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土茯苓总苷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茯苓总苷中分离得到 2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β-谷甾酮(2)、豆甾醇(3)、白藜芦醇(4)、咖啡酸(5)、5-O-咖啡酰莽草酸(6)、4-O-咖啡酰莽草酸(7)、3-O-咖啡酰莽草酸(8)、反式肉桂酸(9)、蝉翼藤糖酯 A(10)、华中冬青素(11)、(+)-南烛木树脂酚(12)、肉桂酸乙酯(13)、毛色二孢素(14)、糙叶败酱碱(15)、金色酰胺醇酯(16)、交链孢酚(17)、没食子酸(18)、豆甾-4-烯-3,6-二酮(19)、异细交链孢素(20)、3,4-二甲氧基咖啡酸(21)、thunberginol C(22)、3,5-二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苷(23)、白皮杉醇(24)、原儿茶酸(25)、莽草酸甲酯(26)、甲基岩藻糖苷(27)、8-甲氧基蜂蜜曲菌素(28).结论:其中,化合物 15~17、19、20、22、23 和 28 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11、21 和 2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落新妇苷的稳定性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落新妇苷是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是土茯苓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具有选择性免疫抑制、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对落新妇苷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为该新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落新妇苷的稳定性研究和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总结,为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基于NLRP3炎性体轴土茯苓总黄酮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土茯苓总黄酮(TFSG)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65 mg·kg-1),土茯苓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100,300,500 mg· 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尿酸钠结晶复制小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测定小鼠踝关节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组别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滑膜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NLRP3,ASC,Caspase-1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踝关节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土茯苓总黄酮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踝关节肿胀度(P<0.01),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土茯苓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NLRP3炎性体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土茯苓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优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优化土茯苓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减少土茯苓加工炮制中的重复环节,以保证土茯苓饮片的质量.方法 以总黄酮、落新妇苷、白藜芦醇、花旗松素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切片厚度、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土茯苓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加工工艺.结果 优化工艺参数为切片厚度2mm、干燥温度60C、干燥时间8h.结论 土茯苓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生产规范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药效-成分分析”的银屑灵优化方2号方抗银屑病配伍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银屑灵优化方2号方(PSORI-CM02)治疗银屑病的配伍规律.方法:将PSORI-CM02拆分为清热解毒方、凉血活血方和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采用心得安豚鼠银屑病模型,考察总方及拆方对该模型的病理状态影响并进行Baker评分;利用HPLC测定总方及拆方中绿原酸、芍药苷、落新妇苷、黄杞苷、迷迭香酸、白藜芦醇在水提液中的含量变化.结果:PSORI-CM02及拆方均能够显著降低银屑病豚鼠的Baker评分(P<0.01),PSORI-CM02药效显著优于凉血活血组(P<0.05)和清热解毒组(P<0.01),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含量与处方药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配伍通过增强处方活性成分溶出增强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性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性的活性物质.方法 以"总提取物-有效萃取部位-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顺序逐一追踪解毒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以急/慢性铅致小鼠毒性为动物模型,以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指标,确认土茯苓解铅毒的活性部位.依据文献及前期化学研究基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活性部位进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急性铅中毒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土茯苓总提物组和醋酸乙酯组小鼠血液、肝和肾脏中铅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有所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小鼠肝和肾损伤程度均有改善.慢性铅中毒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土茯苓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液、肝和肾脏铅含量均有下降(P<0.05),且呈剂量相关性;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和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并以土茯苓总黄酮高剂量组最为显著;小鼠肝和肾损伤程度均有所改善,且土茯苓总黄酮高剂量组组织结构趋近正常.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6个黄酮类化合物为总黄酮部位的主要成分,占总黄酮的58.89%.结论 土茯苓醋酸乙酯部位对铅致小鼠急性毒性有显著解毒作用,且醋酸乙酯部位优于总提物,提示醋酸乙酯部位为土茯苓解铅毒的有效萃取部位;土茯苓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排铅作用,对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提示总黄酮为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的活性部位.土茯苓总黄酮主要由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6个黄酮类化合物组成,提示上述化合物可能为土茯苓解铅毒的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土茯苓七味汤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优化土茯苓七味汤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落新妇苷含量和干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土茯苓七味汤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90 min.实测总评归一值为0.9384,与预测值0.9553的相对偏差为1.76%(n=3).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为土茯苓七味汤的提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土茯苓总苷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土茯苓Smilax glabra总苷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土茯苓总苷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结合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土茯苓总苷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土茯苓色酮A(1)、花柏色酮(2)、花旗松素(3)、北美圣草素(4)、柚皮素(5)、3',5',5,7-四羟基二氢黄酮(6)、高圣草素(7)、6-甲氧基柚皮素(8)、二氢山柰酚(9)、6-甲氧基橙皮素(10)、落新妇苷(11)、异落新妇苷(12)、新落新妇苷(13)、新异落新妇苷(14)、黄杞苷(15)、异黄杞苷(16)、槲皮素(17)、芹菜素(18)、高车前素(19)、山柰酚(20)、光叶菝葜苷(21)、5,7-二羟基色原酮(22)、儿茶素(23)、表儿茶素(24)和金鸡纳素Ib(2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8是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9、19和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