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突状表皮T细胞在创面愈合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4例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特点,探讨规范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起病年龄15~38岁,均以面容改变起病,3例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葡萄糖GH抑制试验GH谷值≥1.0 ng/mL,PRL均>100 n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升高,TSH不被抑制;4例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1例发生垂体卒中;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余3例均接受了药物联合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其中1例患者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高催乳素血症缓解,但GH/IGF-Ⅰ未缓解,另2例患者均≥2个激素轴未缓解。 结论: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主要以面容改变为突出表现,存在多个激素轴功能亢进,腺瘤体积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生化缓解率低,临床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合并垂体GH-PRL混合腺瘤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4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GH-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探讨更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分析外科手术及药物干预的疗效。结果:临床特点:4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均7岁前起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类型均为多骨型,且均累及颅面部。均有明显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表现,3例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1例视交叉明显受压。4例患者均无自发或触发泌乳。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GH水平不被高糖抑制,血PRL均大于100 ng/ml,4例患者ALP水平明显升高,血钙、磷水平正常。影像学特点:4例患者垂体瘤均为大腺瘤,病例2、3出现单侧海绵窦包绕,病例4在第一次手术后残余肿瘤再次增大并包绕双侧海绵窦。4例患者头颅CT均显示颅面骨和颅底部多发FD。治疗与转归:4例患者均接受垂体瘤切除手术及静脉双膦酸盐治疗,并根据情况选择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较早诊断并起始治疗的2例患者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另2例患者治疗后未缓解。结论:MAS合并GH-PRL混合腺瘤患者,起病年龄更早,更易出现视神经损害。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手术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生化指标(GH、IGF-Ⅰ和PRL等),同时联合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可以更好地维持生化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25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310、7.120,均 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TNF-α、IGF-1分别为(150.12±18.54)ng/L、(22.88±6.24)ng/L、(78.48±10.15)ng/L,对照组分别为(184.72±27.36)ng/L、(29.16±7.32)ng/L、(92.35±12.54)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49、4.708、6.200,均 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756、18.663、19.027、15.191、36.367,均 P<0.05)。 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Cathe K、MGP、IGFBP-3预测乳腺癌根治术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athe K)、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预测乳腺癌根治术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完成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1年随访的1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发生与未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骨转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Ⅰprocollagen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 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血清Cathe K、MGP、IGFBP-3水平,分析血清Cathe K、MGP、IGFBP-3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预测乳腺癌根治术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价值,对比血清Cathe K、MGP、IGFBP-3与骨转换标志物预测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价值。结果:1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4.67%(52/150);发生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athe K水平为(31.86±9.52)ng/L,高于未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的(24.87±5.34)ng/L,血清MGP、IGFBP-3、PINP、CTX水平分别为(8.64±1.33)ng/ml、(10.13±2.29)μg/ml、(44.13±4.87)μg/L、(0.42±0.13)μg/L,低于未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的(12.39±1.71)ng/ml、(13.10±2.63)μg/ml、(93.25±29.71)μg/L、(1.65±0.5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7、13.75、6.88、11.82、17.41,均 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PINP、CTX水平与Cathe K水平呈负相关( r=-0.39、-0.47),与MGP、IGFBP-3水平呈正相关( r=0.51、0.60、0.42、0.49, P<0.05);血清Cathe K、MGP、IGFBP-3、PINP、CTX预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95% CI:0.665~0.810)、0.81(95% CI:0.733~0.865)、0.83(95% CI:0.762~0.887)、0.82(95% CI:0.749~0.878)、0.77(95% CI:0.698~0.838),血清Cathe K、MGP、IGFBP-3联合的AUC最大,为0.92(95% CI:0.86~0.96)。 结论:血清Cathe K、MGP、IGFBP-3水平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转换密切相关,各指标联合在预测骨质疏松发生风险方面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抑制剂通过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免疫表型发挥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Graves病(GD)的一种难治性并发症。刺激性促甲状腺素受体(TSAb)可以与GD眼眶成纤维细胞(GD-OF)表达的TSH受体(TS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复合体结合,促进TAO的发生发展。IGF-IR是TSHR启动细胞信号传导所必须的成分,teprotumumab作为一种阻断IGF-IR的单克隆抗体,在2020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 TAO,但该药物治疗TAO的潜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IGF-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HBO)治疗对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临沂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14例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羟苯磺酸钙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并观察2组治疗后不同视网膜病变分级患者血清hs-CRP、VEGF、IGF-1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78.39%)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4, 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血清hs-CRP、VEGF、IGF-1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VEGF、IGF-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Ⅰ、Ⅱ级患者血清hs-CRP、VEGF、IGF-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Ⅲ级患者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 P>0.05)。 结论:HBO辅助羟苯磺酸钙治疗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较单纯服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并探讨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通过酸水解碱的方法提取甲壳素纳米纤维,将提取物与透明质酸和胶原混合制备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以下简称水凝胶),另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将30只雄性12周龄豚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水凝胶组(每组10只),分别在豚鼠背部两侧涂抹乙醇、4-氨基苯甲酸乙酯、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进行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于激发接触后24、48 h观察皮肤水肿和红斑形成情况。将小鼠脂肪干细胞分为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和用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培养的水凝胶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8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在其背部两侧各制备1个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水凝胶组(涂抹前述制备的负载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伤后0(即刻)、2、4、8、1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2、4、8、10 d的创面愈合率。取伤后10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组织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IL-4和IL-10的浓度,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6、CD206阳性细胞表达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动物实验样本数均为8。 结果:激发接触后24 h,3组豚鼠皮肤均无水肿形成,仅阳性对照组7只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激发接触后48 h,阳性对照组8只豚鼠皮肤出现红斑,4只豚鼠皮肤出现水肿;其余2组豚鼠皮肤无明显红斑或水肿。培养3 d,水凝胶组脂肪干细胞中PDGF-D、IGF-Ⅰ和TGF-β 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91、11.83、7.92, P<0.05)。伤后0~10 d,2组创面面积均逐渐缩小,水凝胶组创面于伤后10 d基本愈合。伤后4、8、10 d,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8±4)%、(54±5)%、(69±6)%,分别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1±6)%、(29±7)%、(31±7)%( t值分别为3.82、3.97、4.05, P值均<0.05)。伤后10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水凝胶组创面表皮更加完整,毛囊、血管和其他皮肤附件增多。伤后10 d,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IL-1α、IL-6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8.21、7.99, P<0.05),IL-4、IL-10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6.57、9.03, P<0.05);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1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8.02, P<0.05),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7.21, P<0.05)。 结论: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无致敏性,能促进脂肪干细胞中生长因子分泌,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分别腹腔注射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T细胞受体(TCR)单克隆抗体200 μg、等量同型对照IgG抗体。注射后1周(之后均在此时间点取小鼠),每组取3只小鼠(之后均从这2组另取小鼠),从背部皮肤组织和腋窝、腹股沟淋巴结中分别提取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每组取5只小鼠,观察背部皮肤情况,之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并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5只小鼠,提取表皮细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皮细胞中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比例。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5次紫外线辐射(UVR)组和对照+5次UVR组,每日1次共行5次UVR,每日照射后即刻观察背部皮肤情况;每组取5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行1次UVR后即刻行HE染色后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单纯对照组;再另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同前处理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表皮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Vγ5TCR、白细胞介素15(IL-15)、IL-1β、IL-23、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组织相容性抗原60(H60)、小鼠UL16结合蛋白样转录子1(Mult1)、维甲酸早期诱导蛋白1(Rae1)的mRNA表达。结果:注射后1周,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真皮细胞、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7.99、13.12, 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小鼠皮肤大体情况和组织结构无明显区别,表皮组织厚度相近( 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细胞中DETC比例为(3.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5)%( t=4.84, P<0.05)。与对照+5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5次UVR组小鼠进行1次UVR后皮肤鳞屑增多,照射2次出现鳞屑样痂皮,照射3~5次鳞屑样痂皮明显增多。行UVR后即刻,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厚度较对照+1次UVR组明显增加( t=11.50, 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 t=41.16, P<0.05),IL-23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 t=6.52, 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 t值分别为15.22、13.22, P<0.05),IGF-Ⅰ、IL-23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 t值分别为3.71、4.95, 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 t值分别为11.40、18.88, P<0.05),IL-1β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 t=4.42, 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 t值分别为4.52、15.24、9.43, P<0.05);4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L-15的mRNA表达总体相近( 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表皮组织中NKG2D、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 t值分别为3.67、47.40, P<0.05),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 t值分别为5.30、6.50、9.16, 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H60、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 t值分别为4.57、4.13、4.67、27.36, 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H60、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 t值分别为5.77、8.18、12.90、8.08, P<0.05)。 结论:清除Vγ4T细胞有利于DETC增殖和毒性下调,可能促进UVR后小鼠表皮损伤修复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降钙素治疗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对IGF-1、PINP和S-CTX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采用阿仑膦酸钠片与降钙素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Ⅰ amino terminal lengthening peptide,PIN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S-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原则,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降钙素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统计对比两组疗效、骨密度、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 postmeal blood glucose level,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Ab1c)含量]、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IGF-1、PINP、S-CTX、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86.15%( 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左股骨颈、髋部、腰椎L1~L4正位、Wards三角区域等部位骨密度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1NP(38.36±3.44 vs 42.77±3.86, t=6.88, P<0.001)、S-CTX(0.36±0.13 vs 0.52±0.13, t=7.02, P<0.001)低于对照组,25(OH)D(31.28±5.96 vs 27.46±5.18, t=3.90, P<0.001)、IGF-1(167.82±39.46 vs 150.86±40.27, t=2.43, P=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FPG、2hPG、HAb1c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阿仑膦酸钠片、降钙素联合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能进一步提高骨密度,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同时还对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