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CT及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残留及病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强CT(CEC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共92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此外,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和CECT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ECT(P<0.05). MRI检出的残留和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P<0.05),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的PHC患者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ECT(P<0.05).术后MRI诊断的肿瘤包膜数明显高于CECT(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征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种诊断方法对门静脉癌栓诊断及术后病变的血供来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存和新发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高于CECT.然而,这两种诊断方法在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病变的血供来源以及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的评分上是相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CTP与S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P、SW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CTP、SWI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诊断效能.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出血性转化分型的检出率.结果 经DSA检查,108例患者中有3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7例为HI-1型、10例 HI-2型、6例PH-1型、4例PH-2型.CTP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582,一致性一般;SWI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609,一致性较高;联合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741,一致性较高.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38%、81.69%、80.56%.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78%、80.28%、81.48%.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19%、85.25%、86.73%.联合检查对HI-1型的检出率高于CTP、SWI(P<0.05),CTP、SWI对HI-1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CTP、SWI与联合检查对HI-2型、PH-1型、PH-2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P与SWI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较高,可有效鉴别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分型,能为临床出血性转化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冠状动脉树重建扩大到较小动脉提高FFRCT准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领域扩展冠脉树来提高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准确性.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以评估将冠状动脉树分析从最小直径1.2mm扩展到0.8 mm的效果.方法 对接受CCTA和介入性FFR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6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生成具有不同管腔直径下限(1.2 mm和0.8 mm)的有限元网格.根据Murray定律定义了出口边界条件.应用NKS方法求解CFD控制方程,得到FFRCT.结果 在个体患者水平上,将冠状动脉树的最小直径从1.2mm扩大到0.8mm,FFRCT的灵敏度提高了 16.7%(P=0.022),这导致四个假阴性病例转变为真阳性病例.ROC曲线的AUC值由0.74增至0.83.此外,NKS方法可以解决在2160个处理器核的情况下,在10.5分钟内将冠状动脉树扩展到0.8 mm管腔直径的计算问题.结论 将重建的冠脉扩大到较小的管腔直径可以显著提高FFRCT的敏感性,NKS方法可以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计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单独或联合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超声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和斑块平均剪切波速(shear wave velocity,SWV)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接受颈动脉斑块CEUS和SWE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180 d.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累计发病率.建立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8例),和非脑卒中组(82例).IPN分级2级组和较小SWV组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IPN分级0-1级组和较大SWV组(P<0.001和P=0.02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IPN和SWV是颈动脉斑块患者未来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0.045,P=0.028).基于IPN和SWV建立的列线图对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C-index=0.89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AUC值最高(0.897),并以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01).结论 IPN联合SWV能够有效预测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为卒中的早期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对乳腺癌Ki-67、CMTM6表达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对乳腺癌Ki-67、趋化素样因子MARVEL跨膜结构域包含 6(CMTM6)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 145 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CMTM6 的表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对 Ki-67、CMTM6 表达的预测价值.结果 乳腺癌组织 Ki-67、CMTM6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90.34%(131/145)、88.97%(129/145),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 9.66%(14/145)、11.03%(16/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7、199.1,P均<0.001).常规超声检查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和有无微钙化与乳腺癌Ki-67、CMTM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WE征象中硬环征、黑洞征与乳腺癌Ki-67、CMTM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特征以早增强、晚消退灌注与乳腺癌Ki-67、CMTM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微钙化、硬环征、黑洞征及早增强、晚消退灌注是乳腺癌Ki-67、CMTM6 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可用于预测乳腺癌Ki-67、CMTM6 的表达,从而为乳腺癌的诊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CA153、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糖类抗原 153(CA153)、125(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女性乳腺单发结节患者 260 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其中乳腺癌患者 109 例为恶性组,乳腺良性肿瘤 151 例为良性组,分析应用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组肿块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肿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及梯度均高于良性组,而达峰时间则短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CA153 及CA125 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除达峰时间与血清CA153及CA125均呈负相关外,其余超声指标均与血清CA153及CA125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搏动指数、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达峰时间、梯度、CA153、CA125 是乳腺恶性结节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 及联合应用的AUC分别为 0.812、0.890,0.712、0.634 及 0.953;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P<0.05).结论 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性能较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60 例接受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32 例)和对照组(128 例).试验组使用双源CT的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双源CT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将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主观和客观)、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并对 2 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进行 Kappa 检验评估.结果 支气管动脉起始处两组间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间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92).试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的Turbo Flash模式能够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暴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淋巴水肿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淋巴水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则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淋巴水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多种,包括X线淋巴管成像、超声造影、MRI、放射性淋巴核素显像及吲哚菁绿淋巴造影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就淋巴水肿的病理生理、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发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