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鹮雏鸟血浆皮质酮水平的日龄变化模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在受到不利刺激时,为维持正常状态所采取的适应性机制,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并分泌应激激素,鸟类的主要应激激素是皮质酮.人工繁育在朱鹮(Nipponia nippon)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雏鸟期是朱鹮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笼养朱鹮雏鸟应激激素随日龄的变化有助于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并为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与朱鹮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本研究通过采集23~34日龄朱鹮雏鸟的血液样本,来探究朱鹮雏鸟的应激反应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朱鹮雏鸟应激反应的发育特点,本研究将雏鸟期分为雏鸟期前期(日龄23~28 d)和雏鸟期后期(日龄29~34 d),并采集了朱鹮成鸟的血液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水平皮质酮和日龄无显著相关性(R=0.340,P>0.05),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R=0.492,P<0.05).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在雏鸟期前期和后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个时期均显著低于成鸟水平(P<0.01).朱鹮雏鸟前期的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显著低于雏鸟后期(P<0.05),与成鸟相比,雏鸟前期与成鸟差异极显著(P<0.01),雏鸟后期与成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还发现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及应激皮质酮水平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在朱鹮雏鸟的饲养管理和野生种群保护工作中,在雏鸟23日龄后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在朱鹮雏鸟的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中,应选择23~34日龄个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演变、病原学、治疗过程及结局,从而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经验。结果:本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特征:均有明确的禽类、鸟类、野生动物接触史,高热(体温>39 ℃)、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病情进展迅速,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为主要表现,对心、肝、肾的损伤较轻;实验室检查:C -反应蛋白(CRP,均>200 mg/L)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0.90)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WBC)和降钙素原(PCT)升高不明显;影像学检查:胸部CT表现为肺部炎性浸润伴间质性改变,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胸部X线表现为大片状模糊阴影,呈扇形或楔形,达胸膜边缘。治疗7 d行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CR)显示病灶缩小、渗出减轻,治疗11~13 d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确诊依赖于宏基因病原微生物DNA高通量基因检测;对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患者经抗感染治疗2~3 d后体温降至正常,均为10 d后撤离有创机械通气。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总病程20~30 d。结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病情危重,中重度ARDS及休克多见;早期诊断有赖于基因检测,经合理救治,患者愈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野生鸟类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肠道微生物对鸟类宿主至关重要,宏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野生鸟类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且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本文对宏基因组技术在野生鸟类肠道菌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其在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对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及肠道微生物功能进行了梳理,以期为野生鸟类尤其是濒危鸟类的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宏基因组学在野生鸟类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湖南省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0
2022年8月-2023年9月对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兽类进行调查,基于国家鸟兽多样性调查指南,鸟类采用样带法,兽类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法,共完成30条样带调查并布设红外相机15台.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及相关参考文献,此次共记录鸟类148种,隶属于14目48科;兽类24种,隶属于5目14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鸟类中,广布种14种(9.46%)、东洋界物种85种(57.43%)、古北界物种49种(33.11%);夏候鸟36种(24.32%)、留鸟80种(54.05%)、冬候鸟29种(19.59%)、旅鸟19种(12.84%).兽类中,东洋界物种16种(66.67%)、古北界物种3种(12.50%)、广布种5种(20.83%).根据G-F指数分析结果,鸟类在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较为丰富(DF=21.37,DG=3.80,DG-F=0.822),而兽类在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较低(DF=5.87,DG=2.65,DG-F=0.549).本研究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鸟兽资源进行本底调查,旨在补充基础数据,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指导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雪豹及其同域鸟兽分布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长期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物种分布影像资料佐证对于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自东向西差异明显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诸多野生动物类群.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为了调查该片区内雪豹(Panthera uncia)及同域分布物种本底数据,在雪豹适宜生境选取187个位点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调查期间,累积获得44946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14330张(含雪豹46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78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7种,鸟类7目18科51种.记录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含雪豹、荒漠猫(Felis bi-eti)、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藏野驴(Equus kiang)、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三有"动物4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野生动物1种,易危(VU)3种,近危(NT)5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易危和近危的分别有3、5、7和17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名前5位的兽类依次是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28.18)、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RAI=50.17)、赤狐(Vulpes vulpes,RAI=11.30)、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AI=10.72)和雪豹(RAI=10.37);RAI 排名前 5 位的鸟类依次为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RAI=8.30)、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RAI=5.18)、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AI=3.87)、棕颈雪雀(Pyrgilauda ruficollis,RAI=4.32)和喜鹊(Pica pica,RAI=3.65).本次在祁连县境内监测到的斯氏高山?(Alticola stoliczkanus)、藏雪雀(Montifringilla henrici)和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为祁连山地区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放牧活动(RAI=56.09).本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物种编目以及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传感器标记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对动物的标记、定位与追踪是研究其空间运动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动物个体佩戴的传感器为核心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被引入我国,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为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 1970-2022年间在中国开展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论文,统计并汇总了基于传感器的追踪技术类别、应用动物类群、研究领域及研究地点等信息.本研究共收集到论文519篇,涵盖了分属7纲32目的共计185个物种.动物追踪研究地点覆盖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其中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山地、长江中下游区域、华东至华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包括5类:无线电遥测(RT)技术(占总研究数量的47.7%)、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3.2%)、光敏全球定位传感器(GLS)技术(0.6%)、基于Argos系统(ASS)的卫星追踪技术(9.3%)、基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NSS)的卫星追踪技术(39.3%).在各类技术中,甚高频(VHF)RT技术是我国使用历史较长、数量较大的技术;ASS和GNSS技术引入较晚,但增长迅速,其中GNSS技术在近5年来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技术.RT技术在大中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陆禽鸟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追踪中应用最多,游禽与涉禽鸟类的追踪以GNSS技术为主,鱼类追踪研究中ASS技术应用较多,而无脊椎动物的追踪研究则主要使用RFID技术.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存在差异,其中迁徙研究主要应用GNSS和ASS卫星追踪技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传感器的野生动物标记、定位与追踪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标记动物数量、累积数据量快速增加.今后,中国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倡导并推动数据共享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国产追踪设备及技术的研发与完善,从而为我国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与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浙江温州欧亚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的年变化及季节性适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2015年1-1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每月捕获10~12只野生欧亚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通过测量其肌胃、小肠、直肠和总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使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体重为协变量)计算其年变化.结果显示,欧亚树麻雀总消化道长度保持相对稳定(P=0.874),而湿重(P<0.001)和干重(P<0.001)年变化明显,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肌胃、小肠和直肠的质量(湿重:P<0.001,干重:P<0.001)均为夏季最轻,冬季最重.面对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波动,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可塑性调整,这可能是对不同季节能量需求波动的重要适应.当能量需求增加(如低温和繁殖)时,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及容量会进行调节,以提高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在以年为周期的时间范围内小型鸟类消化道的形态适应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昆仑山青海片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6
昆仑山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诸多适应高海拔、寒旱气候的特有鸟类物种.为揭示昆仑山青海片区内鸟类群落在不同季节和海拔梯度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环境驱动因素,我们于2021年12月(冬季)和2022年7月(夏季)在当地选取102个样方,通过样线法对鸟类多样性进行了本底调查,并选取了不同的气候和人为干扰因子拟合多样性指数与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昆仑山青海片区野外调查过程中共记录到鸟类14目31科59属8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1种,该地区新分布鸟类8种;(2)鸟类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多样性显著高于冬季,草甸和草原生境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生境,冬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海拔梯度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3)气候因素驱动鸟类多样性指数呈现季节性差异,最冷季度降水量对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影响最大,冬季为年降水量;此外,等温性和温度季节性对冬夏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本研究揭示了水资源和稳定的气候对昆仑山青海片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重要性,为昆仑山青海片区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未来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黑龙江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与兽类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维持其稳定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物种多样性并完善其基础数据,本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黑龙江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个相机位点布设了 127台红外相机,并结合规划的30条4 km长的样线,在2022年冷季和2023年暖季开展固定样线调查.在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9,881 d,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704张,记录到研究地区的野生鸟类和兽类共94种,其中兽类19种(4目 10科18属),鸟类75种(12目24科49属),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本研究区域已经绝迹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本次发现为半个世纪以来首次监测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兽类中拍摄率前三位的依次是猞猁(Lynx lynx,RAI=21.88)、狍(Capreolus pygargus,RAI=18.36)、野猪(Susscrofa,RAI=10.00);鸟类中拍摄率前三位的依次是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RAI=1.91)、渡鸦(C.corax,RAI=0.70)、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RAI=0.45).在样线调查结果中,兽类物种中痕迹遇见率最多的依次为紫貂(Martes zibeuina)、狍、马鹿(Cervus elaphus)、驼鹿(Alces alces)和雪兔(Lepus timidus).本次调查填补了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空白,为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后续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动物对濒危特有种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捕食和散布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是大别山地区特有树种,对研究松属(Pinus)植物分类、系统发育关系和区系分布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当前大别山五针松野生种群自然更新受到严重限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探究大别山五针松野生种群更新受限机制,本研究以大别山五针松及其3种同域分布物种茅栗(Castanea seguinii)、袍栎(Quercus 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野外调查和种子释放实验,探讨了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以及动物对种子的捕食压力和散布限制对大别山五针松自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较低,在所调查的88株成年母树中,仅有21株产成熟球果(共计312个),且种子败育率高达51.89%±0.07%(平均值±标准误);(2)针对146个球果的鸟类啄食情况调查表明,被鸟类啄食的球果数量为90个,显著高于未被鸟啄食的球果数量(56个),平均啄食强度为8.94%±0.55%;(3)种子掉落地表后,小型啮齿动物和地栖鸟类(主要为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为主要动物拜访者,其拜访频率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鸟类对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拜访次数(n=77)高于啮齿动物(n=46);(4)种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茅栗种子被收获速率最快,显著高于袍栎和大别山五针松,华山松种子的被收获速率最慢;(5)在释放的2,000粒种子中,共计157粒被成功散布,其中华山松和大别山五针松分别为96粒和57粒,显著多于茅栗(3粒)和枹栎(1粒);(6)茅栗的散布距离最远(13.9±4.0 m),其次是大别山五针松(7.3±0.8 m)、华山松(3.8±0.4 m)和枹栎(1.5 m,仅有1粒被成功散布).综上所述,啮齿动物和鸟类均为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潜在散布者,与同域分布的其他植物物种相比,动物并未表现出更高的捕食强度和更低的散布效率,表明种子的被捕食压力和散布限制并非影响大别山五针松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此外,本研究发现,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较低且种子败育率较高,可能是导致其自然更新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