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基于长程心电数据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程心电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年龄64(52,73)岁,年龄范围13~86岁,其中男55例。随访中,49例再发晕厥,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电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心电资料,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决奈达隆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决奈达隆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隆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隆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贴附式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心血管专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单导联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心律失常事件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接受连续7 d长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史与心电监测资料。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包含频发房性早搏、长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R间期>3 s等。结果:377例患者完成7 d长程心电监测,其中47例(12.5%,47/377)既往有不明原因晕厥发作。长程心电监测持续总时间147(134,157)h,有效心搏总数52.7万(43.6万,60.9万)个。最长RR间期1.6(1.4,1.9) s,其中85例(22.6%,85/377)患者RR间期>2 s,20例(5.3%,20/377)患者RR间期>3 s,最长RR间期13.2 s。心律失常事件分析:窦性心律失常41例(10.9%,41/377),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31例(8.2%,31/377),房性心律失常336例(89.1%,336/377),室性心律失常233例(61.8%,233/377)。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的225例患者中211例(93.8%,211/225)新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其中窦性心律失常14例(6.6%,14/211),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18例(8.5%,18/211),房性心律失常194例(91.9%,194/211),室性心律失常132例(62.6%,132/211)。190例(50.4%,190/377)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新发现心律失常患者中85例(40.3%,85/211)出现严重心律失常。47例晕厥病史患者中19例(40.4%,19/47)有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持续长程心电监测有助于门诊患者筛查出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和寻找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然而很多房颤患者缺乏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近年来,由于对房颤的重视,越来越多房颤危险因素被发现,充分利用各种危险因素构建房颤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房颤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采取长程心电监测,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文对房颤风险预测模型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犬心律失常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利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犬心律失常模型中的应用。方法:10只比格犬在长期反复气道通气限制下建立慢性OSA模型,并在造模开始前全身麻醉下植入ICM。初次程控设置心动过速事件为>182次/min,心动过缓事件<60次/min,每周程控,连续记录3个月。结果:10只犬均成功植入ICM,未发生切口及囊袋感染等植入后不良事件,术后程控R波高度均>0.3 mV,12周造模期间稳定记录到犬心房自发高频事件,1~12周自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生率为17.00%±13.34%,自发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为12.50%±11.38%,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3.05%±16.70%,并且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高于自发房速和自发房颤( P=0.001)。监测窦性心动过缓事件显著高于自发房速和自发房颤[(8.25±4.94)次对(4.00±2.63)次对(2.00±1.81)次, P<0.001]。 结论:在犬慢性OSA模型中ICM可作为长程检测心律失常设备,记录数据稳定、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频脑电监测在静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静脉注射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尼高力Nicolet数字化视频脑电图采集回放系统,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同步监测心率及肌电;6例患者均在视频脑电监测下静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在监测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心电监护,做好安全护理,确保脑电监测质量.结果 4例患者用药后临床发作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发作期的异常脑电完全消失,2例患者痫性放电明显减少,1例患者虽未见临床发作,但见频繁的临床下发作.另外,1例患者临床发作明显减少,1例患者未见明显效果.6例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能安全顺利完成监测.结论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静脉注射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患者癫痫发作中有重要作用,可直观、准确、细致地观察到用药效果、发作情况,做好相关护理工作能保证监测顺利进行,取得优质监测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长程监测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长程监测领域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医院心内科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30例,均植入新一代植入型心电监测仪Reveal LINQ进行长程监测.结果 入选30例患者(晕厥查因27例,心悸查因3例),平均随访(7.6±3.5)个月,12例再发晕厥或前兆晕厥,明确诊断9例,诊断率为75.0%,其中心源性晕厥占66.7%.30例患者监测到7例发作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颤动(房颤),其中无症状房颤占28.6%.诊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结论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能够长程、连续、完整、精确地记录心电活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率减速力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动态心电监测近年来朝着可穿戴、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穿戴式心电设备能够实现心电数据的个体化、实时、长程、连续监护,可为智慧医疗新模式提供重要载体和技术手段.回顾穿戴式心电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综述其信号感知和处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当前代表性的穿戴式心电设备,并对穿戴式心电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进行剖析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发生率、睡眠结构及脑电图的电生理改变.方法:选择PD患者32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日本光电32导9200K脑电图机,所有患者均在神经科病房长程脑电监测室完成视频多导睡眠电生理监测(V-PSG),记录脑电图、眼球运动、下颌和肢体肌电活动、心电图、经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运动、血氧、鼾声,同步视频监测患者的行为.使用Polysmith软件分析呼吸、运动等相关指标,并视觉评估睡眠分期.结果:PD组患者有Ⅰ期睡眠时间和比例增多、慢波睡眠比例减少的倾向,其余睡眠结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D组20例患者(62.5%)呈现快速眼动期骨骼肌肌张力不消失,其中6例(18.8%)患者伴有夜间活动和言语;对照组有4例(16%)在快速眼动期骨骼肌肌张力不消失,无言语及肢体活动.2组之间睡眠行为障碍(RBD)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组患者伴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较高.V-PSG监测可以提高PD患者伴RBD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