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用药和未用药患者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功能基因差异。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体检健康人10名(A组)、COPD稳定期未用药患者10例(B组)和COPD稳定期用药患者10例(C组)的粪便,收集3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比较3组肠道相对丰度及功能基因。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相似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Metastats差异分析,与A组比较,B组的普氏菌属、马赛普菌属和巨球型菌属均显著减少( P值均<0.05);而C组的埃希菌属显著增加( P=0.045),C组的马赛普菌属和巨球型菌属显著减少( P值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功能基因分析,在level3水平上,与A组相比,B组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氨基酸合成、同源重组、淀粉和蔗糖代谢功能基因通路显著减少,细菌双组分调节系统通路显著增加;而C组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氨基酸合成、同源重组功能基因通路显著减少,细菌分泌系统、细菌双组分调节系统、糖酵解与合成显著增加( P值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健康人比较,COPD稳定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特征性改变,复诊治疗患者与初诊未用药治疗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稳定期患者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氨基酸合成和同源重组功能基因通路显著减少,提示能量代谢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囊泡胺转运蛋白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囊泡胺转运蛋白1(VAT1)的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图谱(CGGA)计划数据库中135例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录组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135例肿瘤组织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占比。根据VAT1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基因表达量大于或等于中位数; n=68)和低表达组(基因表达量小于中位数; n=67)。对两组间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SEA)。随机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的9例GBM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VAT1、p65及CD80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半定量方法判断蛋白染色结果。 结果: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VAT1低表达组比较,VAT1高表达组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占比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9和 P=0.045)。GSEA分析结果显示,与VAT1高表达呈正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过程、免疫反应调节和炎性反应(均 P<0.001),且VAT1高表达与核因子κB(NF-κB)抑制物(IκB)激酶/NF-κB信号的调控和IκB激酶/NF-κB信号的正向调控密切相关(均 P=0.001)。随着VAT1表达量的升高,多种NF-κB信号通路特异性基因表达呈正相关趋势(均 P<0.001)。9例GB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65蛋白和CD80蛋白均与VAT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92和0.93,均 P=0.004)。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GBM患者中VAT1高表达可能会影响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影响肿瘤免疫细胞的浸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 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9、 Z=-2.61、 Z=-2.27,均 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 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188)。 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抗凝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病因和预后。方法: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0例CVST患儿,所有患儿确诊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 000 IU/10 kg,2次/d,共15 d;第12~15天同时口服华法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调节药物剂量,之后根据病因不同个体化应用华法林。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病因、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指标及抗凝疗效。结果:20例患儿起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0.5~17.0 d);发病以头痛为主的14例、发热4例、癫痫1例、偏瘫1例,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1分17例,3分1例,4分2例。病变位于横窦、乙状窦15例,上矢状窦5例(3例累及皮质静脉)。13例患儿的致病因素为中耳乳突炎,病变均位于横窦、乙状窦。7例为非感染性因素,其中2例为白血病,溃疡性结肠炎、TBHB基因突变、颅脑外伤、系统性红斑狼疮各1例,病因不明1例;5例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其中3例合并脑水肿和出血转化。治疗前D-二聚体≥500 ng/ml的有8例。20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6~51个月)。因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至末次随访mRS 0分18例,2分1例;治疗后3个月头颅MR静脉造影显示静脉窦血栓受累位置均再通,6个月随访显示均无复发。结论:儿童CVST的病因复杂,中耳乳突炎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病变部位在横窦、乙状窦。积极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Sirtuins家族参与调节机体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作为重要成员之一,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检测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Sirt1表达量,探索其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7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因结直肠癌住院手术切除的手术标本120例,以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为试验组,距离肿瘤病灶10 cm以上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中Sirt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对比Sirt1在人体消化道不同器官、人体各系统部分重要器官的表达差异,分析其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Sirt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Sirt1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胞核中表达,阳性染色呈棕黄色,且在直肠癌中呈高表达;Sirt1表达量与患者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Sirt1在人体消化道呈持续性高表达,但在消化道各器官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Sirt1在结直肠癌中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功能。 结论:Sirt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其表达可增加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作为直肠癌患者发病早期诊断的标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录组水平探讨人富血小板血浆调控人表皮干细胞促创面再上皮化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人富血小板血浆(PRP)调控人表皮干细胞(ESC)的靶基因。方法:(1)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的6例男性患者术后弃用的包皮组织,患者年龄为5~25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泌尿系统感染,采用快速贴壁法培养人ESC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收集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1名2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静脉血40 mL,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PRP。(2)将培养成功的原代人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PRP处理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不行特殊处理;PRP处理组待细胞贴壁12 h,在培养基中加入PRP,使其最终体积分数为2.5%。提取RNA应用RNA测序技术进行2组人ESC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以错误发现率<0.05、差异倍数≥4为标准应用Dr. Tom数据挖掘系统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找出显著富集的GO条目。再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信号通路注释分析进一步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或者代谢通路。最后,选取与再上皮化过程相关且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培养细胞呈克隆样生长,形态为铺路石样,CD49f阳性率达95.132%、CD71阳性率为0.006%,证明ESC原代培养成功。(2)质控数据分析显示,选取样本质量较好,序列比对百分比较高,满足测序要求。(3)测序数据显示,2组间共有4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54个、下调基因95个,进一步聚类分析确定2组间有18个显著上调基因和5个显著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注释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表皮构建和角化过程,同时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相关。(4)选取了与再上皮化过程相关且差异表达明显的角蛋白19、角蛋白10以及S100A7基因进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RP处理组细胞角蛋白19 mRNA和S100A7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 t=10.270、5.690, P<0.01),角蛋白10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 t=7.306, P<0.01),与测序数据结果一致。 结论:PRP调节人ESC功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涉及角蛋白19、角蛋白10以及S100A7等多个基因的转录调控,深入探讨PRP影响人ESC的可能调控网络将为其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方综合征患者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和FBN1基因型对眼后节病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马方综合征(MFS)患者眼后节病变的特征及其与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及FBN1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MFS患者121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5例;年龄为(11.72±11.66)岁。采用B超观察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根据超广角眼底像、彩色眼底像和相干光层析扫描结果观察是否存在黄斑病变并判断其类型。黄斑病变按照萎缩-牵引-新生血管分级系统进行分类。收集患眼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度、角膜平均曲率、角膜散光度数、角膜水平径、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并观察晶状体脱位的方向和范围。采用基于面板的全眼科遗传病基因组进行下一代测序对患者的FBN1基因突变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分析,并分析基因型和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对眼后节表现的影响。结果:共有60例患者出现眼后节病变,包括视网膜脱离(4例,3.31%),黄斑病变(47例,38.84%)和后巩膜葡萄肿(54例,44.63%)。是否合并后巩膜葡萄肿[23.09(22.24,24.43)和27.04(25.44,28.88)mm],以及是否合并黄斑病变[23.16(22.24,24.61)和27.04(25.74,28.78)mm]的患者间,眼轴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是否合并萎缩性黄斑病变的患者,眼轴长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3.16(22.24,24.61)和27.04(25.74,28.79)mm, P<0.001]。是否合并黄斑病变的患者中,前房深度[3.11(2.75,3.30)和3.34(3.09,3.60)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是否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中,角膜散光度数[2.15(1.20,2.93)和1.40(1.00,2.20)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BN1基因突变的位置和区域与后巩膜葡萄肿及黄斑病变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FBN1突变的位置和区域会影响萎缩性黄斑病变的发生(均 P<0.05)。FBN1突变位于转化生长因子β调节序列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和黄斑病变的占比最高,均为10/11。 结论:MFS患者后巩膜葡萄肿和黄斑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倾向于向严重程度更高的分级发展。年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散光度数,以及FBN1基因突变位点所在位置及区域均是MFS患者眼后节病变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29a-5p通过Endoglin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29a-5p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探讨miR-29a-5p通过靶基因Endoglin调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取血液标本,分别进行血清miR-29a-5p和NTPRO-脑钠肽(BNP)的检测。体内实验,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miR-29a-5p mimics和阴性对照试剂。4周后处死小鼠,取部分心肌组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对miR-29a-5p、Endoglin、BNP进行检测。体外实验,处死1日龄小鼠,分离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培养。将培养的细胞用脂质体2000对细胞进行转染miR-29a-5p mimics和阴性对照试剂,转染后加入50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或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持续48 h。用图像J软件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的表面积。另取细胞用miR-29a-5p mimics或antagomir,pRL-TK-endoglin-3’端非编码区(3’UTR)载体,pGL3-basic质粒进行共转染。转染48 h,获得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系统检测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ndoglin在各组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miR-29a-5p含量[(3.57±0.53) ng/ml]明显降低( F=935.899, P<0.01),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9.47±5.06) ng/ml, F=65.440, P<0.01]。小鼠MI组miR-29a-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0.12, t=4.315, P<0.01),在AngⅡ诱导的心肌纤维化模型中同样发现miR-29a-5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65±0.26, t=4.511, P<0.01)。miR-29a-5p mimics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中Endoglin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0.49±0.09, t=352.312, P<0.01),在miR-29a-5p antagomir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中Endoglin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2.15±0.14, t=7.814, P<0.05)。 结论:miR-29a-5p是心肌纤维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76岁,2021年3月起多次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黄色水样便为主,7~8次/d,伴有腹胀,无明显腹痛,无发热,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门诊,增强CT检查提示部分小肠壁增厚水肿。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好转。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2021年4月7日患者因"面、颈部疱疹2 d"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住院。查体:贫血貌,头面部左侧散在分布多个绿豆大小红斑,部分红斑上覆水疱。血常规:WBC 4.04×10 9/L、HGB 86 g/L、PLT 211×10 9/L。生化常规:总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血钾2.99 mmol/L、LDH 128 IU/L、红细胞沉降率121 mm/1h。免疫球蛋白:IgG 10.09 g/L、IgA 2.12 g/L、IgM 51.23 g/L。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超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收缩压41 mmHg(1 mmHg=0.133 kPa),即时心率62次/min。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腹泻,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补液支持等治疗,腹泻症状无好转。因球蛋白明显升高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可见M峰(占24.51%);血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IgM、κ型。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巨核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成簇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偏高(占35%),可见少量幼稚淋巴细胞,部分可见浆样分化,成熟浆细胞占5.5%,考虑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分型:可见3.4%的单克隆浆细胞,免疫表型为CD138 +CD38 +CD19 +CD56 -CD117 -CD27 +CD81 +CD45 dimcLambda -cKappa +,胞质Kappa限制性表达。另外可见5.6%的成熟小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CD19 +CD5 -CD10 -CD23p +CD22 +CD79b +CD20 +FMC7 +CD200 +CD43 -CD103 -CD11C -CD25 -CD38 -CD138 -Kappa +Lambda -,免疫球蛋白轻链Kappa限制性表达,提示为单克隆B细胞。骨髓染色体核型:44~46,XX,del(6q21),del(7q22),del(19q12),+M1~M3[cp5]/46,XX。骨髓细胞基因重排:IGH FR1-JH、IGH FR2-JH、IGK VK-JK重排阳性。骨髓病理:考虑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骨髓免疫组化:CD20 +PAX5 +、CD5 +、CD10 -、BCL6 -、MUM1 +、BCL2 +、CD138部分 +、VS38C部分 +、λ -、κ +、CyclinD1 -、CD23 -、Ki67<5% +、EBER -、MPO粒系 +、CD42b巨核 +、CD235红系 +、CD34血管 +、CD117肥大细胞 +,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具有浆样分化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考虑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单克隆淋巴细胞二代测序检测到以下基因突变:TNFAIP3(29.55%)、CCND3(1.92%)、CXCR4(8.93%)、ATM(25.81%),未检测到MYD88突变。肠系膜血管CTA增强: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回肠黏膜空肠化改变,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累及可能。PET-CT:纵隔区淋巴结代谢指标稍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2。综上,诊断为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预后评分(IPSS WM)3分,高危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促进鼻咽癌增殖、迁移和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transcript-1,SIRT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探讨SIRT1对NP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SIRT1对NPC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实验对象:组织标本来源于2019—2020年间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并进行鼻咽部组织活检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27~72岁;其中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7例,正常鼻咽部黏膜5例。另NPC细胞系CNE1、CNE2、5-8F和6-10B以及永生化的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赠送。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别检测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部黏膜组织中SIRT1蛋白和mRNA水平。后续实验选取CNE2为实验的主要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裸鼠异体肿瘤模型研究SIRT1抑制剂Ex527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油红和氟化硼二吡咯(Bodipy)染料标记细胞内脂滴。在机制研究方面,利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分析SIRT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相互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NPC组织中SIRT1蛋白(1.005±0.168)和mRNA(5.829±2.395)水平均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0.181±0.042、1.995±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438、2.759, P值均<0.05)。NPC细胞系CNE1、CNE2、5-8F和6-10B中SIRT1的mRNA和蛋白水平也高于永生化的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SIRT1的过表达促进了NP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注射Ex527组的裸鼠成瘤能力低于对照组。SIRT1的低表达降低了NPC细胞脂质合成关键酶的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了脂质分解酶的蛋白表达水平,HIF-1α过表达促进了NPC细胞脂质合成酶的蛋白表达。SIRT1通过增强HIF-1α的去乙酰化水平抑制HIF-1α转录。HIF-1α与SIRT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能力在NPC细胞缺氧时下降。 结论:SIRT1促进NPC的增殖、迁移和脂质代谢,有望为预后判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