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疹发病机制及预防诊断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万古霉素致早产婴儿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4月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因重症肺炎住院,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红霉素治疗。住院期间感染加重,停用红霉素,改用盐酸万古霉素6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5 ml,以60 mg/h的速度静脉滴注。约10 min后,患儿出现哭闹,颜面部潮红;减慢输注速度,患儿仍哭闹,皮肤红斑增多,颈、胸及四肢等处皮肤红斑融合成片,心率增快(160次/min)。考虑为万古霉素导致的红人综合征,立即停药,未行抗过敏治疗。约1 h后皮肤红斑逐渐消退,心率下降至140次/min。次日,患儿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随后根据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改用替考拉宁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患儿未再出现皮疹,2周后肺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重症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部分难治性和危重皮肤病的治疗中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IgG的Fab段和Fc段可以通过结合各种自身抗原、自身抗体、补体等来介导特定的下游效应,以达到抗炎效果。该文综述IVIG的治疗机制,其在重症药疹、难治性皮肌炎和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重症皮肤病中的应用,以及特殊人群使用和不良反应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的几点说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药疹的管理,中华医学会组织皮肤病与性病专家联合全科专家共同编写《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指南参考有关国际指南制定的核心理念,将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统一,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生对于药疹的认知程度与诊治水平。同时,指南内容全面、与时俱进,强调了重症药疹的早期诊治以及基层医生对于患者的健康管理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引起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ICIs治疗后出现皮肤irAE的NSCLC患者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死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病理类型、驱动基因类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实验室检验结果、皮肤irAE情况、治疗方案。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第5版不良反应事件通用术语标准对皮肤irAE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皮肤irAE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比较不同类型皮肤irAE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34例NSCLC患者中G1~G4级皮肤irAE均有发生,分别有26例(76.5%)、6例(17.6%)、1例(2.9%)、1例(2.9%)。类型包括斑丘疹、瘙痒症、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白癜风、苔藓样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和重叠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G2级及以上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2.63)×10 9/L比(4.06±1.79)×10 9/L, t=2.58, P<0.05]。单纯表现为RCCEP、斑丘疹、瘙痒症患者的PFS分别为(7.94±3.49)个月、(14.21±9.59)个月、(17.95±11.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 P=0.015)。接受全身和(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疹均有好转,只有3例(8.8%)后续暂停ICIs使用。暂停ICIs使用患者的PFS与继续使用ICIs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1±4.01)个月比(12.74±9.07)个月; t=0.36, P=0.720]。因皮肤irAE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5±7.15)个月比(13.43±9.76)个月; t=0.68, P=0.504]。 结论:ICIs治疗NSCLC可引起斑丘疹、瘙痒症、RCCEP、白癜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等不同类型的皮肤irAE。严重程度分级越高,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发生斑丘疹、瘙痒症、RCCEP患者中,瘙痒症患者PFS最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9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TEN患者46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情况,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类别、有和无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脓毒症患者病死比例,患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与非脓毒症组(14例);根据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7例)。统计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合并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入院时血液中转氨酶/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计数异常情况,病程中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分别比较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病损面积、TEN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系统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病程中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对数据进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选取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46例TEN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8个月~92.0岁,入院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1例(23.91%)、剥脱性皮炎9例(19.57%)、TEN 9例(19.5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7例(15.22%)、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6例(13.04%)、重症药疹4例(8.70%);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达11个,其中有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患者病死比例与无此类科室治疗史患者相近( P>0.05);死亡患者均并发脓毒症,且主要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入院时,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8例)与非甾体类消炎药(4例),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3例)与精神类药物(3例);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达10种,非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仅4种;脓毒症组肌酐升高患者比例( χ2=13.349, P<0.01)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转氨酶/胆红素异常情况与非脓毒症组相近( P>0.05)。脓毒症组21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繁多,14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血液标本培养出的9株菌株中8株为耐药菌、6株为革兰阳性菌;非脓毒症组8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较少,6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脓毒症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比例( χ2=4.493, P<0.05)、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死亡组年龄≥60岁患者比例、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 χ2=4.412、11.627, P<0.05或 P<0.01)。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025、2.757,95%置信区间=1.352~6.769、1.244~6.110, P<0.05或 P<0.01)。 结论:TEN入院诊断困难,男性为易感人群,别嘌醇为常见致病原;并发脓毒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高,血源性感染主要为耐药菌且多为革兰阳性菌;死亡患者的年龄大于存活患者,且主要死因为脓毒症。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3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发热及肝损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发热及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住院治疗的6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发热及DILI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63例重症药疹患者中,54例出现发热,低、中、高热/超高热者各占约1/3,16例高热/超高热者(16/17)发生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HS)。45例热型为不规则热;51例热程1 ~ 14 d;不同临床类型药疹患者间热度及热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303、0.719);92.59%的患者皮疹早于发热或与发热同时出现。11例患者出现DILI,入院时肝细胞损伤型8例,其中DHS 5例、SJS 2例、TEN 1例;6例伴有发热,低、中、高热均可见,热程(7.33 ± 4.97)d,均为1级肝损伤;出院时复查肝功能5例痊愈,1例好转,1例演变为混合型,1例自动出院未复查肝功能。另3例DILI为胆汁淤积型,均为DHS患者,皆伴有高热或超高热,热程(8.33 ± 3.51)d,其中1例为4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出院时肝功能均好转。 结论:重症药疹热型多样,不规则热多见,热程多≤ 2周;皮疹常早于发热或与其同时出现。DILI多合并发热,以肝细胞损伤型更为多见,恢复较快,而胆汁淤积型临床症状重,病程长,好发于DH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药疹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重症药疹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重症药疹类型、致敏药物、合并疾病、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肾功能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药疹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91例,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54(40,65)岁,范围9~85岁;重症药疹致敏药物为别嘌醇者48例,抗癫痫药23例,抗菌药物6例,其他药物14例;AKI组21例(AKI发生率23.1%),非AKI组70例。AKI组患者抗癫痫药物致敏者占比、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非AKI组患者[0(0/21)比32.9%(23/70)、(70±12) ml/(min·1.73 m 2)比(103±6) ml/(min·1.73 m 2)、26(23,30) g/L比36(34,38) g/L、(116±17) g/L比(129±15) g/L],而别嘌醇致敏者占比、合并糖尿病者占比、合并慢性肾脏病者占比和基线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以及尿蛋白阳性者占比均高于非AKI组患者[81.0%(17/21)比44.3%(31/70)、28.6%(6/21)比7.1%(5/70)、28.6%(6/21)比5.7%(4/70)、7.2(4.6,12.2) mmol/L比5.0(3.8,6.4)mmol/L,103(63,134)μmol/L比67(56,79)μmol/L、47.6%(10/21)比17.1%(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别嘌醇致敏是重症药疹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6.588, 95 %CI: 1.006~43.123, P=0.049),而血清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 OR=0.595, 95 %CI: 0.471~0.752, P<0.001)。 结论:别嘌醇致敏是重症药疹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较低的重症药疹患者易发生AK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