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版WHO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分类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第5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以细胞发生机制为新分类框架的基础,以组织学、分子和临床生物学特征来判定肿瘤分类和亚型。甲状腺滤泡起源的肿瘤为甲状腺内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滤泡腺瘤、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乳头状滤泡腺瘤、嗜酸性细胞腺瘤和新概念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低风险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和透明变梁状肿瘤。滤泡起源的恶性肿瘤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分为BRAF样恶性肿瘤和RAS样恶性肿瘤。不提倡≤1 cm的乳头状癌作为独立亚型,而应根据形态特征进行亚分型。提出高级别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癌,包括传统低分化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形态特征为核分裂象增加、肿瘤坏死、不伴有间变特征,临床生物学行为相似。鳞状细胞癌为间变性癌的一种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5版WHO高级别甲状腺滤泡源性癌病理诊断标准及特征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第5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提出高级别非间变性甲状腺滤泡源性癌,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PDTC)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DHGTC),预后介于高分化甲状腺癌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之间,其中约50%患者放射性碘不摄取,因而该分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第5版WHO高级别非间变性甲状腺滤泡源性癌病理诊断标准及其分子特征进行解读,并与ATC进行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126-3p.1通过SLC7A5调控间变性甲状腺癌细胞糖酵解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 miR-126-3 p.1 对间变性甲状腺癌(ATC)细胞糖酵解的作用,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检索 miR-126-3 p.1 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甲状腺癌诊断、预后的关系.运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实验检测人正常甲状腺细胞 Htori-3、人间变性甲状腺癌细胞 SW1736、人乳头瘤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 中 miR-126-3 p.1、溶质运载家族 7 成员 5(SLC7 A5)的表达;将TPC-1 细胞分为 agomiRNA(转染 agomiRNA)组、agomiR-126-3p.1(转染 agomiR-126-3p.1)组、si-NC(转染 si-NC)组、si-SLC7 A5(转染 si-SLC7 A5)组、agomiR-126-3p.1+pcDNA(共转染 agomiR-126-3p.1 和 pcDNA)组、agomiR-126-3p.1+ pcDNA-SLC7 A5(共转染 agomiR-126-3p.1和 pcDNA-SLC7 A5)组,各组细胞用脂质体法转染至 SW1736 细胞.细胞计数试剂(CCK8)、5-溴-2-脱氧尿嘧啶(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生成能力;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细胞 SLC7 A5 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细胞荧光活性.结果 TCGA显示 miR-126-3 p.1 在甲状腺癌中低表达.与 Htori-3 相比,SW1736、TPC-1 细胞 miR-126-3 p.1 低表达,SLC7 A5 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 agomiRNA 组相比,ag-omiR-126-3p.1 组细胞 miR-126-3 p.1 表达显著升高,TPC-1 细胞增殖率、EdU 阳性率、相对葡萄糖消耗率、相对乳酸生成率、TPC-1 细胞SLC7 A5 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antagomiRNA组相比,antagomiR126-3p.1 组TPC-1 细胞SLC7 A5 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敲减 SLC7 A5 对 TPC-1 细胞具有相似作用.miR-126-3p.1 靶向负调控SLC7 A5,并且二者在甲状腺癌中呈负相关(R=-0.266,P<0.05).过表达 SLC7 A5 降低 miR-126-3 p.1 表达,减弱miR-126-3 p.1 对 SW1736 细胞增殖、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 miR-126-3 p.1 可能通过调控 SLC7 A5 参与癌细胞的增殖、糖酵解,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间变性甲状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间变性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IMAGEO分析平台对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的转录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85457、GSE65144 和GSE29265 综合筛选区别A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运用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前 10 位的核心靶基因.运用Kaplan-Meier法探究ATC核心靶基因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探究ATC预后相关靶基因与常见分子亚型相关性.基于CIBERSORT算法分析其与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和免疫检查点基因的关系.结果 共筛选出ATC差异表达基因 1891 个,其中包含 832 个上调基因,1059 个下调基因(均P<0.05).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过程、DNA复制、肿瘤信号转导、活性氧相关化学致癌、细胞凋亡、黏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通路.基于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MCC)算法筛选出 10 个核心靶基因.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外部ATC队列验证后发现,核心靶基因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和细胞周期蛋白 B1(cyclin B1,CCNB1)的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的不良预后相关(均P<0.05).CDK1 表达量在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野生型及突变型患者中存在差异,具有正相关性(r=0.67,P<0.01);CDK1 与CCNB1 的表达量均与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均r>0.7,均P<0.01).经CIBERSORT算法发现,CDK1 表达量与浆细胞、CD4+T细胞、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M1 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均呈正相关(均r>0.3,均P<0.05),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2 和肥大细胞抑制等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均呈负相关(均r>0.2,均P<0.01);CCNB1 表达量与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M1 和肥大细胞激活等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均呈正相关(均r>0.4,均P<0.05).CDK1 与免疫检查点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 配体 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 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ICOS)、吲哚胺 2,3-双加氧酶 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和CD27 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均r>0.5,均P<0.05),CCNB1 则与免疫检查点IDO1 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6,P<0.05).结论 CDK1 和CCNB1的高表达水平与ATC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表达水平影响患者预后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CDK1 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为ATC诊断与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淋巴瘤同时合并原发实体肿瘤1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淋巴瘤合并实体肿瘤的多原发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多原发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7例明确诊断为淋巴瘤合并原发实体肿瘤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①17例患者中,男8例,女9例,中位年龄57(30~78)岁.②淋巴瘤:分类:霍奇金淋巴瘤1例,B细胞淋巴瘤2例,边缘区淋巴瘤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Ann Arbor分期:Ⅰ期6例,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4例,不确定4例.③实体肿瘤:分类:消化道恶性肿瘤8例(食管癌3例,胃癌3例,结直肠癌2例),甲状腺癌7例(乳头状癌3例,微小乳头状癌4例),肝癌1例,肺癌1例;分期:Ⅰ期10例,Ⅲ期3例,Ⅳ期2例,不确定2例.④17例患者中有15例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联合化疗、放疗、auto-HSCT治疗.3例患者治疗未结束,2例失访,4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3例病情稳定,2例复发或进展.结论 淋巴瘤与实体肿瘤之间的关系目前虽暂无定论,但二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合并实体肿瘤虽然少见但并不罕见,临床工作者应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变性甲状腺癌转移到皮肤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者报告了一例间变性甲状腺癌的皮肤转移,并作了讨论.转移性甲状腺癌占全部皮肤转移性肿瘤的不足1%.患者为一64岁墨西哥妇女,因一个月来有晕厥及气短不断加重的病史而来急诊.诉有吞咽困难,干咳无痰以及右侧胸痛.颈部一大肿块,据说已有40多年历史,最近增大.家住甲状腺肿流行区.此肿块在儿童时期即发展.体检见患者恶病质及呼吸困难,颈部右侧甲状腺区有一直径15厘米下垂的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变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病理学研究及治疗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间变性甲状腺癌(ATC)是高侵袭性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多见,表现为颈部肿块生长迅速伴周围组织受累引起相关继发性临床表现,易转移,死亡率很高.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结节性甲状腺肿家族史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既往史,或与放射和碘缺乏史相关.ATC的组织学起源一般认为是分化好的甲状腺癌进一步去分化的结果.形态学主要由梭形细胞、上皮样(鳞状)细胞、巨细胞混合构成多样性,瘤细胞常多形,核分裂易见,表现为多种形态肉瘤样、上皮样(鳞样)及其他罕见亚型.瘤细胞常表达CK和PAX-8,一致性强表达TP53,一般不表达甲状腺特性抗体Tg和TTF-1.ATC遗传学基因变异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体细胞突变的激活与失活、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方面.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对ATC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及治疗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变性甲状腺癌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间变性甲状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初次就诊时多伴有侵犯周围组织或/和远处转移,相较于其他甲状腺肿瘤患者,其生存预后较差.同时,间变性甲状腺癌临床较为少见,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治疗方案总结.文章选取国内外近几年关于间变性甲状腺癌相关文献及诊疗指南,对间变性甲状腺癌目前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过90%,但对于晚期复发、转移和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以及间变性甲状腺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不同亚型甲状腺癌发病机制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新的甲状腺癌标志物的发现,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本文总结了对晚期甲状腺癌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和临床效益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展,以期为改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