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炎宁合剂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IL-6、IL-17、CRP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热炎宁合剂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MPP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6例。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奇霉素联合口服热炎宁合剂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典型表现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潮气呼吸肺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IL-6、IL-17和CRP水平,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92/96)]显著高于对照组[85.4%(82/96)]( P<0.05)。观察组典型表现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后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均 P<0.05),潮气呼吸肺功能相关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及潮气呼吸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较同期对照组更显著(均 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IL-6、IL-17和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18/96),与对照组[14.6%(14/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热炎宁合剂联合阿奇霉素对儿童MPP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是减轻患儿症状与改善肺功能的安全有效途径,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血清IL-6、IL-17和CRP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难治性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诊疗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44岁,已婚。2018年11月在喀什CDC行HIV抗体检测确认阳性,CD4 +T细胞计数205个/μL,进行拉米夫定0.3 g+替诺福韦0.3 g+依非韦伦0.6 g治疗,1次/d,自诉规律服药。2019年2月因咳嗽咳痰至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完善相关检查:CD4 +T细胞计数24个/μL。胸部CT(2019年2月11日,见图1?):考虑双肺感染性病变;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少量积液。B超定位处行胸腔积液穿刺术,送检胸水显示:李凡他试验阳性。初步诊断考虑:1、艾滋病相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遂予HRZE方案化疗,异烟肼(H)注射液0.3 g,静脉输液;利福平(R)注射液0.6 g,静脉输液;吡嗪酰胺片(Z)0.5 g,口服;盐酸乙胺丁醇片(E)0.75 g,口服。抗结核联合头孢甲肟2 g,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同时予复方甘草酸苷80 mg/d保肝治疗。2月20日及3月5日连续复查胸部CT(见图1?和?):两肺病变较2月11日时进展。同时,复查CD4 +T细胞计数为20个/μL,考虑患者病情进展与免疫重建炎症反应有关,故继续行抗结核联合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阿奇霉素片预防机会性感染,并口服泼尼松片30 mg/d减少炎性渗出,但治疗效果不佳。截止3月20日,患者规律HAART治疗近5个月,CD4 +T细胞计数未见升高,会诊后建议调整抗病毒药物方案为:多替阿巴拉米片,余维持原治疗方案。3月21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诊断:支气管内多发血管性病变:卡波西肉瘤可能性大(图2,因支气管黏膜活检出血风险较大,故未予活检)。4月23日复查,原各项异常炎症指标较前恢复正常,CD4 +T细胞数升至61个/μL。调整HAART方案为多替阿巴拉米片50 mg/d带药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肝囊性淋巴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8岁,主因"右上腹痛3 d,加重伴发热寒战1 d"。病程中体温最高38.2℃,当地医院全腹CT怀疑胆管囊性扩张症。既往史:肺结核病史2个月,口服利福平及自配中药1个月。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血培养、感染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CRP)46.67 mg/L,降钙素原(PCT)1.130 ng/mL,肝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36.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17.2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351.4 U/L,胆碱酯酶(CHE)2 064 U/L,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辅助检查:MRCP(急诊)示门静脉周围、腹膜后异常信号影(图1),彩超显示肝内未见明显占位或脓性包块,未见胆管扩张。全腹增强CT:考虑肝内淋巴管囊肿(图2)。PET-CT:考虑良性病变淋巴管囊肿(图2)。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肝囊性淋巴管瘤。病灶淋巴管无规则盘曲穿行于右半肝(增强CT),拟手术治疗,术中可能肝脏局部切除的组织略大,家属拒绝手术,故行保守治疗。静点保肝药物肌苷注射液600 mg、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 mg、谷胱甘肽2.4 g,均1次/d,口服双环醇片50 mg,3次/d。头孢类药物试敏均阳性,改用莫西沙星输液时患者腹痛症状突然加重,且血管刺激反应明显,再次改用美罗培南输液时又出现严重的输液反应,而患者夜间仍发热、寒战,体温波动在37.5~37.9℃,最后抗生素改用阿奇霉素0.5 g,1次/d、奥硝唑0.5 g,2次/d缓慢静点5 d后炎症指标明显下降,CRP 5.21 mg/L,PCT 0.75 ng/mL,夜间偶有低热、无寒战,无腹痛。停阿奇霉素、奥硝唑,继续保肝治疗。入院第14天,已无发热,CRP 1.68 mg/L,PCT 0.25 ng/mL,肝功各项指标明显回落,AST 129.4 U/L,ALT 104.9 U/L,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3 d前病情复发,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合并肺不张4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合并肺不张病例4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治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41例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中,男18例,女23例,3岁以下25例,其中38例(92.6%)在冬春季发病;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其中18例伴呼吸急促,1例合并呼吸衰竭;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9例,降钙素原升高17例,肝功能异常6例,心肌酶异常5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5例,痰培养发现8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11例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影像学4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其中右肺不张13例,左肺10例,两肺多发实变不张18例。27例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2例树枝样或胶冻样支气管塑形;所有患儿均给予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抗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根据相关检验结果及临床经验分别予阿奇霉素、头孢类等抗感染治疗,所有患儿均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X线胸片和(或)胸部CT肺不张基本恢复。结论: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合并肺不张,冬春季高发;3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以高热为主;可出现混合感染;胸部影像学显示实变不张,可发生在任何肺叶,部分表现为多发实变不张,部分合并胸腔积液;除常规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外,适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及预后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单纯疱疹病毒1型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9岁,28 kg,因“发热伴咳嗽11 d,加重伴呼吸困难3 d”于2021年7月29日入院。11 d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9.5 ℃,伴轻微咳嗽,1~2声/次,当地诊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及布地奈德雾化治疗5 d,患儿仍有发热伴咳嗽,遂联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3 d,亦未见好转。3 d前咳嗽较前加重,伴呼吸困难,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胸部CT提示右侧液气胸,给予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同时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青霉素抗感染等治疗,呼吸困难未见改善,改为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仍有呼吸困难,遂转入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8.0 ℃,脉搏110 次/min,呼吸40 次/min,血压91/55 mmHg(1 mmHg=0.133 kPa),面色口唇发绀,三凹征阳性,左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痰鸣音,右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余查体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重症肺炎。入院后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利奈唑胺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AC-VC模式 FIO 2 70%,PEEP 6 cmH 2O(1 cmH 2O=0.098 kPa),RR 20 次/min,VT 90 mL,吸呼比(I∶E)1∶2]等治疗。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9.94×10 9/L,中性粒细胞(NE)13.27×10 9/L,淋巴细胞(LY)2.47×10 9/L,血红蛋白(Hb)93 g/L。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大致正常。C反应蛋白(CRP)2.14 mg/L。降钙素原(PCT):8.84 μg/L。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1,3)-β-D葡聚糖、肺炎支原体抗体、HIV均阴性。体液免疫三项(IgA、IgG、IgM)、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免疫分析均正常。双份血培养、深部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均阴性。胸部CT可见右侧液气胸,右肺膨胀不全,左肺大片状模糊影(见图1 A~C)。胸腔彩超:右侧胸腔积液,最大深度42 mm,内可见机化黏连。入院第2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左肺可见少量稀白分泌物附着,右肺中下叶可见较多白色黏稠分泌物,灌洗后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及血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30 h后BALF mNGS回报结果: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序列数4 495(见图2),沃氏嗜胆菌,序列数1 383(见图3)。血液mNGS结果回报:HSV1,序列数644。考虑单纯疱疹病毒1型肺炎(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pneumonia,HSV1P),遂调整抗感染策略为阿昔洛韦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3 d后患儿体温正常,呼吸机参数较前下降(AC-VC模式FIO 2 45%,PEEP 5 cmH 2O,RR 20次/min,VT 90 mL,I∶E 1∶2),治疗第5 d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仍可见大面积实变影(见图1 D~F),遂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右肺可见较多稀白分泌物,再次送检BALF培养阴性。抗病毒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肺炎较前好转,右侧液气胸局部可见包裹(见图1 G~I),撤离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抗感染治疗3周后复查胸部CT:双肺肺炎较前明显吸收、好转(见图1 J~L),复查BALF培养及mNGS均阴性,遂停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共住院27 d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建议胸外科随诊,必要时手术治疗,但患儿并未遵嘱随访。出院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基因筛查回报阴性。患儿治疗参数变化。见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住院患儿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和耐药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离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培养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应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荚膜血清分型,PCR法检测荚膜基因。E-test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 χ2检验进行耐药率的比较。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和ROB-1的携带情况。 结果:148株流感嗜血杆菌荚膜血清分型均为不可分型,未扩增出荚膜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9%(102/148株)、40.5%(60/148株)、53.4%(79/148株)和56.1%(83/148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最高,达91.9%(136/148株)。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100.0%(148/148株)敏感。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占64.8%(96/148株),基因型均为TEM-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 χ2=123.222,27.973,70.273,均 P<0.01)。 结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当前儿童临床感染分离株的主要型别。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TEM-1基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保持着高度抗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FOB介入联合药物雾化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气道黏液栓塞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早期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介入联合药物雾化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气道黏液栓塞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气道黏液栓塞为患儿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FOB介入治疗.观察两组临床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胸片恢复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呼吸力指标(肺容积和肺静态顺应性、气道平台压)、血清因子[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记录两组影像学下坏死性肺炎、肺不张、肺部实变吸收面积≥90%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WBC、CRP恢复正常时间、胸部CT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肺容积和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治疗前升高,而气道平台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肺容积和肺静态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气道平台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WBC、LYM、CRP、ESR、D-二聚体、LD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WBC、LYM、CRP、ESR、D-二聚体、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90%占比为83.33%,高于对照组(56.67%),而坏死性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8.33%、3.33%,均低于对照组(21.67%、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FOB介入联合药物雾化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气道黏液栓塞可缩短病程,改善呼吸力指标,促进肺部实变吸收,减少坏死性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可能与降低相关血清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珠海市首例输入性人田鼠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67岁,美籍华人,2023年8月28日晚(美国当地时间)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7 ℃.于8月29日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就诊,胸片提示双侧磨玻璃影,诊断为肺炎,予以阿奇霉素、苯佐那酯、阿莫西林、愈创木酚口服治疗.患者于8月31日(北京时间)到达珠海,因持续发热,于9月1日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患者长期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巴贝虫流行州),有虫子叮咬史.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3.00 g/L↓,嗜酸粒细胞0.00 × 109/L ↓.尿常规示尿隐血4+↑,尿蛋白2+↑.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虫体.血样荧光定量PCR扩增显示巴贝虫阳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出1 338 308条田鼠巴贝虫序列.予米诺环素(每次0.1 g,12 h 1次)+克林霉素(每次0.6 g,6 h 1次)抗感染治疗.9月11日,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6.00 g/L,血小板计数208.00 × 109/L,谷丙转氨酶39.60 U/L,谷草转氨酶37.20 U/L.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红藤败酱二丹汤联合微波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红藤败酱二丹汤联合微波治疗湿热瘀结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期间迁安市中医院妇科住院部及妇科门诊收治的湿热瘀结证型SPID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红藤败酱二丹汤口服联合微波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随访三个月后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湿热瘀结证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38/47),且治疗组复发率4.17%(2/48)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CRP、IL-6、TNF-α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带下异常、月经异常、腰骶疼痛、下腹刺痛或胀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带下异常、月经异常、腰骶疼痛、下腹刺痛或胀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藤败酱二丹汤联合微波治疗湿热瘀结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优于单纯的阿奇霉素治疗,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早诊早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收治的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的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Fe2+、AST、ALT、脑钠肽(BNP)、尿白蛋白]、影像学表现、mNGS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并总结归纳.结果 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47~90岁,中位年龄57.5岁;主要表现为发热10例(其中5例高热),咳嗽7例,相对缓脉7例,头痛5例,咯痰4例;80%的病例有明确鸟类或家禽类接触史.8例WBC正常,7例LYM降低,8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CRP升高(5例>200 mg/L),6例PCT正常,10例血Fe2+降低.9例肺部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斑片实变影,1例表现为反晕征,所有患者病灶均累及胸膜,但胸腔积液者仅3例.10例患者均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为标本,经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经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均有发热且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除呼吸系统症状,常有肺外表现,发病前有鸟类或家禽类接触史及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可以提示诊断,尽快采集BALF进行mNGS检测,可及早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