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平阳秘"传统功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发生在中老年女性身上的全身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的代谢性骨病,其引发的骨折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传统功法是我国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的一种重要方式,以"阴平阳秘"为理论指导,常作为辅助疗法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该文基于"阴平阳秘"理论,探讨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肝脾肾阴阳及微观层面的联系,总结传统功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新临床研究,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运中调衡”法辨治肿瘤患者食欲减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中医脾胃学说,以“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为核心指导思想,结合临床提出针对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运中调衡”法。其核心要旨为以运为健、以调为要、以衡为期,通过调运中焦脾胃,复升降,利枢机,燮阴阳,平调脏腑阴阳气血之寒热,并以八纲辨证统领辨证全局,注重痰、饮、积、瘀等有形之邪的治疗,可达中医学“阴阳平衡”及现代医学“免疫平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王秀娟运用和法论治手汗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王秀娟教授认为,手汗症病机多与局部郁热蕴蒸、经络瘀滞不通有关,主要辨证分型为:肺脾不和证、中焦郁热证与心神失养证.王教授擅长运用和法,从脾胃治疗手汗症,手心汗出过多的肺脾不和证,常运用和脾胃、健脾气或补脾益肺为法,以复肺气之宣肃;中焦郁热证,常用和肝运脾之法,以疏肝泻火、健脾运浊;心神失养证,在补益心脾的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中气和则五脏调.王教授治疗手汗症,注重整体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并重,重视中焦气机失调之病机,同时关注情志因素,遵循李东垣"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之脾胃观,不忘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的身心疾病因素考虑在内.在用药方面,王教授注重整体观,遣方用药以和为主,重在调和气机,辨证运用和肝疏郁、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治法,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阴平阳秘"与机体内稳态论治糖尿病泌汗异常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阴平阳秘"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意为阴气平和内守,阳气固密于外,阴阳动态平衡,人的精神和身体就会处于正常和稳定的状态;现代医学中可将其看作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糖尿病泌汗异常归属于中医"消渴""汗证"范畴,其临床病机复杂多变,中医认为阴阳失调、内稳态失衡是消渴病继发汗证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临床治疗消渴病继发汗证应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阳自合"之道,恢复机体的内稳态,谨守病机,方可达桴鼓之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病机及论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清代名医黄元御精读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和自然哲学著作,在"天人相应"和"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理论,呈现为左升右降、中焦斡旋的气机运转模式,"中焦为轴,四象为轮",枢轴运转,则阴平阳秘,脏腑调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病情呈缓慢性进展,现代医学对本病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该文将运用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去探讨帕金森病的病机及治则,提出帕金森病的病机以中土失运为根本,乙木下陷、肾水下寒、肺金右滞为关键,共同引起全身气机周流阻滞;并提出了运用黄芽汤加减健运脾胃、斡旋中焦,桂枝苓胶汤加减疏肝解郁、清风泄热,天魂汤加减温肾助阳、燥湿解郁,下气汤加减收敛肺气、调达肝气,以达到恢复全身气机周转的目的,从而为帕金森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张丽霞基于"律态和稳"理论辨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张丽霞从"律态和稳"理论辨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律态失和",玄府闭郁,眼压升高,并将其病理过程分为节律失衡、气血失衡、筋膜失衡、精血失衡四个阶段.结合"六经病欲解时"调整人体昼夜节律及气血阴阳,主张在不同阶段治以顺时调律、和顺气血、柔筋舒膜、补益精血,使得阴平阳秘、律态和稳、气血调和、筋膜舒展、精血充盈、玄府开通、目至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足细胞自噬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自噬是一种双向调节机制,指降解代谢产物,自我更新,生成能量的过程.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发生发展过程中,足细胞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其自噬功能缺陷,可破坏滤过屏障,导致蛋白尿的产生以及肾小球硬化.从中医角度分析,这一过程蕴含了中医"阴阳自和"的理论内涵.DKD异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阴阳自和能力下降为本,气血阴阳失调日久,痰瘀毒胶结为标.适量的足细胞自噬能够降解废物——"阴",生成能量——"阳",保证机体微环境的阴阳自和,与阴阳消长、阴阳自和维持阴平阳秘的中医平衡过程不谋而同.故文章从"阴阳自和"角度探讨足细胞自噬在DKD过程中的作用,拟为防治DKD提供一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律态和稳"视阈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思路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7/6
基于天人同律思想,结合阴平阳秘之稳态医学观,提出"律态和稳"观点.认为"律态失稳"贯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涵盖节律失衡(近视高危期)、气血失衡(近视前期)、筋膜失衡(低度近视)、精血失衡(高度近视)4个方面.治疗当以"调律和态"为要,使阴平阳秘,目系得养.近视高危期强调通过调整睡眠、增加户外活动以顺时调律;近视前期可增加中医适宜技术如揿针等调和气血;低度近视期当以揿针、耳穴压丸等中医适宜技术为主,辅以当归补血汤加减以柔筋通络;高度近视期应既病防变,注重补益精血,可予驻景丸或四物五子汤加减,以恢复目与全身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昼升阳、夜滋阴"探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失眠在中医学归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等范畴,营卫失和、阴阳失交为其主要病机.对于阴阳失调之不眠者,滋阴的同时要注重升阳,才能精足神旺,昼精夜瞑.针对无内外邪气侵犯之不寐者,注重滋阴气、养营血即可.夜间滋阴气、养营血,使气机收敛沉降,将内收之气转化成五脏所藏之阴精营血,则白昼精足神旺.运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论治失眠,昼方升阳以达"昼精",夜方滋阴以促"眠睡",使机体处于夜间"阳气尽、阴气盛"、白昼"阴气尽、阳气盛"的状态,顺应天时,调和阴阳,达到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的状态.结合临床病案对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从气血理论探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中医气血理论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血"中包含着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此外,"气""血"与免疫系统具有功能一致性,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自稳是气血功能的具体体现,故调和气血即为调节免疫稳态.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注重调和气血;同时也通过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调和气血的中医药治疗策略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中通过恢复免疫细胞/分子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心力衰竭免疫调节疗法提供新思路,并丰富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