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效抗疟药,是中药走向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之一,其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SM 934及DC32等。此类药物疗效好、见效快、安全性高。近年研究发现,除了抗疟作用外,此类药物还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T细胞、B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治疗风湿性疾病,有望成为风湿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此类药物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分析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了解恶性疟原虫基因突变情况,评估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河南省2012-2019年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信息和外周血样,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Kelch 13螺旋体(PfK13)基因、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fcrt)基因、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双向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通过MEGA7软件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获得突变位点信息,参考基因组来自GenBank的恶性疟原虫3D7野生虫株(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PF3D7_1343700、PF3D7_0709000、PF3D7_0523000、PF3D7_0417200 和 PF3D7_1324800).使用 SPP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 522例,其中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病例117例,包括恶性疟病例97例、卵形疟病例16例、间日疟和三日疟病例各1例、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和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病例各1例.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K1 3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8.8%(8/91);突变样品中共检测出7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和3个同义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M476I混合型(混)、A481V混、A564E混、P574L混、A578S、V589I和N609I混,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G625G、N664N和C469C.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crt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18.7%(17/91);检测出 3 种Pfcrt 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 C72V73M74N75K76(81.3%,74/91)、突变型 C72V73I74E75T76(12.1%,11/91)和混合型C72V73M/I74N/E75K/T76(6.6%,6/91).测序获得92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mdr1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77.2%(71/92);检测出 3 个突变位点,分别为 N86Y(41.3%,38/92)、Y184F(75.0%,69/92)和 D1246Y(1.1%,1/92),其中 N86Y 突变率从2012年的 68.8%(11/16)下降到 2016年的 11.1%(1/9)(x2=11.58,P<0.05);检测出5种Pfmdr1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86Y184D1246(22.8%,21/92),单基因突变型Y86Y184D1246(1.1%,1/92)、N86F184D1246(34.8%,32/92)、N86Y184Y1246(1.1%,1/92)和双重突变型Y86F184D1246(40.2%,37/92).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6.7%(87/90);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51I(91.1%,82/90)、C59R(93.3%,84/90)和S108N(96.7%,87/90);检测出 5种Pfdhfr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51C59S108(3.3%,3/90),单基因突变型 N51C59N108(2.2%,2/90),双重突变型 I51C59N108(1.1%,2/90)、N51R59N108(3.3%,3/90)和三重突变型I51R59N108(90.0%,81/90).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ps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7.8%(88/90);检测出 6个突变位点,分别为 1431V(8.9%,8/90)、S436A(27.8%,25/90)、A437G(92.2%,83/90)、K540E(3.3%,3/90)、A581G(1.1%,1/90)和 A613S(2.2%,2/90);检测出 8 种Pfdhps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I431S436A437K540A581A613(2.2%,2/90),单基因突变型 I436A436A43(5.6%,5/90)、I431S436G437K540A581A613(66.7%,60/90),双重突变型 I431A436G437K540A581A613(10.0%,9/90)、I431S436G437E540A581A613(3.3%,3/90),三重突变型V431A436G437K540A581A613(8.9%,8/90)、I431A436G437K540G581A613(1.1%,1/90)和 I431A436G437K540A581S613(2.2%,2/90).89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和Pfdhps基因同时测序成功,其中84例(94.4%)同时发生双基因突变,四重突变体I51R59N108-G437占比最高(64.0%,57/89).结论 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样品中检出多个PfKI3基因突变位点,其中M476I和P574L已被证实与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相关;随着氯喹的停用,与青蒿素配伍药物抗性相关的Pfcrt和Pfmdr1基因突变率呈下降趋势;恶性疟原虫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抗性水平多为"部分抗性",未检出"超级抗性"样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疟疾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疟疾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是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为主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儿童和成人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疟疾引发的贫血、黑尿热、脑型疟、肾损伤等并发症广为人知.传统意义上,心脏受累并没有被列为影响疟疾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常见原因,这可能与漏报或诊断不足有关,但其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恶性心律不齐等严重的临床危害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抗疟药物使用不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造成严重的后果.该文系统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疟疾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从细胞黏附假说、炎症及细胞因子假说、疟原虫诱生毒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假说、急性肾功能衰竭继发心脏损伤假说、血栓形成假说等总结了疟疾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并整理了临床常用的喹啉类抗疟药、核蛋白合成抑制类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相较于喹啉类药物在抗疟治疗中表现出的心脏毒性,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中未见对心脏的不良影响,而且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在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罹患疟疾过程中发挥优势.该文旨在为疟疾心血管并发症防治及抗疟药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脑型疟是恶性疟原虫感染的主要致死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多认为,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脑部微循环阻塞,以及由此产生的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炎细胞浸润共同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协同造成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是脑型疟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受损的程度是决定脑型疟进展、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临床研究证明,即便给予积极有效的青蒿素类药物杀虫治疗也不能完全缓解脑型疟症状和可能继发的神经组织损伤,而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副作用大.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涉及其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但由于恶性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和高度抗原变异等诸多因素影响,现有辅助治疗方法均未获预期疗效,亟待探索脑型疟辅助治疗新方法.本文主要以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从提升内皮细胞的自我保护功能和抑制其他炎细胞或有害因子2个方面对内皮细胞损伤的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青蒿素类药物在非疟疾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蒿素是从中草药青蒿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内酯类抗疟药物.近年来,在不同疾病条件下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非疟疾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总结了青蒿素类药物在非疟疾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相信随着药物合成技术和临床药理学的进步,青蒿素类药物会在非疟疾疾病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毒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毒性差异,为将青蒿素类药物用于肿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来源于肺组织的癌细胞A549和正常支气管上皮HBE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比色(MTT)、集落形成、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蛋白浓度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5种不同的细胞毒性实验观察DHA对2种细胞的毒性差异.结果 不同浓度的DHA处理24 h后,2种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DHA对A549和HBE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1.55μmol/L和87.83 μmol/L.与自身对照组(0μmol/L DHA)相比,DHA(20和60 μmol/L)可以减少A549和HBE细胞的集落形成率、蛋白含量,同时增加细胞死亡率和LDH释放水平(P<0.05),这些效应与DHA浓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且A549细胞的效应高于HBE细胞(P<0.05).结论 DHA对来源于肺组织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且以A549细胞敏感,这对DHA用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不能忽视DHA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疟疾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寄生虫病,其中以恶性疟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尽管采取多种控制措施,但疟疾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发生疟疾2.16亿例,并导致44.5万人死亡.因此对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青蒿素是一种来源于我国传统药用植物黄花蒿的抗疟药物,其发现以来作为疟疾治疗的特效药得到了广泛使用,为全球控制疟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的作用机理、药物代谢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统计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痛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统计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依据WHO第三版重症疟疾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估;统计各分型病例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了解显微镜下疟原虫密度、形态;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与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青蒿素类药物蒿甲醚与青蒿琥酯的疗效;总结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例数.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国外生活史及蚊虫叮咬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0%),寒战、肌肉疼痛、头痛患者分别占所有病例的96.6%、94.4%、92.1%;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分别占100.0%、79.8%、30.3%、28.1%、11.2%;分型以急性肝损伤、高原虫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见,分别占79.8%、62.9%、30.3%.所有病例外周血涂片入科前均查到疟原虫,环状体(小滋养体)73例(82.0%),大滋养体14例(15.7%),配子体2例(2.3%).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RDT)36例(入科治疗后),阳性25例(其中镜检阴性4例),阴性11例.疟原虫镜检阳性32例.应用蒿甲醚后7d镜检阴转率93.8%,青蒿琥酯7d镜检阴转率100.0%.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等支持对症治疗86例痊愈.3例在入院前因诊断不清而延误治疗,导致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流行病学史的详细调查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至关重要;镜检与RDT检测结果要依据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青蒿素类抗疟治疗安全、有效,无抗药性,重症病例青蒿琥酯首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及支持对症治疗,对抢救重症疟疾患者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蒿素类药物靶标及其免疫调节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认可并使用的抗疟疾首选药物.青蒿素类药物需要经过血红素依赖或线粒体途径激活后,释放自由基来杀死疟原虫,但目前其激活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尽管青蒿素抗疟疾作用的靶标蛋白如翻译调控肿瘤蛋白、肌浆网/内质网钙转运ATP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已经研究的比较清楚,但新近发现的一些潜在作用靶点仍有待进一步阐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了具有神奇的抗疟疾疗效外,近年来也发现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作用.本文将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激活方式、作用靶标以及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