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苏联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国“针灸科学化”的历史面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大力吸收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代表的苏联医学,开展针灸科学化研究。具体体现在经络理论与针灸机制的“科学化”重构,开展穴位测电与皮肤活动点的实验研究,发明并广泛应用中西结合针灸疗法等方面。“学习苏联”构成了当时“针灸科学化”的重要一端,也对当代中国针灸学的形塑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针灸科学化发展由外部驱动转变为自发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摩擦与容适。梳理这段史实,分析得失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历史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国期刊《温灸医报》述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温灸医报》是东方针灸术研究社于1931年创办的一份针灸专业杂志,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和普及日本温灸术。系统介绍杂志的编辑团队、发行情况和设立栏目情况,分析杂志的创刊缘由,认为科学化思潮的驱使和教学交流的需求是创刊动因,办刊特色在于专注温灸主题、宣扬科学、注重实用实效、促进教学互动4个方面。《温灸医报》对日本温灸术在国内的应用以及国内温灸教育发展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夸大温灸术功效,重西轻中,全盘译介日本温灸技术知识,没有进一步开展本土科学研究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络学说沉浮的历史考察(1949—1959)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949—1959年间,中医界在探索"针灸科学化"道路过程中,对经络学说的认知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初期"去经络化"、中期"巴甫洛夫化"和后期重回本原。经络学说的学术地位亦随之沉浮。这一变化受到当时外部环境和学科生命力的共同影响。在经过学界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后,经络学说重获重视,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个体化诊疗到系统化设计的针灸临床复合干预体系构建:基于现代康复诊疗模式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针灸临床实践体系正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呈现出干预手段及干预理念的多样性,因此,构建针灸临床复合干预体系并对干预系统进行科学化设计与分工实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当前康复诊疗模式的发展现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针灸复合干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为针灸临床实践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针灸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伴随着中医政策的调整,以朱琏创建的"新针灸学"为代表的现代针灸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1955 年):现代针灸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强调中医科学化,现代针灸学成为针灸学的主流;第二个阶段(1956 年~1989年):现代针灸学被长期边缘化,针灸学复归清朝之前的基本体系,传统针灸成为了针灸学的主流,并延续至今;第三个阶段(1990 年~至今):现代针灸学再度受到关注,学术界认识到针灸科学化、现代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认真研究制定既有利于传承又有利于创新的中医政策,避免政策的重大摇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Citespace分析穴位埋线治疗疼痛的知识图谱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全面挖掘剖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内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到2022年6月收集的有关穴位埋线治疗疼痛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关键词、机构通过Citespace的特定算法进行科学化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31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的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各作者发文量偏少,研究团队之间缺乏合作,主要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形成10个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疾病主要为混合痔、术后疼痛、腰腿痛与痛经等,主要干预措施为单纯穴位埋线以及穴位埋线与其它针灸疗法的使用联合,主要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疼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需要深化临床研究,加强机制研究,重视穴位埋线与其它中医方法的联合使用,关注不同线体材料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从现代科学角度探讨针感与人体生物电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带电体,能释放出巨大的生物电能,生物电现象是一切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电现象,也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生物电就难以维持生命.近几十年,针灸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但关于“针刺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找到“针刺效应”与人体“生物电”的契合点,中医将会更加科学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外奇穴四缝统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梳理、归纳历代中医古籍及现代针灸学教材对经外奇穴四缝的论述,系统考证其源流,厘清其定位、主治及针灸方法,并梳理了该穴的理论归纳过程.四缝一穴,发现于《奇效良方》并科学化,至现代《新针灸学》出现重大进步,表现为新刺法和新主治的提出.其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该穴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仍在不断进行中.由此建议,四缝穴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一手4穴;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操作:三棱针点刺络脉出血,或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量表在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量表的使用广度与前几年比较有大幅提高,但还不够,且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选用的量表单一,深度不够.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尽可能选取客观的量表来进行疗效评价,因各个量表有其特点,故量表的选择应该多元化,可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量表联合应用,能更好地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FDI量表可将患者由躯体到心理进行全面的评估,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可与其他量表联合应用,如House-Brackmann量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Sunnybrook量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面瘫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存质量的研究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受重视,针灸能全面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疗法,如若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中应用恰当的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能更充分的体现针灸的治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