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白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挥发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某些标志性化合物,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成分差异.结果发现,白术挥发油的成分易受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提取方法、储存条件和炮制工艺等因素影响,其挥发油中的108种化学成分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三萜、香豆素和苯丙素类及酯类.白术挥发油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镇痛等药理活性,可用于药物制剂、临床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综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促进白术挥发油的深度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主动脉夹层转运途中深度镇静镇痛及心率血压管理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感染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脏保护在腹腔感染(IAI)患者的医治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享IAI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在实施IAI个体化呼吸保护时,良好的温湿化和胸腔物理治疗、必需的营养支持、严格的气囊管理、保持高卧体位、减轻镇痛镇静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有利于保持有效的咳嗽能力和预防隐性吸入。同时,需要预防呼吸机相关机械通气的损伤,做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限制平台压力、膈肌保护和右心保护性策略。在进行个体化呼吸功能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时,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呼吸力学指标包括气道阻力、呼吸系统顺应性、最大吸气压(MIP)和气道闭合压(P0.1);未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床旁简易肺功能指标,包括吸气和呼气的用力肺活量、吸气和呼气峰值流速、最大吸气压力和吐气压力以及1 s量和1 s率等。在肺康复中,实施"湿、翻、拍、咳、扩、吹、动"七字原则的肺脏保护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辽宁省重症医师对ARDS治疗策略执行情况的多中心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辽宁省重症医师对目前公认有效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策略的执行情况,旨在提高ARDS治疗策略的临床实施。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于2019年1月1日至31日应用自行设计的 《ARDS患者医师临床行为调查问卷》 对辽宁省内各级别医院的重症医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及微信小程序形式进行发送与回收;调查内容包括重症医师基本信息和治疗行为两大部分,其中治疗行为涉及对不同程度ADRS患者呼吸机模式、镇静镇痛等相关治疗措施在内的25个多项选择问题。结果:本次调查回收160份问卷,排除完成率<75%的问卷14份,最终回收146份。受调查的重症医师来自辽宁省内28家医院,共计146名;年龄主要在25~44岁(占80.2%),以主治医师为主(占34.2%),从医年资、从事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年资均以<5年为主(分别占31.5%和43.9%);88.4%的医师所属医院为三级甲等,89.0%为教学医院;48.6%的医师所属医院床位数>2 000张,ICU床位数以10~19张为主(占39.0%),4.1% ICU床位数>60张;77.2%所属医院不设有呼吸治疗师,而设有呼吸治疗师的医院呼吸治疗师人数多为1~4名(占19.1%)。对于目前公认有效的ARDS治疗策略进行调查显示,大部分重症医师的执行情况较好,部分医师执行情况取决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80%以上的医师会监测所有ARDS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和呼吸系统顺应性(不同ARDS严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患者病情程度加重,医师放宽对上述监测指标的控制范围,近半数的医师控制轻度ARDS患者气道峰压为20~29 cmH 2O(1 cmH 2O=0.098 kPa)、平台压为15~34 cmH 2O,面对重度ARDS患者67.8%的医师控制气道峰压在30~39 cmH 2O,70.3%的医师控制平台压在25~34 cmH 2O。在改善患者氧合方式、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及给予小潮气量通气(LVT)治疗方面,重症医师对中重度ARDS患者的执行情况较好,而对于轻度ARDS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则偏保守。对于重度ARDS患者,97.3%的医师选择立即给予有创机械通气,92.4%选择8 mL/kg以下的潮气量,61.7%选择15~20 cmH 2O的PEEP,97.8%选择给予深度镇静,82.5%选择给予肌松剂,82.3%选择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84.3%选择应用激素治疗;对于轻度ARDS患者,77.2%的医师选择LVT治疗,所有医师均选择5~9 cmH 2O的PEEP。调查显示影响临床医师执行情况的原因主要有3类,分别为重症医师主观态度、无执行条件和担心发生并发症。 结论:从整体来看,辽宁省重症医师对于目前公认有效的ARDS治疗策略的执行情况较好,有少数医师的执行情况差。根据影响医师治疗行为的原因提示,应强化重症医师对于ARDS治疗的认识和培训,规范有效治疗策略在临床的实施,进而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实施短期深度镇静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实施短期深度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深镇静组和浅镇静组,每组30例。深镇静组给予较大剂量丙泊酚(0.6~1.2 mg·kg -1·h -1)镇静联合芬太尼镇痛达到镇静评分(RASS)-3~-4分,镇痛评分(CPOT)0~1分 ,维持时间48 h;浅镇静组给予中等剂量丙泊酚(0.2~0.5 mg·kg -1·h -1)镇静联合芬太尼镇痛达RASS评分-1~-2分,CPOT评分0~1分,维持48 h。两组患者均使用乌拉地尔静脉输入,控制目标血压120~160/60~90 mmHg,其余均按常规给予机械通气、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患者术后0 h、6 h、12 h、24 h、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及再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深镇静组心率、MAP、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浅镇静组( P<0.05或 P<0.01)。深镇静组术后颅内再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3%(1/30)、6.67%(2/30),均低于浅镇静组的10.00%(3/30)、20.00%(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071、2.307,均 P<0.05)。深镇静组VAP发生率、DVT发生率分别为30.00%(9/30)、10.00%(3/30),浅镇静组分别为23.30%(7/30)、6.67%(2/3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340、0.340,均 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给予短期深度镇静能降低患者的心率及MAP,降低颅内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七氟醚吸入镇静镇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镇静镇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3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七氟醚组和布洛芬组,剔除脱落患儿后,七氟醚组中最终纳入103例患儿,其中男67例、女36例,年龄1(1,2)岁;布洛芬组最终纳入98例患儿,其中男67例、女31例,年龄1(1,2)岁。七氟醚组患儿换药时吸入七氟醚镇静镇痛,布洛芬组患儿换药前口服布洛芬镇痛。监测并记录患儿换药开始前30 min,清创后即刻、换药完毕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 2);分别采用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患儿换药开始前30 min、清创后即刻、换药完毕后30 min的疼痛强度及镇静程度;记录换药时间与住院期间总换药次数;在患儿出院时,采用休斯敦疼痛情况调查表调查换药医师及1名患儿家属对患儿换药过程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监测记录患儿换药过程中发生的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换药开始前30 min和换药完毕后30 min,2组患儿心率、MAP、Sp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清创后即刻,与布洛芬组比较,七氟醚组患儿心率、MAP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8.10、4.37, P<0.05),而SpO 2明显升高( t=21.77, P<0.05)。换药开始前30 min和换药完毕后30 min,2组患儿疼痛强度评分、镇静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清创后即刻,与布洛芬组比较,七氟醚组患儿疼痛强度评分明显降低,而镇静程度评分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42.87、72.45, P<0.05)。七氟醚组患儿的换药时间、住院期间总换药次数分别为(18±3)min、(4.1±1.0)次,分别明显短于、少于布洛芬组的(26±7)min、(6.6±1.4)次( t值分别为-4.44、14.17, P<0.05)。出院时,七氟醚组患儿的换药医师和家属对换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布洛芬组( t值分别为44.23、36.55, P<0.05)。2组患儿换药过程中呼吸抑制、低氧血症、低血压、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七氟醚吸入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能安全、有效控制疼痛及镇静,缩短换药时间,不良反应少,该方法可用于儿童烧伤病房日常换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胸外科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史、其他肿瘤史、手术切除部位、麻醉因素(术中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麻醉时长、术中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根据术后住院时间是否延长分为术后住院时间正常组(≤7 d)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组(>7 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因子。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回归预测模型,评价模型预测效果;进一步基于TensorFlow框架搭建深度神经网络,构建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分类预测模型,评价模型预测效果,并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共纳入428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时长是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女性、其他肿瘤史和右肺中叶切除是保护因素( P<0.05)。回归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16和2.14,均方误差分别为11.05和11.73,模型拟合效果欠佳。分类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F1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58%、0.553和0.702,模型预测效果尚可,然而预测效果不优于基于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和支持向量机的4种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 结论:性别、年龄、手术切除部位、其他肿瘤史和麻醉时长可作为预测因子,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分类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路径管理对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缺损手术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缺损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建立该术式标准化、规范化的手术路径。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收治的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围手术期行不同的干预策略。ERAS组实施全面系统的ERAS围手术期处理策略,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pO 2)、Narcotrend麻醉深度指数(NT指数)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镇静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两组组间比较,手术开始后各时间点(切皮、手术进行30 min、1 h、2 h、术毕)NT指数较对照组低( P<0.05);ERAS组术后4、8、12、24 h的VAS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48 h内,ERAS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电子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ERAS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P<0.05);ERAS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ERAS理念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确切,采取程序化的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的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