两组患者餐后腹痛发生率、不同时间段支架脱落率、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结果 试验组餐后腹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2%(13/209)vs 25.47%(27/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总脱落率高于对照组[86.60%(181/209)vs 85.85%(91/106),P=0.854],其中试验组术后1~2 d支架脱落率低于对照组[4.78%(10/209)vs 12.26%(13/106),P=0.016],术后3~7 d支架脱落率低于对照组[27.14%(54/199)vs 38.71%(36/93),P=0.046],但术后8~30 d支架脱落率高于对照组[80.69%(117/145)vs 73.68%(42/57),P=0.274].试验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9%(3/64)vs 18.37%(9/49),P=0.022],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4.83%(7/145)vs 5.26%(3/57),P=0.898].试验组术后残石率低于对照组[0.96%(2/209)vs 7.55%(8/106),P=0.002].结论 特定的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内镜胆管内引流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早期脱落率、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残石率,符合快速康复护理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管支架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管支架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C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普通外科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采取ERCP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CP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35例CP患者中,经ERCP诊断为高位胰胆合流异常(PBM)27例,其中胆总管残端结石合并胆管括约肌狭窄20例,单纯性胆管括约肌狭窄5例,胰管狭窄2例;经ERCP诊断为低位PBM 8例,其中乳头括约肌狭窄5例,胰管括约肌狭窄2例,胰管括约肌狭窄并胰管结石1例.35例先行ERCP治疗,结石取净2例,未取净19例;狭窄解除8例,未解除27例.后置入胆管支架,其中22例狭窄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5例狭窄置入塑料支架.术后腹痛缓解率100%(35/35),急性胰腺炎发生率5.7%(2/35),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4.3%(5/35).27例支架留置3~7个月后均成功取出,狭窄解除率92.6%(25/27),其中FCMS狭窄解除率100%(22/22),塑料支架狭窄解除率60%(3/5);19例结石取净率100%(19/19),其中结石消失率63.2%(12/19),结石溶解率100%(19/19).术后随访4~63个月,胰腺炎复发率11.4%(4/35),再次接受ERCP治疗,均存在胰管狭窄,重新留置胰管支架.结论 结石和狭窄是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CP的主要病因,ERCP置入FCMS不仅能解除狭窄,还能促进结石的溶解和排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术(SADI-S)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与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相比,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操作相对简单,且两种术式对肥胖及其代谢病的疗效相当。本中心报道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患者为27岁男性,身高180 cm,体质量140 kg,腰围125 cm,体质指数43.2 kg/m 2。入院诊断:脂肪肝、重度肥胖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手术,通过阑尾确定回盲部,从回盲部逆行测量共同通道,距回盲部300 cm处进行标记并悬挂远端。在34 Fr支撑管的引导下行胃袖状切除。切断十二指肠球部后将十二指肠近端与回肠标记处行端-侧吻合,将胃切缘与大网膜加固缝合,经口注入亚甲蓝后未见漏出,于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为24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 d且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0.21%。术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等指标均明显下降,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均完全缓解。提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安全性,并分析导致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行ERCP的患者51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ERCP术后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老年组(≥65岁,301例)与非老年组(211例)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乳头旁憩室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胆石症、胆系手术史、ERCP史、免疫病、肿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术前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ERCP术中操作,其他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胰管插管、胰管支架置入。老年组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比例为34.6%(104例)和18.9%(57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25.6%(54例)和11.4%(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胆总管直径和最大结石直径为(1.32±0.43)cm、(1.04±0.53)cm,大于非老年组患者的(1.16±0.40)cm、(0.81±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23、-4.76,均 P<0.01);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P<0.05)、胆管支架引流术( P<0.05)的操作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例)和5.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ERCP中高风险的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操作多,但不增加老年人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对老年人ERCP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及其95% CI表示。采用 I2和 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 I2≤50%或 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 I2>50%且 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6.53,95% CI为-8.64~-4.43, 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88,95% CI为-8.32~-3.45, 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8.77,95% CI为-12.39~-5.15, 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46.01,95% CI为-83.64~-8.37,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24.05,95% CI为-32.93~-15.18, 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80,95% CI为-31.11~-4.48,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64,95% CI为-10.16~-1.12, 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0,95% CI为0.28~0.89, 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5,95% CI为0.17~0.73, 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