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膝过伸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代偿性改变,在偏瘫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安全便捷且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刺、穴位注射、推拿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指标以角度测量、量表评估等为主,缺乏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客观量化的系统评价标准,今后可加强基础实验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建立标准的系统评价体系,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提供更多理论及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善海马线粒体功能、减轻脑内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循环、增强脑区默认网络连接、改善脑白质损伤等方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目前,从脑网络连接角度探索针刺治疗VCI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机制研究多采用电针作为干预方式,且穴位选择、电针刺激强度等各不相同,还需提高实验严谨性,加强常规针刺研究,并针对操作手法、留针时间等进行探讨;现有动物模型对VCI其他合并症欠缺考虑,与VCI患者临床特征还存在一定差异,今后还需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微生物群-肠-脑轴”探析防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针刺选穴思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平刺"与"平针"术语考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避免失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腰椎牵引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2/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63/75)(χ 2=5.258,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VAS评分及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1个月(1.8±0.8)分、治疗后2个月(1.5±0.6)分、治疗后3个月(1.1±0.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8±1.3)分、治疗后2个月(2.2±1.6)分、治疗后3个月(2.1±1.2)分]( t=16.391、16.125、16.935,均 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金属基质蛋白酶3分别为(0.80±0.27)μg/L、(0.12±0.02)μg/L、(21.12±7.81)ng/L,对照组分别为(1.35±0.24)μg/L、(0.12±0.02)μg/L、(30.35±7.2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732、9.531、7.863,均 P<0.05);观察组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4.8±3.6)、(76.1±10.8)°,对照组分别为(9.6±3.1)、(53.3±10.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48、19.543,均 P<0.05)。 结论: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肢体功能水平,改善应激反应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推治痛特异性效果评价方法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刺、推拿是国内外指南首推治疗疼痛的非药物疗法。针推治痛效果除可缓解疼痛等状态结局外,还可改善精神、情绪等非状态结局。针推治痛疗效评价存在特异性效果评价不足、特色结局评价不清等问题,基于定性叙述和定量测量方法构建针推治痛效果特色结局的评价模式(STEAM-A&T)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患者叙述接受针推治疗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需求,构建针推治痛效果的条目库,筛选针推治痛的特色结局,进而构建、优化针推治痛结局关系模型,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体现针推治痛特点,揭示针推治痛效果的结局间关系,为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痛点的形成机制及诊察与物理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激痛点是骨骼肌紧绷肌带内高度敏感的应激点,活化后可引起自发性疼痛、牵涉痛和抽搐反应。目前认为激痛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运动终板功能异常、乙酰胆碱堆积、局部循环与能量代谢障碍、血管活性成分与炎症因子释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恶性循环有关;在触诊基础上,肌电图、磁共振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红外热成像和微透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以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激痛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目前激痛点疼痛的物理治疗主要有针刺、推拿、电刺激、红外、超声及其它疗法等,因其疗效明确、适应证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势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主要归纳整理激痛点的形成机制、诊察和激痛点疼痛物理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西医结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探索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近些年以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为核心,以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作为指导,围绕疗效评价、机制研究、推广应用、国际交流四个主题开展工作,并且充分借助同仁医院专业性研究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验证针刺蝶腭神经节的理论机制,探索更有效的针刺时机、刺激方式、干预频率等,积极向国内外推广传播这一技法,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魅力与风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B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C组采用仰卧角度牵引.各组治疗2周后将治疗前后疼痛调查量表(McGill)、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2周后各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2周后A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P<0.05).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治疗方法精准、安全、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筋骨针针刺肩三针与手三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筋骨针针刺肩三针与手三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三针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疗法,三针组实施肩三针+手三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肩关节疼痛度、活动度情况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前列腺素E2(PGE2)]变化.结果:三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6.67%(5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IL-6、TGF-β和PG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肩关节活动角度高于治疗前,且三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1周两组肩关节疼痛度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针针刺肩三针与手三针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提高活动度,改善临床症状与炎症反应,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