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链3A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中的表达及抗凋亡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人源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A(microtubule-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A,mRFP-C1-LC3A)过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氯化钴(CoCl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细胞)缺氧模型中表达及抗凋亡机制.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以cDNA文库为模板克隆人源轻链3A(light chain 3A,LC3A)基因,构建mRFP-C1-LC3A过表达质粒.通过0.8 mmol/L CoCl2 处理H9C2细胞,构建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应用Western-blot以及荧光成像技术检测细胞缺氧模型中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变化.通过Western-blot检测H9C2细胞缺氧模型中线粒体自噬水平不同对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 质粒酶切、测序结果及Western-blot实验证明mRFP-C1-LC3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blot结果表明经 0.8 mmol/L CoCl2 处理H9C2 细胞后,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蛋白表达上调、Hoechst/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证实心肌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缺氧模型构建成功(P<0.05).结合Western-blot以及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在H9C2细胞缺氧模型中线粒体自噬水平明显升高(P<0.05).通过巴佛洛霉素A1(BafA1)抑制线粒体自噬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降、活化caspase-3表达升高,表明抑制线粒体自噬后,细胞凋亡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Hoechst染色进一步明确结论.结论 成功构建人源LC3相关表达载体,并证实线粒体自噬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缺氧模型中的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60例轻中度CT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冲击波组和超声波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口服甲钴胺,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共3周;超声波组在口服甲钴胺基础上接受超声波治疗,每周5次,共3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波士顿腕管量表(BCT)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行正中神经神经传导检查,记录相应电生理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评估,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2组患者BCT症状维度评分、功能维度评分、CMAP、DML、拇指SNCV、拇指SNAP、中指SNCV与中指SN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冲击波组治疗后BCT症状维度评分[(26.00±8.09)分]显著低于超声波组[(29.63±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均能有效治疗轻中度CTS,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体外冲击波优于超声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T2DM中DPN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3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T2DM中DPN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八段锦。2组均连续观察12周。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估DPN病变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1例,最终各有39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对照组为64.1%(25/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0.018)。治疗后,治疗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23, P<0.01);治疗组胫神经MCV[(43.06±4.19)m/s比(39.55±4.30)m/s, t=3.65]、腓浅神经SCV[(43.23±4.31)m/s比(39.92±3.74)m/s, t=3.62]均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36、-14.21、-13.88, P值均<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可有效降低T2DM中DPN患者的血液黏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急性期NAIO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0.1的35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行静态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OCT仪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治疗。激素治疗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60 mg/d(不论体重);2周后每5天减少5 mg,减量至40 mg后维持至视盘水肿消退;其后快速减量至停药。治疗后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变化。两组患眼间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患眼治疗前后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秩方差分析。 结果:40例40只眼中,激素治疗组21例21只眼,对照组19例19只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伴随全身危险因素、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6个月,激素治疗组、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6±0.32、0.26±0.34和0.28±0.30、0.25±0.32;视野MD值分别为(-15.52±6.87)、(-15.55±6.04)dB和(-14.82±7.48)、(-15.18±6.40)dB;pRNFL厚度分别为(70.38±10.22)、(73.79±11.82)μm和(65.67±10.07)、(69.26±10.85)μm。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logMAR BCVA ( Z=-0.014、-0.315, P=1.000、0.768)、视野MD值( Z=-0.041、-0.068, P=0.979、0.957)、pRNFL厚度(Z=-0.965、-1.112, P=0.347、0.2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NAION,在6个月随访时间内患眼视功能及形态学预后未能获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依达拉奉注射液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54岁男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接受甲钴胺、艾地苯醌、辅酶Q10等治疗,治疗1周后因患者双上肢无力,胸闷、憋气等无明显改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胶囊及维生素E胶丸。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第10天,患者出现头颈部出汗增多,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7×10 9/L,中性粒细胞0.25,中性粒细胞计数0.4×10 9/L,考虑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依达拉奉有关。停用该药,其他药物继续应用,同时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皮下注射1次。2 d后复查,白细胞计数9.6×10 9/L,中性粒细胞0.72,中性粒细胞计数6.9×10 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中钴和钨测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液中钴和钨的方法。方法:于2021年10月至12月,利用1%硝酸为稀释剂,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液中钴和钨,本次研究利用控制单因素变量实验的方法优化选择样品稀释倍数和内标元素,并比较测定工作曲线与标准曲线间的差异。结果:该方法利用工作曲线同时测定尿液中的钴和钨含量,线性范围为0.0~10.0 μg/L,相关系数为0.999 9,尿钴和钨检出限分别为0.005 μg/L和0.09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0%~100.2%和89.4%~104.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4.4%和0.6%~3.8%。结论:本方法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测定尿液中钴和钨的方法,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稳定性好,适合各类人群中尿中钴和钨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缺血修饰蛋白、钙调蛋白表达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钙调蛋白(CaM)表达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的140例临床资料,在患者入院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CaM水平,采用白蛋白-钴结合实验测定患者血清中IM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参照国立神经病学与中风研究所(NINDS)评价患者短暂性脑缺血情况,评价患者尿失禁情况、步态障碍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分析CSVD患者血清IMA和CaM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CSVD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患者血清IMA和C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步态障碍、有无尿失禁等与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均 P > 0.05);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头晕和眩晕患者、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血清IMA表达水平[(38.5±5.3)×10 3U/L、(38.5±4.7)×10 3U/L、(39.0±4.4)×10 3U/L]、CaM表达水平[(190.4±34.5)μg/L、(191.2±26.7)μg/L、(199.7±24.8)μg/L]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无头晕和眩晕患者、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27.3±4.4)×10 3U/L、(21.0±3.8)×10 3U/L、(20.5±5.1)×10 3U/L、(180.6±29.6)μg/L、(179.5±28.6)μg/L、(168.6±32.4)μg/L]( t=14.10、24.36、22.50,均 P < 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38/16/9)、头晕和眩晕(39/16/8)、短暂性脑出血(35/16/9)、NIHSS评分[(3.6±0.8)分、(7.5±0.9)分、(16.2±3.2)分]、CaM表达水平[(125.3±20.5)μg/L、(185.5±23.6)μg/L、(237.9±54.3)μg/L]、IMA表达水平[(21.2±3.5)×10 3U/L、(38.5±4.3)×10 3 U/L、(74.9±5.4)×10 3U/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87、11.28、12.42、34.59、151.73、147.84,均 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 OR=1.578,95% CI:1.043~2.386)、短暂性脑缺血( OR=2.396,95% CI:1.156~4.969)、头晕和眩晕( OR=1.906,95% CI:1.086~3.345)、NIHSS评分( OR=2.171,95% CI:1.162~4.056)、CaM水平( OR=2.022,95% CI:1.268~3.224)、IMA水平增加( OR=2.090,95% CI:1.313~3.325)均是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加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 < 0.05)。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r=5.45、8.33,均 P < 0.05)。 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的升高是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转钴胺素Ⅱ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生长发育落后、肺部感染患儿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双亲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结果:患儿 TCN2基因存在3个变异,分别是第5外显子上游c.581-8A>T,该变异患儿父母均携带;第6外显子c.924_927del,该变异来源于母亲;第7外显子c.973C>T,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经基因变异致病性分析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三系减少、血甲基丙二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确诊其为转钴胺素Ⅱ缺乏症。该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经肺部影像学检查及肺泡灌洗液病原学高通量测序证实为耶氏肺孢子虫病,在给予肌注维生素B 12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复方磺胺甲恶唑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结论:我们报道了1例转钴胺素Ⅱ缺乏症患儿,发现了该基因的新变异,分析了该基因3个变异的致病性。钴胺素治疗该病应个体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