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外固定架针孔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外固定支架患者( 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 结果:300例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 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 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 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 OR=2.196(200~400 ml)、 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 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 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外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外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节松解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纤维僵直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松解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纤维僵直的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采用关节松解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的9例(10膝)膝关节纤维僵直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为15~42岁,平均30.2岁;膝关节僵直侧别:左侧2例,右侧6例,双侧1例。膝关节僵直均因膝关节周围损伤所致。受伤至本次就诊时间为12个月至38年,平均16.5年。入院检查膝关节伸直角度为-40°~0°,屈曲角度为-10°~40°。记录患者的外固定器佩戴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肢体畸形残缺矫正术后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9例患者术后获20~78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14~200 d,平均78.4 d。牵伸期间2例(3膝)患者出现外固定针道反应(3针孔),2例(2膝)患者出现针道感染(2针孔),1例患者切口愈合欠佳,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伸直为0°,与术前(-6.5°±1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91, P=0.146);屈曲角度为70.0°±17.6°,与术前(15.0°±1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22, P<0.001)。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肢体畸形残缺矫正术后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7膝,良3膝。 结论:对于创伤后膝关节纤维僵直单纯关节松解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者,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规避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临床价值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盆腔腹膜重建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入组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连续行腹腔镜辅助经腹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0 cm;(2)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3)临床资料完整;(4)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2)既往肛门功能不良者或行肛门手术者;(3)术前诊断远处(肝、肺)转移;(4)合并肠梗阻;(5)手术中因各种原因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盆底腹膜重建方法:使用SXMD1B405(STRATAFIX螺旋PGA-PCL,Ethicon)。第1针从直肠左前壁向右侧缝合固定重建直肠,随后继续进针缝合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然后用Hemo-lok固定;第2针从第1针的起点开始,3~4针后,经左下腹套管针孔置入骶前引流管,随后继续缝合左降结肠外侧腹膜切口,最后用Hemo-lok固定。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和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术后3~6个月进行盆腔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结果:共230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58例术中进行了盆底腹膜重建(研究组),另外172例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77.5±33.0)min比(148.7±4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术后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组共计发生吻合口漏8例,研究组2例(3.4%),经保守治疗出院;对照组6例(3.5%)中,5例(2.9%)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出院。术后Wexner评分和LARS评分,研究组为(3.1±2.8)分和23.0(16.0~28.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7±3.4)分和27.0(18.0~3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18, P=0.003和 Z=-2.257, P=0.024);LARS严重程度分级中,研究组重度者占16.5%(7/45),对照组则占35.5%(50/14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4.373, P=0.373)。术后3~6个月盆腔MRI检查发现,小肠堆积于盆底的现象在研究组中的发生率为9.1%(3/33),在对照组中为46.4%(64/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537, P<0.001)。 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采用倒刺线进行盆腔腹膜重建安全、可行,可能降低吻合口漏患者二次手术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骨髓腔放血在仅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尖离断再植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骨髓腔放血在仅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尖离断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5月,共收治20例23指指尖离断,离断指尖完整,彻底清创后,远、近端骨髓腔适当扩髓,将1或2枚7号注射针头用倒打法自指尖插入至骨髓腔,仅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或静脉动脉化)行指尖再植,术后通过注射针孔渗血,改善静脉回流。术后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治疗,并患肢保暖、抬高患肢等处理,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共23指指尖离断再植,其中21指成活,2指坏死,成活率91%。术后随访6~12个月,成活指指甲生长良好,无畸形,指腹饱满,痛、温觉恢复,TPD达5~7 mm。结论:仅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尖离断再植经针孔自骨髓腔放血可提高再植成活率,是一种值得临床采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独带线锚钉重建与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带线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与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50例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断裂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A组单独应用带线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术后石膏支具固定6周。B组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所有患者术后3周开始康复治疗,随访记录患指主动活动范围、并发症、康复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A、B组随访时间均为10~15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Caroli功能评定法评价肢体功能:术后3个月A组优9例、良8例,B组优7例、良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A组优16例、良5例,B组优14例、良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9个月A组优22例、良2例,B组优21例、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康复治疗时间A组(16.0±2.1)周,B组(22.0±2.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满意率A组92%优于B组89%。并发症:A组伤口无感染,Ⅰ期愈合,锚钉脱出2例;B组伤口无感染,Ⅰ期愈合,克氏针孔感染2例,锚钉脱出2例。 结论:单独应用带线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与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临床效果近期有明显差别,远期则无明显差别,单独应用带线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优点明显,关节僵直恢复快,康复时间短,花费少,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能够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临床上单独应用带线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外固定针孔感染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综述骨外固定支架针孔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介绍不同方法在预防针孔感染中的应用,归纳总结不同涂层骨针、护理方法、病人自我管理及评估监测机制在预防针孔感染中的研究现状,对未来预防骨外固定针孔感染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制定骨外固定针孔感染预防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Seldinger技术在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皮下积液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皮下积液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并发症,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演变型等4型[1].处理方法有减压窗加压包扎、穿刺抽液、持续性腰大池引流、脑脊液腹腔分流术等4 类.减压窗加压包扎仅对消退型、稳定型有显著效果.穿刺抽液后积液容易复发,反复穿刺损伤大,并且拔针后针孔可能漏出脑脊液诱发颅内感染.持续性腰大池引流速度不便控制,容易诱发脑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CO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评价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并配合外固定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3例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踝架穿针固定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年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70(35.28±14.6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VAS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t=3.343,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9.091,P=0.000),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5.034,P=0.000),观察组患肢非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1.960,P=0.000),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007,P=0.000).术后1年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7,P=0.678).观察组出现2例针孔感染,3例<2mm的复位丢失;对照组发生3例手术切口感染;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6,P=0.504).结论:以CO接骨学理论为指导,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的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及CO踝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维生素E敷料在骨外固定架针孔护理中的应用 1)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讨维生素E敷料对骨外固定架针孔护理的效果.方法:2022年1月—5月选取45只兔建立骨外固定针模型,随机分成乙醇组、碘伏组、维生素E敷料组,每组15只.采集3组术后第14天、第21天针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别,观察3组针孔感染率及严重程度.结果:45只兔针孔感染总发生率为42.22%,以轻度针孔感染为主.乙醇组、碘伏组、维生素E敷料组感染率分别是22.22%、13.33%、6.67%;术后第21天针孔分泌物细菌培养,乙醇组阳性10份,碘伏组6份,维生素E敷料组3份,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1,P=0.034);19份阳性标本共培养出8种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31.58%)、多杀巴斯德氏菌(21.05%)为主.结论:相比乙醇、碘伏护理,维生素E敷料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兔骨外固定架针孔感染发生率.兔针孔感染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巴斯德氏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注射"溶脂针"致面部多发皮下结节、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双侧面颊、下颌多发结节、囊肿2个月.患者于2个月前为"面部塑形"在个人美容工作室于双面颊及双下颌皮下注射"溶脂针"(具体成份不详),共2支,分别为10 mL和5 mL(图1),注射点达10余处,5天后局部出现豌豆至蚕豆大紫红色皮下结节,皮温高、触之质韧、轻压痛,未予重视.后结节逐渐增大,部分形成囊肿,表面张力大,红肿、疼痛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疑为"皮肤感染",先后予口服抗生素及静脉输注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8天(具体剂量不详),效果不佳,较大囊肿注射针孔处溢出黄色浓稠分泌物,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米诺环素敏感;G-杆菌及真菌培养阴性.为进一步治疗,2015年1月12日我科以"(1)皮肤感染(2)异物性肉芽肿?"收入院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情绪低落,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