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3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IL-35作为一种抗炎因子,由p35亚基和EBI3亚基组成。IL-35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很多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几年,人们发现IL-3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天疱疮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本篇综述总结了IL-35在以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银屑病合并重度抑郁障碍差异表达基因及中药预测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银屑病合并重度抑郁障碍的关键基因与信号通路,分析两者可能的共病机制,探究具有诊断价值的关键基因,并预测具有潜在疗效的中药.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分别下载包含银屑病和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基因数据集,分别应用Limma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合并两种疾病的DEGs得到共同差异基因(co-DEGs),将交集基因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关键基因,并使用OmicStudio在线工具对核心基因的诊断价值进行验证,最后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预测具有潜在疗效的中药.结果:共纳入1个银屑病数据集(GSE30999)、2个重度抑郁数据集(GSE19738和GSE76826)和2个验证数据集(GSE13355和GSE38206),得到1 554个银屑病DEGs和475个重度抑郁障碍DEGs,取交集后获得87个co-DEGs.GO和KEGG分析提示,co-DEGs主要富集在226个生物过程、18个细胞结构、34个分子功能及19条信号通路上.基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锁定了 9个可能的关键基因,经验证其中7个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预测出46味具有潜在疗效的中药.结论:银屑病合并重度抑郁障碍的机制可能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及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STAT1、DDX58、MX1、GBP1、IRF7、IFIT3、IFI44、RSAD2、ISG15可能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基因,生地黄、大青叶、黄芩、莪术、郁金、当归、人参等中药可能成为治疗的潜在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治疗常见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近年来小分子Janus激酶抑制剂被广泛用于皮肤病治疗及研究中,第一代非选择性抑制剂存在治疗指数狭窄及广泛免疫抑制相关的安全性问题.而酪氨酸激酶2作为Janus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白细胞介素6、12、23和Ⅰ型干扰素的信号传导.研究发现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在有效治疗相关疾病的同时能够减少非选择性抑制剂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其他Janus激酶抑制剂相比在临床上更有优势.本文对酪氨酸激酶2在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斑秃等皮肤病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拓宽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银屑病靶向外用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得到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银屑病的治疗带来了崭新的前景,特别是针对重要的免疫发病环节已经研制出了多种靶向外用治疗药物,多项临床Ⅰ、Ⅱ期试验中的几类外用制剂主要瞄准JAK/STAT、PED4、IRS-1、VEGF受体和TrkA等细胞因子或选择性抑制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为靶点,为银屑病的外用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银屑Ⅰ号抑制TNF-α诱导Hacat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银屑I号对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Hacat) 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低、中、高浓度的银屑I号含药血清干预Hacat细胞,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25HVD3、IL-1、IL-17、IL-22浓度, Western-blot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 (vitamine D receptor, VDR) 蛋白表达量, RT-PCR检测VDR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 模型组VDR蛋白、VDRmRNA、25HVD3表达量明显降低, IL-1、IL-17、IL-22明显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 银屑I号各组VDR蛋白、VDRmRNA、25HVD3表达量明显升高, IL-1、IL-17、IL-22明显降低 (P<0.05), 且呈剂量依赖性.讨论:银屑I号可能通过促进VDR蛋白、VDRmRNA及25HVD3因子信号表达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银屑Ⅰ号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并与银屑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拓扑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富集分析,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及文献检索挖掘出银屑Ⅰ号药物所对应的成分,通过中药成分靶点(HIT)数据库及Swiss靶点预测数据库检索出成分对应的靶点.在疾病靶点数据库(TTD),Drugbank (DBD)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中获取银屑病对应的靶点.使用Cytoscape构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核心网络,应用ClueGo对靶点进行GO-BP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中共42个相关靶点及59个相应化合物,共得出12条主要信号通路,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及皮质类固醇反应信号通路在网络中具有串话作用.结论 银屑Ⅰ号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靶点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改善银屑病炎性浸润、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及异常新生血管生成等病理因素,从而发挥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信号通路在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靶组织细胞表面IGF1受体(IGF1R)特异性结合后可调节细胞凋亡、增殖、衰老等生理过程,与机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1与IGF1Rα结合后可引起IGF1Rβ亚基构象改变,进而活化受体酪氨酸激酶,启动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参与痤疮、银屑病等皮肤病的发病.本文综述IGF1R信号通路在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局部皮损及外周血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外涂62.5 mg 5% IMQ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造模期间同时灌胃相应剂量银屑Ⅰ号,共7日.分别观察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变化、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l),光镜下观察局部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对局部皮损组织依次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皮肤显著增厚,并出现典型银屑病表现,PASI评分随时间推移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红斑及鳞屑相对较少、浸润程度较轻,造模区域皮肤厚度及PASI评分与剂量梯度成反比.光镜下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表皮全层增厚,呈典型银屑病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高剂量组病理改变最轻,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及外周血中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中、高剂量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O.05,P<0.01),VEGF mRNA、蛋白表达及外周血IL-6、TNF-α、IFN-γ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中IL-6含量有所降低(P<0.05),VDR mRNA及蛋白表达、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剂量的银屑Ⅰ号可通过抑制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及炎症环境改善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的银屑病表现,这可能与其调控VDRNEGF信号网络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病毒感染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与者.皮肤组织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其中角质形成细胞被认为在启动免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Ⅰ)是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能够被病毒复制的中间产物激活.然而,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RIG-Ⅰ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中CCL20的表达,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来体外模拟病毒感染,探究病毒感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并且通过小干扰RNA沉默关键分子来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使用Poly(I∶C)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探究Poly(I∶C)对HaCat中RIG-Ⅰ表达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检测Poly(I∶C)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的影响;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RIG-Ⅰ的下游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小干扰RNA(si-RNA)阻断RIG-Ⅰ-MAV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究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Poly(I∶C)能够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RIG-Ⅰ的表达及CCL20的表达和分泌;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是由RIG-Ⅰ-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Poly(I∶C)模拟病毒感染能够通过RIG-Ⅰ-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CCL20表达增加,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葫芦素Ⅰ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STAT3、 K17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葫芦素Ⅰ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用PASI评分动态观察小鼠皮损变化,光镜下观察小鼠皮损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7、IL-22、IFN-γ的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p-STAT3的含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和K17的mRNA表达.结果 空白组小鼠皮肤未见明显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红斑、鳞屑严重程度减轻,PASI评分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皮损中STAT3、p-STAT3表达较模型组低,STAT3和K17的mRNA表达含量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葫芦素Ⅰ可抑制STAT3磷酸化,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银屑病皮损,减轻炎症反应,并在mRNA水平下调STAT3和K17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