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荧光比例探针技术对乳腺癌基因BRCA2的高精度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荧光光谱法因其高空间、时间分辨率被广泛用于生物检测 [1,2,3]。基于纳米技术的荧光检测法在提高癌症诊断灵敏度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 [4,5]。聚多巴胺(PDA)是一种新型纳米荧光材料,制备简单、成本低、实验安全性高 [6]。PDA的荧光特性可以通过控制聚合来调节,比如使用H 2O 2制备氧化聚多巴胺(OPDA) [7]。金属的掺杂也可以用来调节PDA的荧光 [8]。核酸适配体是一段短的单链DNA或者RNA,对靶标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9],作为一种新型识别元件被用于各种测试 [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通过抑制c-Myc 过多的氧连接氮乙酰葡萄胺糖基化修饰缓解角质形成细胞功能障碍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延迟愈合。研究表明表皮KC功能障碍在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中起关键作用,而c-Myc蛋白及其氧连接氮乙酰葡萄胺糖基化修饰(O-GlcNAc)与KC功能障碍的关系尚不清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琰教授团队近期于《Burns & Trauma》发文《Inhibiting Hyper-O-GlcNAcylation of c-Myc accelera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 by alleviating keratinocyte dysfunction》,该研究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创面边缘KC的增殖和分裂活跃,迁移和分化降低;在糖尿病大鼠创面边缘KC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中的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中也观察到前述同样的现象。进一步研究显示KC中c-Myc的表达增加,c-Myc的高表达促进了HaCaT的增殖,抑制了其迁移和分化,通过抑制c-Myc促进了大鼠糖尿病创面愈合。30 mmol/L葡萄糖通过增加c-Myc的O-GlcNAc使c-Myc蛋白更稳定,抑制O-GlcNAc缓解了KC功能异常并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这项研究提示c-Myc和O-GlcNAc是糖尿病创面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镧系树脂制备无载体 161Tb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辐照 160Gd 2O 3靶料中提取中子反应产物 161Tb,以实现国产化制备 161Tb。 方法:利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对 160Gd 2O 3靶料进行中子辐照,经过破靶、溶样、镧系(LN)树脂柱分离纯化、二甘醇酰胺(DGA)柱溶液置换等流程,得到无载体 161Tb产品。采用γ能谱纯度、金属杂质含量、比活度、放化纯、放射性浓度等关键指标对 161Tb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 结果:单次制备可得到33.4 GBq 161TbCl 3,放射性浓度为16.8 GBq/ml,核纯度≥99.9%,放化纯为99.2%,金属杂质含量满足拟定标准,比活度为6.02×10 17 Bq/mol。与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标记后0、72 h的放化纯分别为100%、95.8%。 结论:利用LN树脂进行无载体 161Tb的制备,具有分离性能高、单次载量高等优势,为国内 161Tb标记药物的研发提供良好的核素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WW结构域的转录因子1对软骨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WW结构域的转录因子1(WWTR1或TAZ)在创伤后骨性关节炎(PTOA)中对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由贵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0只c57bl/6J小鼠简单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内侧半月板(DMM)不稳定组,每组6例,3个月后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番红O固绿(Safranin O)染色验证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和根据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对骨关节软骨损伤进行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AZ的表达。分离培养膝关节原代软骨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TAZ抑制组(TAZ inhibitor-1)进行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AZ inhibitor-1对TAZ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TAZ inhibitor-1对软骨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HE结果显示,DMM组滑膜比对照组有增厚和有炎性细胞浸润。Safranin O染色显示,根据OARSI评分DMM组关节软骨浅层比对照组有降解和软骨下骨增厚[(4.333±1.731)分比(1.000±0.167)分, t=21.240, 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MM组TAZ表达低于对照组(63.333±2.667比44.500±1.500, t=19.210, P<0.01)。在体外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软骨细胞内TAZ的表达低于对照组(44.406±1.731比54.772±5.419, t=15.860,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二型胶原酶Ⅰ(Col2a1)、糖胺聚糖(ACAN)表达低于对照组(0.470±0.038比0.937±0.330,0.589±0.015比0.859±0.037, t=20.830、17.160, P<0.01),TAZ inhibitor-1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含TSP样基序的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TS)-7表达高于对照组(0.897±0.004比0.540±0.018、0.956±0.007比0.605±0.013, t=4.920、8.056, P<0.01)。qPCR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MMP-13、ADAMTS-7、SOX5等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1.697±0.030比1.000±0.007、5.242±0.343比1.000±0.031、0.769±0.018比1.000±0.030, t=22.820、23.820、12.270, P<0.01),TAZ inhibitor-1组COl2a1、ACAN、刺猬因子重组蛋白(IHH)等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0.524±0.047比1.001±0.069、0.664±0.310比1.001±0.624、0.367±0.024比1.002±0.085, t=10.580、8.875、13.660, P<0.01)。 结论:TAZ在软骨细胞中通过调节软骨细胞的代谢促进PTOA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氧化铝暴露致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和帕金森样症状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纳米氧化铝(nano-Al2O3)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斑马鱼是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组与人类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广泛用于毒性研究.[目的]探究nano-Al2O3 暴露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和神经毒性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受精后 6 h(6 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nano-Al2O3 暴露组(200、400、600、800和 1000 μg·mL-1).每组 30颗胚胎,每 24 h更换一次培养液,培养至144 hpf.统计 48和 72 hpf时斑马鱼孵化率和累计至 144 hpf的畸形率.144 hpf时利用斑马鱼行为分析仪记录斑马鱼的运动轨迹,分析各组斑马鱼运动的总距离和平均速度.144 hpf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斑马鱼vmat2:GFP的多巴胺能神经元、vegf:GFP的脑部血管和elavl3:EGFP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发育状况,并用Image Pro Plus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44 hpf时斑马鱼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yn2α、gap43、dat)、路易小体形成相关基因(α-syn)和自噬相关基因(pink1、park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2O3 暴露组在 48 hpf时孵化率降低,累计畸形率升高(P<0.05),出现鱼鳔发育迟缓、鱼鳔缺失、身体弯曲等现象.自主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2O3 暴露组斑马鱼游动的总距离降低(P<0.001),平均速度明显减小.荧光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no-Al2O3 暴露组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多巴胺能神经元长度减小(P<0.001).此外,vegf:GFP转基因斑马鱼脑部血管明显缺失,elavl3:EGFP转基因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荧光强度减弱(P<0.00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长度减小(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ano-Al2O3 暴露组斑马鱼的α-syn、syn2α、dat和gap43(除 400 μg·mL-1 暴露组外)基因表达上调(P<0.01),而 600和 800 μg·mL-1 nano-Al2O3 暴露组斑马鱼的parkin和除 200 μg·mL-1 暴露组外的所有暴露组pink1基因均表达出现下调(P<0.05).[结论]Nano-Al2O3 暴露对斑马鱼幼鱼具有发育毒性,并诱导斑马鱼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初步推测其机制可能与nano-Al2O3 诱导线粒体自噬障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HPLC-DAD法结合LC-MS/MS法检测艾绒和艾条中非法添加的色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HPLC-DAD法结合LC-MS/MS法检测艾绒和艾条中非法添加的金胺O和酸性黄 36.方法 HPLC-DAD分析采用Welch Materials Eclips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1 mol/L乙酸铵(含0.1%甲酸)(35∶65);体积流量 1.0 mL/min;柱温 35℃;检测波长 425 nm;采用LC-MS/MS法对所检出的阳性样品进行验证.结果 金胺O和酸性黄 36 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4.8%、96.2%,RSD分别为 1.1%、0.26%.67 批样品中有 7 批存在非法染色嫌疑,阳性检出率为 10.4%.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艾绒和艾条中非法添加色素的检测,并为相关国家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和髋外展肌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和髋外展肌群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分别于造模开始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在大鼠右膝关节腔内注射0.15 mL的4%木瓜蛋白酶溶液和浓度为0.03 mol·L-1的L-半胱氨酸溶液(2∶1)的混合液.造模成功后,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和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分别于大鼠右股四头肌和股四头肌与髋外展肌群(尤其是臀中肌)进行低频电刺激,隔天干预1次,每次20 min,共28 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第2天,抽取各组大鼠2 mL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 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的含量;采血后处死大鼠,切取各组大鼠膝关节股骨远端软骨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改良番红O-固绿染色,并采用Mankin评分评估关节软骨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的表达量.结果:①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软骨基质减少、染色明显不均,软骨层变薄,潮线模糊不清.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和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数目增多,软骨基质染色均一,软骨层增厚,潮线清晰可见,其中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表现更为明显.②大鼠膝关节软骨Mankin评分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膝关节软骨Mankin评分低于模型组、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P=0.000,P=0.000),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Mankin评分低于模型组(P=0.000,P=0.000),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Mankin评分低于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③大鼠血清中IL-1β和MMP-13含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中IL-1β、MMP-13含量均低于模型组、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大鼠血清中IL-1 β、MMP-13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P=0.000),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血清中IL-1β、MMP-13含量均低于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P=0.000).④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表达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阳性细胞占比低于模型组、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和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P=0.000,P=0.000),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和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阳性细胞占比均低于模型组(P=0.000,P=0.000),联合电刺激股四头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阳性细胞占比低于电刺激股四头肌组(P=0.000).结论: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和髋外展肌群能促进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KOA大鼠血清中IL-1β、MMP-13的含量,抑制膝关节软骨中MMP-13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MICA、OPN水平及其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链相关基因A(MICA)、骨桥蛋白(OPN)水平及其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0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0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是否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组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未发生组;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纸片扩散试纸进行病原菌检测以及耐药性试验;血清MICA、OPN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CA、OPN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0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分离出116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66.38%),包括流感嗜血杆菌29株(25.00%),肺炎克雷伯菌17株(14.66%),鲍曼不动杆菌14株(12.07%),铜绿假单胞菌8株(6.90%),阴沟肠杆菌6株(5.17%),其他菌3株(2.59%);革兰阳性菌39株(33.62%),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13.79%),表皮葡萄球菌10株(8.62%),肠球菌6株(5.17%),溶血葡萄球菌5株(4.31%),其他菌2株(1.72%).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较高的为头孢哌酮,占75.8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较高的为氨苄西林,占88.24%.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红霉素耐药12株(75.00%),对环丙沙星耐药8株(50.00%),对四环素耐药6株(37.50%),对苯唑西林耐药4株(25.00%),对克林霉素耐药2株(12.5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组血清MICA、OP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 46例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患儿未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组使用药物不当比例,血清MICA、OPN水平均明显高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CA水平升高(95%CI:1.782~3.949)、OPN水平升高(95%CI:1.989~5.012)均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A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95%CI:0.836~0.962),截断值为153.702 pg/mL,灵敏度为76.51%,特异度为87.24%.血清OPN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AUC 为 0.898(95%CI:0.835~0.960),截断值为 101.231 μg/mL,灵敏度为 78.29%,特异度为 84.41%.二者联合检测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AUC为0.954(95%CI:0.918~0.989),灵敏度为88.35%,特异度为80.24%.二者联合检测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AUC优于血清MICA、OPN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联合vs.MICA=2.624、Z联合vs.OPN=2.735,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MICA、OPN水平明显升高,二者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的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量值传递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借助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研究吴茱萸Euodiae Fructus[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通过对18批吴茱萸(石虎)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吴茱萸(石虎)饮片和标准汤剂的对照指纹图谱,并采用UPLC-QE-Plus-MS/MS技术,对标定的吴茱萸(石虎)共有峰进行鉴定.通过峰个数传递、相似度比较、有效成分含量转移率、出膏率测定等,对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在饮片与标准汤剂中共标定25个对照指纹图谱共有峰,包括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去氢吴茱萸碱、evodiaxinine、吴茱萸酰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12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咖啡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阿魏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阿魏酰奎宁酸等)、7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树素-7-O-β-D-葡萄糖苷、芦丁、金丝桃苷、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柯伊利素-7-O-芸香糖苷、水仙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柠檬苦素).经测定饮片中25个共有峰均传递到标准汤剂中,共有峰传递率为100%.以每批次吴茱萸(石虎)饮片的指纹图谱为对照,对应批次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以有效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指标,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均在其均值±30%范围内.18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也在其均值±30%范围内.结论 制备过程量值传递情况稳定,制备工艺可行,可为吴茱萸(石虎)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土茯苓总苷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茯苓总苷中分离得到 2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β-谷甾酮(2)、豆甾醇(3)、白藜芦醇(4)、咖啡酸(5)、5-O-咖啡酰莽草酸(6)、4-O-咖啡酰莽草酸(7)、3-O-咖啡酰莽草酸(8)、反式肉桂酸(9)、蝉翼藤糖酯 A(10)、华中冬青素(11)、(+)-南烛木树脂酚(12)、肉桂酸乙酯(13)、毛色二孢素(14)、糙叶败酱碱(15)、金色酰胺醇酯(16)、交链孢酚(17)、没食子酸(18)、豆甾-4-烯-3,6-二酮(19)、异细交链孢素(20)、3,4-二甲氧基咖啡酸(21)、thunberginol C(22)、3,5-二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苷(23)、白皮杉醇(24)、原儿茶酸(25)、莽草酸甲酯(26)、甲基岩藻糖苷(27)、8-甲氧基蜂蜜曲菌素(28).结论:其中,化合物 15~17、19、20、22、23 和 28 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11、21 和 2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