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噬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行肝穿刺致腹腔大出血休克成功救治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进而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性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1]。HLH临床少见,病死率较高,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2]。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 [3]。原发性HLH有明确的家族遗传病史和(或)存在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继发性HLH主要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导致。在成人HLH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恶性肿瘤,其中淋巴瘤最为常见 [4,5,6]。Rivieve等 [7]对162例HLH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是HLH的主要原因,占所研究对象的56%。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非霍奇金T细胞或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多见的类型,占所有恶性肿瘤相关HLH的69% [8]。淋巴瘤相关HPS(lymphoma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LAHS)的诊断需要同时具备HLH的诊断条件和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依据,但是很多LAHS患者淋巴瘤的表现并不典型,容易导致诊断延误,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尽快查找淋巴瘤的证据,而病理活组织检查是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 [6,9]。本文将2021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以HPS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确诊淋巴瘤行肝穿刺活检术后发生腹腔大出血导致休克抢救成功的病例(伦理审批号:IIT20220159A,患者知情同意豁免)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Ⅰ型干扰素病25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其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就诊的20例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5例基因确诊的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数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男12例、女13例。发病年龄1日龄~11岁。其中21例(84%)在3岁前起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14例(3例AGS1型、1例AGS2型、4例AGS3型、1例AGS6型、5例AGS7型)、腺苷脱氨酶2缺陷(DADA2)6例、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炎(SAVI)3例、脊椎软骨发育异常伴免疫调节异常(SPENCD)2例。共18例(72%)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其中16例(64%)表现为颅内钙化、11例(44%)为肌张力异常、10例(40%)为脑白质病变、6例(24%)为癫痫、5例(20%)脑萎缩及5例(20%)脑卒中。15例(60%)患儿皮肤受累,其中8例(32%)为冻疮样皮疹,4例(16%)为网状青斑、3例(12%)为红斑,结节性红斑及雷诺现象各有2例(8%)。12例(48%)自身免疫抗体阳性,10例(40%)生长发育落后,8例(32%)肺间质病变,7例(28%)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4%)患儿11岁死亡。结论:Ⅰ型干扰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具有全身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3岁前起病、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事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发育落后、肺间质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特点对Ⅰ型干扰素病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卡那单抗治疗NLRP3基因突变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4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报告4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域3(NLRP3)基因突变自身炎症性疾病,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基因型及其治疗过程,提高临床儿科医生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4例NLRP3突变自身炎症性疾病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基因报告、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治疗进展。结果:① 4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2、3例患儿出生后即起病,例4患儿出生后6个月起病。均表现周期性发热、反复荨麻疹样皮疹、突额、鞍鼻,发作期WBC、ESR、CRP升高,发作间期正常,抗感染治疗无效。②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NLRP3突变,例1、2、3患儿均为自身杂合突变,父母为野生型,例1患儿变染色体位置为Chr1:247587658,外显子c913(exon3)G>A,蛋白质第305位天冬氨酸(Asp)转变为天冬酰胺(Asn)。例2、3患儿突变染色体位置均为Chr1:247588072,核酸改变为c1327(exon3)T>C,氨基酸改变为p.Y443H;例4患儿为体细胞杂合突变,父母为野生型,突变染色体位置为Chr1:247587658,外显子c913(exon3)G>A,蛋白质第305位Asp转变为Asn。③例1、2、3患儿初期接受糖皮质激素、NSAIDs治疗,但作用有限,后期接受IL-1拮抗剂治疗后无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复查炎性指标基本正常;例4患儿接受NSAIDs、甲氨蝶呤治疗,无效,接受托珠单抗治疗后效果不佳,接受卡纳单抗治疗后,无发热、皮疹,无关节痛。结论:①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可出现周期性发热、荨麻疹、关节受累,严重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脏器淀粉样变性。早期易被误诊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② NLRP3基因突变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为IL-1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NSAIDs、糖皮质激素、慢性抗风湿药物作用有限,IL-1拮抗剂治疗该病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SLE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型小脑共济失调35型(SCA35)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脑疾病,该疾病是由隐性或显性基因异常表达引起的。SCA具有遗传性、进行性、退化性的特点。本文报道1例患有SLE合并帕金森样症状的中国女性。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转谷氨酰酶6蛋白(TGM6)(OMIM 613900)c.7+1G>T位点发生突变,明确诊断为SCA35。目前,报道SLE合并SCA35的文献罕见,疾病治疗也尚缺少明确有效的方法。我们首次尝试联合免疫吸附和静脉内滴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疗法治疗了该患者,初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第550例 反复发热—皮疹—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1例青年男性患者,病程11年,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腹痛及颜面颈部、胸背部大片红色斑丘疹,多次检查发现小肠及结肠多发浅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经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及综合分析,证实该患者存在NOD2基因c.1540T>C(p.Y514H)杂合变异,最终明确诊断为YAO综合征。该病为临床罕见疾病,诊断难度大,诊断周期往往较长,及时更新对罕见新发疾病的认识、总览患者临床特点并联合新技术手段,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身炎症性皮肤病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身炎症性疾病(AID)是一组由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异常炎症反应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包含单基因和多基因突变。AID临床表现多样,常累及多系统,具有周期性发作、间歇性症状缓解的特点,皮肤是主要受累的器官之一。由于AID涉及多种突变基因,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基因分类不利于临床辨识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随着对AI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具有类似皮损的AID也有类似的炎症通路,可采用类似的治疗方案。因此本文从皮损表现分类阐述主要的AID,总结其免疫机制及组织病理特征的共性,探讨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合并矮小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chronic infantile neurological cutaneous and articular syndrome,CINCA)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及合并矮小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10岁CINCA合并身材矮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分析遗传学特点,应用IL-1受体拮抗剂卡那单抗(canakinumab)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进行治疗。结果:患儿,男,10岁,因"生长迟缓6年余"来诊。患儿自生后6月开始出现反复发热、皮疹,身高117 cm(-3.74SDS),体重22 Kg,头围50.5 cm,有前额结突出、马鞍鼻的特殊面容,有慢性脑炎、膝关节积液、听力下降、肝脾肿大、贫血、身材矮小等症状,基因检测 NLRP3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c.1444A>T(p.I482F)。应用canakinumab治疗1年余,全身炎症反应控制良好。联合rhGH治疗3月,身高增长1.6cm,canakinumab使用周期明显缩短,身高增长不理想,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CINCA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canakinumab治疗1年余效果良好,联合使用rhGH干预身材矮小3月,身高增加不理想且canakinumab使用周期明显缩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炎症小体病35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炎症小体病临床特点,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帮助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断的35例炎症小体病患儿的发热、皮疹、受累系统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特征。结果:35例炎症小体病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起病年龄为1(0,7)岁,诊断年龄为7(3,12)岁。家族性地中海热10例、甲羟戊酸激酶缺乏3例、NLRP3基因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15例、NLRP12基因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4例、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综合征3型2例和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综合征4型1例。34例(97%)患儿表现为反复发热,27例(77%)具有皮疹表现,分别有11例(31%)为淋巴结肿大、10例(29%)为肝脾大、8例(23%)患儿生长发育迟缓。35例患儿中骨骼、神经、听觉和肾脏受累的患儿分别有18例(51%)、12例(34%)、8例(23%)和5例(14%)。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12例见于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8例感音性耳聋患儿中6例为NLRP3基因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2例为NLRP12基因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7例腹痛患儿中5例为家族性地中海热、甲羟戊酸激酶缺乏和NLRP12基因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各1例。在急性炎症期,35例(100%)患儿的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在21例检测了铁蛋白水平的患儿中有4例(19%)升高。自身抗体方面,35例患儿中有4例(11%)的患儿出现抗核抗体阳性。结论:发热、皮疹和骨骼系统表现是炎症小体病常见的临床特征,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抗核抗体多为阴性。炎症小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延误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少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联合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15岁,因"左眼晨起突发视物不清2 d"于2021年4月7日来宁波市眼科医院就诊。无眼部红痛,无头疼及眼球转动痛。既往无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史,否认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前有出现课业多、用眼强度大以及夜间睡眠不足等情况。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示: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02;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检测后右眼为1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6 mmHg;双眼前节(-),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 disorder,RAPD) (+)。广角眼底镜检查示:右眼底正常;左眼视盘边界不清,水肿,视盘鼻侧舌形、颞侧斑点状苍白水肿区,中央静脉轻度迂曲、扩张,散在斑点状出血点(见图1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示:左眼视盘鼻侧神经上皮层反射增强、增厚,其下无反射暗区增宽(见图1B),为神经上皮细胞性水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示:左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20 s,40 s视网膜静脉仍然显示为层流(见图1C),视盘鼻、颞侧动脉小分支45 s仍未充盈(见图1D),提示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盘鼻、颞侧小分支完全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诊断:左眼视网膜动脉合并静脉阻塞。当日急诊入院,给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盐酸消旋山莨菪碱10 mg左眼球后注射;前房穿刺放房水0.5 ml降眼压;眼球按摩10 min;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急症处理;地塞米松(河北天药药业有限公司)静滴15 mg/d,3 d后减量为10 mg/d,并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口服;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每日2 ml左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1周后左眼视力提高至0.15(矫正)。住院期间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脂、凝血、肝功能等检查均无异常。住院治疗1周后,患者到外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给予局麻下行左侧脑血管造影联合动脉溶栓术。术后予以补液、抗血小板、降脂固斑、营养神经及积极对症治疗。血液生化检查示:抗核抗体核型(-)、自身抗体系列、狼疮抗凝物比值均无异常。炎症因子检测示:白介素-1β为10.2 pg/ml(正常范围:0~<12.4 pg/ml)、肿瘤坏死因子为14.2 pg/ml(正常范围:0~<11.5 pg/ml),白介素-6为<2.0 pg/ml(正常范围:1.0~50.0 pg/ml)、白介素-8为12.0 pg/ml(正常范围:0~20.0 pg/ml)正常。心超检查示:无异常。治疗: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傲迪士,艾尔建制药公司)治疗。治疗9 d后出院,继续予营养神经甲钴胺胶囊(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1粒,每日3次;银杏叶片(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粒,每日3次,行扩张血管及高压氧等治疗。出院半个月后,患者左眼矫正视力恢复至1.0。左眼眼底广角彩色欧堡图像示:视盘边界欠清,盘缘少许出血,视盘及其鼻、颞侧水肿消退(见图2A)。OCT示:左眼视盘鼻侧神经上皮层反射增强、增厚较发病时改善(见图2B)。FFA示:左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 s,25 s中央静脉完全充盈(见图2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炎症小体病4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非炎症小体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线索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2年2月由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断的49例非炎症小体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49例非炎症小体病患儿中男29例、女20例。起病年龄为0.8(0.3,1.6)岁,诊断年龄为5.7(2.8,8.8)岁,起病至诊断时间3.6(1.9,6.3)年。结合基因检测Blau综合征34例(6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及A20单倍剂量不足各4例(8%)、伴发热和脂肪萎缩的慢性非典型嗜中性粒细胞皮病综合征3例(6%)、Majeed综合征及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和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各2例(4%)。22例(45%)患儿有相关疾病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皮疹37例(76%)、关节受累38例(78%)、眼部受累33例(67%)、反复发热17例(35%)。11例(22%)患儿合并消化系统受累。外周血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和(或)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30例(61%);自身抗体阳性者3例(6%)。治疗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者23例(47%)、免疫抑制剂43例(88%),生物制剂37例(76%)。随访5.8(2.9,8.9)年,死亡3例(6%)。结论:非炎症小体病可有反复发热、皮疹、关节及眼部受累等症状,多数患儿合并阳性家族史,炎症指标可升高,自身抗体多为阴性。非炎症小体病的治疗药物多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