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的体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聚乙二醇双硬脂酸酯的注射用载多西他赛液晶纳米粒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本研究旨在考察将聚乙二醇双硬脂酸酯作为液晶材料制备载药液晶纳米粒(LCNPs)的可行性.分别合成了 2种液晶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双硬脂酸酯(mPEG350-DS)和聚乙二醇(PEG)双硬脂酸酯(S-PEG400-S).所得的2种材料遇水均可形成溶致液晶,其中S-PEG400-S液晶可被稳定地分散而得到LCNPs.以多西他赛为模型药,添加适量卵磷脂后可获得具有良好负载能力的LCNPs,其粒径为137.9 nm、ζ电位为-19.7 mV、包封率96.5%、载药量为3.4%、含量为标示量(2 mg/mL)的98.2%.载药LCNPs在体外抑瘤试验和体内药动学研究中显示出优于市售注射液(泰索帝)的抑瘤效果和显著的长循环特征.根据偏光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和冷冻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推测该LCNPs中的液晶相态为海绵(L3)相.上述试验结果表明,S-PEG400-S具备成为载药LCNPs材料的良好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粒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制备工艺.方法 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mPEG2000-PLGA)作为包封材料,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长循环纳米粒,以包封率与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进行星点设计,考察羟基喜树碱的浓度、mPEG2000-PLGA的浓度、 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并应用效应面法得到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为:羟基喜树碱浓度为1.41 mg·mL-1,mPEG2000-PLGA浓度为3.86 mg·mL-1,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9.90:1.制备的长循环纳米粒包封率为35.14%,载药量为2.10%,平均粒径为154.10 nm,电位为-38.61 mV.结论所优化的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适用于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粒的制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粒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长循环纳米粒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进行眼眶取血,摘除小鼠内脏,以HCPT普通纳米粒及HCPT溶液作对照,分别测定HCPT长循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在小鼠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 HCPT长循环纳米粒在大鼠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特征;羟基喜树碱HCPT长循环纳米粒在小鼠的肝脏中质量浓度最高(63.11 μg/mL),而心脏中仅为1.01 μg/mL,分布顺序为肝>肺>脾>肾>心.结论 与HCPT普通纳米粒和HCPT溶液相比,HCPT长循环纳米粒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体内的滞留时间,并能形成显著的肝靶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制备及生物分布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方法,考察其在体外条件下的物理、生物学表征和稳定性,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乙醇滴注-超声分散工艺制备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测定其粒径及包封率指标.在体外37℃条件下,观察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在正常人血清和生理盐水中(NS)不同时间点的放化纯及其稳定性,研究其在小鼠体内15、60、120 min的分布特征.结果 乙醇滴注-超声分散方法制备的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在电镜下观察呈球形、均匀,平均粒径(168.2±18.6)nm.体外稳定性实验表明,在正常人血清和NS中将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孵育15、30、60、120 min,其放化纯分别达96%、93%、90%、89%和92%、89%、86%、85%.体内生物分布实验表明,与99Tcm-MIBI比较,静脉注射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后,在观察时间内发现脾脏摄取显著,肾脏的放射性摄取率较低.结论 99Tcm-MIBI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简单,具有较为理想的物理、生物学表征,在血清中的稳定性较好.与99Tcm-MIBI比较肾脏摄取率低,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藤黄酸长循环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研究合成了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olyethylene glycol-polycaprolactone,PCL-PEG-PCL)用以包载藤黄酸形成纳米粒,考察了其制备工艺,体外抗肿瘤活性和药动学.方法:采用聚合反应合成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PCL-PEG-PCL,以此作为胶束载体材料,采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载藤黄酸的PCL-PEG-PCL自组装纳米粒,并对载药胶束的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率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等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本研究所制备的载藤黄酸纳米粒粒径为226.5 nm,PDI为0.208,包封率为92.69%.藤黄酸自组装纳米粒在0.5h内药物的释放量小于40%,没有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载药纳米粒在24 h内抗肿瘤活性低于原料药,但在36 h后载药纳米粒组抗肿瘤活性高于原料药.结论:藤黄酸自组装纳米粒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和长循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氧化锰包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血卟啉单甲醚纳米粒的药动学检测和抑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二氧化锰包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血卟啉单甲醚(HMME)纳米粒(PLGA/HMME@MnO2)的药动学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对SD大鼠尾静脉注射HMME、PLGA/HMME和PLGA/HMME@MnO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3种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S180荷瘤小鼠肿瘤模型建立后,动物分组如下: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激光组、HMME+激光组、PLGA/HMME+激光组、PLGA@MnO2、PLGA/HMME@MnO2+激光组,其中HMME给药剂量为3.0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2 d给药一次,共5次.给药4 h后在肿瘤部位施加532 nm激光(1.5 W/cm2,1.5 min)照射.记录分析相对肿瘤体积变化和体重变化.结果:与HMME相比,PLGA/HMME和PLGA/HMME@MnO2均延长了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半衰期分别为HMME的2.71和9.32倍.治疗结束时,PLGA/HMME@MnO2+激光组相对肿瘤体积最小(1.49±0.44).结论:PLGA/HMME@MnO2延长了HMME的血液循环时间,并提高了其光动力抗肿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EG修饰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溶出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curcum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Cur-SLN)和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long-circulating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SLN),并对2种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Cu卜SLN,并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卜SLN进行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采用后插法制备Cur-LSLN,并考察Cur-SLN和Cur-LSLN的粒径、Zeta电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姜黄素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透射电镜观察两者的形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r-SLN和Cur-LSLN的外观为球形及类球形,包封率分别为(89.15±0.66)%、(92.97±0.27)%,载药量分别为(1.72±0.08)%、(1.98±0.08)%,粒径分别为(144.5±4.1)、(155.0±2.6)nm,Zeta电位分别为(-23.6±0.2)、(-47.8±1.8) mV,通过DSC检测,可确定纳米粒中的Cur已转变为无定形态,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2种制剂的药物释放分为突释期和缓释期,均在12h内释放较快,Cu卜SLN在96 h累积释放86.63%,Cur-LSLN在96 h累积释放76.98%,Cu卜LSLN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乳化-超声法可成功制备Cur-SLN和Cur-LSLN,PEG修饰后的纳米粒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可延长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做了铺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大鼠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用于注射的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并观察其微观形态,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测定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情况.结果:本研究制备的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呈球状分布,其粒径为(98.5±16.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57±0.009),Zeta电位为(+12.2±1.8)mV,包封率为(95.4±1.5)%;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体外释药前期较快,后期缓慢;大鼠药动学结果显示,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半衰期(t1/2)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是灯盏花素注射剂的2.57倍和3.92倍.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灯盏花素壳聚糖纳米粒可以延长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