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重力环境引起宇航员眼部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可出现一系列眼部改变,这些改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或治疗,将导致宇航员出现长期或永久的视力损害,不仅影响飞行任务的执行,还威胁宇航员的人身安全。尽管目前宇航员出现这些眼部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已发现,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会出现颅内压升高、神经系统改变、生化改变及淋巴、静脉系统循环障碍,这些可能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现归纳国内外近50年来关于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出现的眼部改变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期寻找针对这些眼部改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宇航员筛查、训练及防治工作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航天员宇宙辐射损伤评估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外航天员宇宙辐射损伤评估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宇宙辐射损伤评估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引用:国内外文献资料52篇。资料综合: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员的宇宙辐射损伤评估已成为航天医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在辐射剂量检测仪器、辐射预估计算技术和辐射生物剂量评估3个方面均有新的尝试和探索。上述3类辐射检测评估技术各有其优势与特点,综合运用能够满足短距离短时间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需求,但各项技术又有其局限性,例如抗干扰能力差、检测性能不稳,无法快速准确完成大批量标本检测等。结论:当前的辐射剂量检测仪器、辐射预估计算技术,以及辐射生物学效应评估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大致满足辐射剂量估算需求。但针对航天中、长期飞行及深部空间飞行任务,现有的辐射评估技术储备远远不能满足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需要,仍需深入探索快速、稳定、精确、高通量的辐射剂量评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间站任务着陆场返回舱前航天员救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期,并将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未来十年,载人航天任务将更加密集,成为常规性任务。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而医疗救援是最为根本的保障。我国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无严重意外事故发生;历次任务中,医疗救护队均进行了充分准备,组织了训练、演练和实战,保障了航天员的安全。但航天员意外伤害的风险永远不能轻视 [1,2]。在过去60余年国际载人飞行中,载人航天故障、事故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3]。并且,长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及结构变化、骨骼和肌肉系统废用性改变等均增加了返回时意外损伤的风险。在载人航天医疗救援任务中,着陆场的医学救援是最为重要内容和环节。着陆场的医学救援主要包括:返回舱前救治(以下简称舱前救治)、载体内救治、载体医疗后送、后方支持医院(以下简称后支医院)交接共4个阶段。舱前救治在危及生命伤情的抢救时极为重要,舱前阶段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时机。舱前环境多为沙漠戈壁,风沙大、冬天气温低、夏天气温高、夜间照明差,医疗条件较差,在携带有限医疗装备的条件下,如何开展舱前救治,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在航天员救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尽量减少舱前救治时间,将航天员尽快后送至条件相对好的医疗救护载体,另一方面又要抓住舱前阶段的抢救关键时机,救援队面临不少困惑:比如,哪些伤病情必须在舱前救治?哪些可以舱前暂不处理,需尽快送至后送载体内再行处理?舱前能够进行哪些医疗操作?等等。在此背景下,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以神舟十二任务医疗队为主体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成立了工作小组以及共识专家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修订,最后投票,形成了针对空间站任务神舟飞船返回舱舱前医学救援的首个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航天员长期航天飞行后疗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综述航天员航天飞行后疗养与康复方案及其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发表的航天员飞行后康复疗养相关文献。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29篇。资料综合 长期处于航天环境导致航天员机体多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对航天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能造成不利影响。航天飞行后康复疗养是保障航天员健康的重要措施。通过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等手段,结合自然疗养因子,采取分阶段实施方案,可帮助航天员尽快重新适应重力环境,恢复机体功能及良好身心状态,为下一次飞行任务做好准备。结论:通过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有效提升航天飞行后康复效果,以及规划合理评价指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分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探讨应对策略和总结经验。结果:(1)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长期在轨驻留时间和高强度航天任务;短时间高密度航天医疗保障任务;严寒夜间的特殊环境因素;复杂的着陆场地形;年轻化的医疗保障队伍。(2)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主要应对策略:加强组织领导,改进培养模型;巩固救治预案学习,强化救治技能培训;优化携行装备,增加保温照明措施;改进救治流程,完善应急预案;强调任务与科研并重;加强体能与耐寒锻炼。结论:通过总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和应对策略,为我国航天任务医疗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为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及地面模拟实验及对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spaceflight 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SANS)是指宇航员在长时间航天飞行期间和之后观察到的包括视盘水肿、后极部眼球扁平、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远视飘移等在内的一系列眼部、神经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可能会对飞行员造成短期或长期的视力改变、认知影响或其他有害的健康影响,因此,明确SANS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的地面模拟实验及制定对应的缓解对策对未来更远、更久的航天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SAN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颅内压升高、脑血容量波动与血管重塑、脑和视交叉向上移位、眼淋巴系统流动失衡、细胞毒性水肿、眼眶脂肪肿胀等.国际上研究较多的地面模拟实验为6°头朝下倾斜卧床休息,能够重现SANS的各种表现,包括视神经鞘扩张、视网膜神经层增厚、脉络膜厚度增加和视盘水肿;此外,干浸浴、抛物线飞行等地面模拟实验也观察到了SANS的部分表现.下体负压作为缓解对策能减轻脉络膜增厚和视神经鞘直径增加,正压力护目镜也有望成为应对SANS的有效对策.该文就国内外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长期模拟失重实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制订适用于长期模拟失重实验受试者整体健康状态评价的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并对其信度与效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本研究基于对长期航天飞行不同阶段中的人体中医病机的认识,通过文献调研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制订量表.采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验量表信度;进行为期90 d的头低位卧床实验,采用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评价量表的效度,采用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各条目与维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长期模拟失重实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包含8个维度、57个条目.信度分析结果:30名受试者前后两次量表评分总分相关系数为0.889,表明量表的稳定性很高;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934,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非常好;分半信度校正后为0.858,表明量表的信度很高.效度分析结果:57个条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0.4(P<0.001);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8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5.293%;旋转成分矩阵分析结果经医理分析和专家反馈显示,与初始8个维度的重合度高达87.5%,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结论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进行中医证候诊断,适用于长期模拟失重实验,可为受试者主观感受的评价提供客观量化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远程医疗技术在深空探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健康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使得远程医疗技术在太空探索中的应用价值愈发凸显.在外太空环境中,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人类健康.随着深空探索的推进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宇航员在太空中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远程医疗技术在太空探索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关系着宇航员的生命健康和任务的成功.本文阐述了近年来远程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从远程医疗诊断与救治、智能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开展长期空间飞行的医学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微重力环境下骨质流失及对抗措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逐步加深.然而,在太空飞行期间,宇航员暴露于微重力环境下,每月有 1%~2%的骨质流失.骨质的流失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威胁着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和长期太空任务的可行性.因此,研究者通过太空实验和地面模拟微重力实验探索发病机制并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将对微重力诱导的骨量丢失机制、对抗措施以及地面常用模拟实验技术加以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三维有限元仿真的卧床和空间失重下人体股骨重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进行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处于失重环境,所受力学激励小于正常值,会面临骨密度减小和骨丢失的问题.为了探究失重环境下股骨密度和质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建立了人体股骨的三维模型,进行了卧床条件下基于有限元的人体股骨重建的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卧床实验数据与仿真数据,验证了人体股骨有限元模型与重建参数的有效性.继而进行人体股骨在空间失重条件下的重建仿真,建立关于时间的骨重建速率函数.增大载荷大小和增加载荷循环都能减少骨丢失,仿真结果表明增大载荷大小更能有效减少骨丢失.对股骨骨量恢复的重建速率作出讨论,结果表明骨量恢复的重建速率小于骨丢失的重建速率.本文为航天员阻力锻炼方法及后期恢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航天员在空间飞行期间可以通过增大阻力锻炼强度减少骨量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