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中下限温度的参数化:以栓皮栎人工林为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中的下限温度指水分充足时的冠层温度(Tc)或冠气温差(dT),对模型量化植被水分状况精度有较大影响.目前,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直接估算下限温度已在大田作物中取得成功,但尚未见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适用性报道.本研究以太行山南麓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同步观测Tc和气象数据,评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下限温度的可行性,以及CWSI指示人工林水分状况的精度.结果表明: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将以土壤含水量、风速、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气温作为输入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土壤水分条件设为饱和,即可获得下限温度;将下限温度与理论公式确定的上限温度结合,对实测Tc或dT进行归一化获得CW-SI,可实现对栓皮栎人工林水分状况的无损、快速、自动诊断.其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水分充足条件下的dT作为下限温度,并与上限温度结合获得CWSI,最适合精准量化人工林水分状况,与实测水分状况之间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1、0.08和0.90.本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状况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长宁区环境γ辐射水平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调查上海市长宁区室内外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公众受照剂量及其健康影响.方法 2022年6-12月,以网格化布点方式,根据建成年代在长宁区10个街道(镇)中各抽选12户居室,每个居室设置15个检测点.同时段在每个抽样社区中心位置抽选2条道路和1块绿地作为室外监测点,共计设置30个室外检测点.对各抽样监测点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开展现场检测.计算环境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并评估环境γ辐射超额终生癌症风险(excess lifetime cancer risk,ELCR).结果 长宁区室内、室外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各监测点平均值分别为(125.80±11.72)nGy/h和(76.63±16.15)nGy/h.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高于室外(P<0.05),2000年以后建造的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低于2000年以前建造的居室(P<0.05).室内、室外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平均值分别为0.617 mSv/年和0.094 mSv/年.长宁区居民居室内超额终生癌症风险均值为2.56 × 10-3,室外ELCR均值为4.28 × 10-4.结论 长宁区不同区域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有所不同,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和ELCR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处于全国正常波动区间范围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喂养不耐受以及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喂养不耐受是导致肠内营养中断的常见原因,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危重患儿的营养管理及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上喂养不耐受的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迫切需要客观和标准的评估工具。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无辐射的临床技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测量危重患儿的胃残余量,并以此对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下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觉通路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视觉中枢。视觉诱发电位(VEPs)可以监测到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视通路中任何部位的视觉损伤,可用于指导术中决策和保护患者视力。既往研究认为VEPs易受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难以记录到可重复的波形 [1]。近年来的一些研究采用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s)监测可获得满意的波形,术中监测FVEPs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逐步得到证实 [2,3,4]。本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在全麻下进行FVEPs监测的研究进展,为保护患者围术期视觉功能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淮安市2020年放射诊疗资源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淮安市放射诊疗资源配置现状及医疗照射频度。方法:根据"江苏省放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2020年监测数据,对淮安市放射诊疗机构的人员、设备、照射频次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淮安市共有放射诊疗机构181家,其中三级医院7家(3.9%),二级医院24家(13.3%),一级医院126家(69.6%),未评级医院24家(13.3%);放射工作人员1 397人,其中男性948人(67.9%),女性449人(32.1%);放射诊疗设备459台,其中放射诊断设备420台,放疗设备13台,核医学设备4台,介入放射学设备22台;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平均数量相差较大,三级、二级、一级和未评级医院平均放射工作人员分别为80.1、20.9、2.2和2.0人,三级、二级、一级和未评级医院平均放射诊疗设备数量分别为15.7、5.5、1.4、1.6台。淮安市2020年度X射线诊断频次2 903 246人次,放射治疗27 648人次,核医学8 078人次,介入放射学17 874人次。全市医疗照射频度为599.50人次/千人口,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频度为334.59人次/千人口,CT为239.82人次/千人口,乳腺和牙科共计14.18人次/千人口,介入3.62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疗5.61人次/千人口,核医学1.69人次/千人口。结论:各级医院放射诊疗资源不平衡,需加强合理配置。二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可能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加大放射卫生监督力度,确保放射诊疗活动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医疗照射频度与经济水平基本一致,分析不同地区医疗照射频度差异及预测发展趋势,需建立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粒子治疗中基于瞬发γ射线在体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瞬发γ射线是在粒子治疗中产生的一种次级辐射,瞬发γ射线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粒子入射的情况,因此使用瞬发γ射线验证粒子射程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验证方法。本文介绍了瞬发γ射线在体射程验证的概念以及优势,着重对近年来使用瞬发γ射线进行射程验证的方法和技术上的进展进行综述,讨论瞬发γ射线成像、瞬发γ射线时序探测和瞬发γ射线能谱探测三种方法的优劣势;最后对三种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使用瞬发γ射线进行在体射程监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风险关联。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整群抽取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22家广州市三甲医院的2 708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0至2018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各个监测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和各年度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含时依协变量Cox模型对晶状体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发病密度为185.90/万人年;与年龄<30岁组放射工作人员(93.74%)比较,年龄≥50岁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7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工龄<1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92.69%)比较,工龄≥20年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83.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 HR=14.485, P<0.01)。与年龄<30岁组工作人员比较,30~岁组、40~岁组和50~岁组5年发生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增加4.9%、10.1%、15.5%。性别、吸烟、饮酒、工种、工龄和年均有效剂量对晶状体混浊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严格控制其放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做好放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 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 Z=48.547, 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 136.217, 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 Z=2.877~26.967, 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 Z= 4.172~36.908, P<0.05)。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肠套叠超声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