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期梅毒41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 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 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 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 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 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 H = 17.914, 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 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藜芦醇对中波紫外线照射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HEK)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0、25、50、100、1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12 h,分别采用CCK-8、BrdU和LDH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活性和死亡的影响。分别采用50 mJ/cm 2 UVB和1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HEK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白藜芦醇组、UVB组和UVB+白藜芦醇组,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1和cyclin E1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0、25、50、100、1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组HEK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52, P < 0.001),不同浓度组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01);100 μmol/L白藜芦醇组细胞DNA合成活力(0.761 ± 0.141)低于对照组(2.226 ± 0.141, t=17.92, P < 0.001);25、50、10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组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38, P > 0.05)。UVB和白藜芦醇处理后,4组细胞凋亡率和G1期、G2期、S期的细胞比例以及PARP、caspase-3、cyclin B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UVB组细胞凋亡率(24.69% ± 3.54%)及PARP、caspase-3的剪切水平(2.190 ± 0.349、0.090 ± 0.016)均高于对照组和UVB+白藜芦醇组(4.00% ± 0.81%、0.926 ± 0.040、0.024 ± 0.019,均 P < 0.05);UVB组cyclin E1、cyclin B1蛋白水平(0.116 ± 0.017、0.775 ± 0.08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UVB+白藜芦醇组cyclin E1表达水平(0.287 ± 0.047)高于UVB组、cyclin B1表达水平(0.504 ± 0.009)低于UVB组(均 P < 0.05);UVB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和UVB+白藜芦醇组,G1期、G2期细胞比例均高于UVB+白藜芦醇组( P < 0.05)。 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抑制HEK增殖活力,抑制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树突状表皮T细胞在创面愈合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老蛋白增强子2基因沉默对HaCaT细胞增殖及γ分泌酶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早老蛋白增强子2(PSENEN)基因沉默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模型,探究PSENEN基因表达下调对HaCaT细胞增殖以及γ分泌酶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3组靶向PSENEN基因的shRNA序列,与线性化的LV3-pGLV-h1-GFP-puro载体构建慢病毒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进行慢病毒的包装、纯化和滴度测定。将HaCaT细胞分为5组进行转染:shRNA1组、shRNA2组、shRNA3组分别加入含沉默PSENEN基因的shRNA1、shRNA2、shRNA3慢病毒原液,NC组加入含阴性对照shNC慢病毒原液,空白组不加病毒液。转染完成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测定HaCaT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SENEN、呆蛋白(NCT)、早老蛋白1(PS1)、前咽缺陷蛋白1a(APH1a)mRN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RNA1~shRNA3组、NC组均有荧光表达,流式细胞仪示转染效率均达98%以上。qPCR、Western印迹法显示,与NC组(1.054 ± 0.272、1.076 ± 0.075)相比,shRNA1、shRNA2、shRNA3组PSENEN mRNA(0.187 ± 0.010、0.163 ± 0.022、0.174 ± 0.009)、蛋白(0.219 ± 0.097、0.208 ± 0.014、0.185 ± 0.062)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 < 0.001)。CCK8法显示,与NC组相比,shRNA1组细胞增殖活性在0、12、36、48 h均显著增高(均 P < 0.05),24和6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shRNA2、shRNA3组在0、12、24、36、48、60 h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均 P < 0.05)。shRNA1组、shRNA2组、shRNA3组、NC组、空白组间NCT、PS1、APH1a基因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8.168、4.644、1.981,均 P > 0.05),mNCT、imNCT、PS1-CTF、APH1a蛋白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9.268、5.929、27.842、20.663,均 P ≤ 0.01)。与NC组相比,shRNA1、shRNA2、shRNA3组mNCT、PS1-CTF、APH1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 < 0.01),imNCT蛋白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成功构建了PSENEN基因沉默的HaCaT细胞模型,PSENEN基因沉默会引起HaCaT细胞增殖活性增强,γ分泌酶其他亚基蛋白含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源于中国人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转移性黑素瘤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并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1例17岁女性恶性黑素瘤患者腋窝淋巴结分离转移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型检测对比细胞系与其来源组织信息,并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锚定非依赖性恶性增殖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量及结构;以高侵袭性黑素瘤细胞系A2058、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S100、Melan-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裸鼠荷瘤,观察在体内的致瘤性。结果:成功建立1株黑素瘤细胞株,命名为ZJMM-45,在超1年的时间中培养70余代次,显示出稳定的形态和增殖,细胞呈梭形、多角形,可产生黑素颗粒。STR匹配分析显示,样本ZJMM-45与患者冻存淋巴结组织匹配度96%,为同一来源。ZJMM-45细胞系存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位点BRAFV600E(c.1799 T>A);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ZJMM-45细胞染色体多为三倍体,呈异常结构。ZJMM-45体外培养呈指数增长,至第5天达到平台期;在琼脂中呈克隆样生长并形成克隆球,显示出锚定非依赖性和恶性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ZJMM-45与A2058细胞均表达HMB45、S100和Melan-A;Transwell实验显示,ZJMM-45侵袭、迁移细胞数量(300 ± 14、260 ± 14)均高于A2058细胞(150 ± 6、160 ± 19, t = 13.25、11.76, P < 0.001)。裸鼠荷瘤实验4周后5只小鼠均发展成内径为1.0 cm的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包括增殖性黑素瘤细胞核深染,形成小巢,与原实体瘤相似。 结论:成功构建1株来源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转移期细胞系ZJMM-45,携带BRAFV600E突变,表达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在体外培养中有快速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恶性特点,体内实验有明显致瘤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来源不同外泌体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衰老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引起光老化。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层磷脂膜结构,包含蛋白质、DNA、RNA、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囊泡,这些生物活性成分作用于皮肤组织可发挥抗皮肤衰老作用。概述来源不同外泌体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DNA损伤、炎症反应,下调MAPK/AP-1信号通路,上调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少黑色素过度生成,增强血管再生能力等方面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褪黑素通过调控p53介导的细胞早衰抑制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中黑色素合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褪黑素对中波紫外线(UVB)引起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HaCaT)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及机制,为褪黑素的皮肤保护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80 mJ/cm 2 UVB照射10 -5 mol/L褪黑素预处理的HaCaT细胞,照后48和72 h,利用NaOH法检测细胞黑色素水平。照后72 h,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早衰阳性细胞并分析其比例,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和酪氨酸酶(TYR)的表达变化。80 mJ/cm 2 UVB照射分别经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激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Rad3相关激酶(ATM/ATR)抑制剂、p53抑制剂和褪黑素预处理的HaCaT细胞,照后72 h检测细胞早衰阳性比例和黑色素水平变化。 结果:褪黑素抑制UVB诱导的黑色素水平增加( t=56.65、13.39, P<0.05),同时抑制UVB诱导的TYR表达增加( t=16.46, P<0.05);并可缓解UVB诱导的HaCaT细胞早衰( t=6.37, P<0.05),抑制UVB诱导的p53表达增加( t=19.08, P<0.05);ATM/ATR抑制剂、p53抑制剂和褪黑素预处理均可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黑色素水平升高( t=13.88、7.86、8.96, P<0.05)。 结论:褪黑素通过调控p53介导的细胞早衰,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黑色素水平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足溃疡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分析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糖尿病足溃疡(DFU)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与临床验证,以期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DFU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80178,采用GEO2R工具分析筛选数据集中3个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与6个DFU组织样本之间的DEG。对筛选出的DEG,采用R语言程序包中ClusterProfiler、org.Hs.eg.db、GOplot和ggplot2分别进行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DEG中的关键基因,用Cytoscape 3.9.1软件中Cytohubba插件进行关键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取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15例DFU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55~87岁)的DFU组织和15例急性创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8~52岁)术后弃用的正常皮肤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富含脯氨酸的小重复蛋白1A(SPRR1A)和晚期角质化包膜蛋白3C(LCE3C)的mRNA与蛋白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从DFU患者DFU组织中筛选出492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校正 P<0.05或校正 P<0.01),包括363个上调DEG和129个下调DEG。GO术语分析显示,DEG在皮肤发育、角质形成细胞(KC)分化、角质化、表皮发育、表皮细胞分化等方面显著富集(校正 P值均<0.01);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在肿瘤相关微小RNA、Ras相关蛋白1信号通路和多能干细胞调控信号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校正 P值均<0.01)。PPI分析显示,内披蛋白、 SPRR1A、 SPRR1B、 SPRR2B、 SPRR2E、 SPRR2F、 LCE3C、 LCE3E、角蛋白16(均为下调DEG)和丝聚蛋白(为上调DEG)为从DFU患者DFU组织中筛选出的DEG中的关键基因,其显著富集于角质化、KC分化、表皮细胞分化、皮肤发育、表皮发育、多肽交联等GO术语(校正 P值均<0.01)。DFU患者DFU组织中SPRR1A和LCE3C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588±0.082与0.659±0.09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2±0.05与0.24±0.04,分别明显低于急性创面患者正常皮肤组织的1.069±0.025与1.053±0.044( t值分别为20.91、13.66, P值均<0.01)、0.38±0.04与0.45±0.05( t值分别为9.69、12.46, P值均<0.01)。 结论:相较于正常皮肤组织,DFU患者DFU组织中存在DEG谱,且DEG显著富集于KC分化及角蛋白功能方面;关键DEG与KC生物学功能相关,在DFU患者DFU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阻碍溃疡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NA-188-5p表达下调通过调控PTEN/Akt途径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iRNA-188-5p(miR-188-5p)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集50例手术切除的皮肤鳞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皮肤鳞癌组织、癌旁正常皮肤组织、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A431、HSC-5和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中miR-188-5p的表达。培养的A431和HSC-5细胞分别分为2组:miR-188-5p抑制剂组和阴性对照组,对转染miR-188-5p抑制剂的细胞和阴性对照组细胞,通过qPCR检测miR-188-5p的相对表达(2 -△△Ct),并以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88-5p和PTEN的相互作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PTEN、总Akt(t-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皮肤鳞癌组织中miR-188-5p的相对表达(5.213 ± 3.138)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1.010 ± 0.364, t = 9.187, P < 0.001)。SCL-1、A431和HSC-5细胞中miR-188-5p的表达(3.858 ± 0.163、7.068 ± 0.262和4.572 ± 0.413)均显著高于HaCaT细胞(1.079 ± 0.300, t = 17.890、21.110和8.737,均 P < 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88-5p抑制剂组A431和HSC-5细胞miR-188-5p表达显著下调(均 P < 0.0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均 P <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188-5p表达下调显著上调A431和HSC-5细胞中PTEN的表达,但抑制p-Akt的表达。 结论:miR-188-5p在皮肤鳞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miR-188-5p表达下调可能通过调控PTEN/Akt途径,抑制皮肤鳞癌细胞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