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综合管理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代谢指标治疗效果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多重代谢紊乱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及治疗达标率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一站式”综合管理门诊建立档案并规律就诊的合并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332例。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药物治疗方案、血压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站式”综合管理随访。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并对比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患者代谢指标变化及不同代谢紊乱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达标情况。结果:332例患者首次就诊至末次就诊的时间间隔为44(26,60)周,年龄为(57.2±13.2)岁,其中男219例(66.0%)。经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由6.6(5.6,7.9)mmol/L降至6.3(5.6,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由(7.2±1.5)%降至(6.6±0.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2.70(1.97,3.55)mmol/L降至2.04(1.66,2.63)mmol/L,血尿酸(UA)由(383.7±107.1)μmol/L降至(341.2±90.6)μmol/L(均 P<0.05)。高血压[19.8%(50例)提升至28.2%(71例)]、糖尿病[45.2%(85例)提升至66.5%(125例)]、高脂血症[54.9%(151例)提升至87.6%(241例)]、高尿酸血症[16.7%(16例)提升至49.0%(47例)]的治疗达标率均提升(均 P<0.05)。 结论: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可改善患者代谢紊乱情况,提高代谢紊乱性疾病治疗的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沉重的社会和家庭医疗经济负担,需要更为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以改善其临床结局。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具有强效降糖以及降糖之外的多种益处,可与多种降糖药联用。新型降糖药物恩格列净除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外,还能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具有明确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恩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提高依从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其长期管理的核心是将尿酸值控制在目标值以下,以使尿酸盐晶体溶解并最终减少痛风急性发作。但是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仅为10%~46%。本文按照WHO于2003年提出的5个相互作用的依从性影响因素:患者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病情相关、治疗相关和医护团队相关,将国内外对于影响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依从性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归类可改变因素,如患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健康教育等,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患者尿酸水平达标,使痛风患者得到有效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降尿酸药物多替诺雷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上市的降尿酸药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性风险,因此创新药物仍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降尿酸药多替诺雷(dotinarud),是一种高效选择性尿酸盐转运体1(URAT1)抑制剂,可通过抑制URAT1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本文针对新型降尿酸药多替诺雷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临床数据进行综述,以便读者熟悉其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合并维生素B 12缺乏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痛风合并维生素B 12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痛风病史9年,反复发作,检测示合并大细胞性贫血和维生素B 12缺乏。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重度肥胖、大量饮酒、喜食甜食、长期素食。在给予药物控制痛风和补充维生素B 12的同时建议患者均衡饮食并记录饮食日记。随访3个月,贫血纠正,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未行碱化尿液及降尿酸药物治疗且处于缓解期的痛风患者90例,入院后均给予低嘌呤饮食(嘌呤摄入量<200 mg/d)。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碱化尿液药物组:碳酸氢钠组(服用碳酸氢钠1.0 g tid)、枸橼酸颗粒组(服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2.5 g tid)、对照组(仅继续低嘌呤饮食)。治疗第5天,留取清晨空腹尿液后,进食规定早餐,餐后服用碱化尿液药物,分别于服药后1 h、2 h、3 h、4 h留取尿液测定尿pH,比较不同碱化尿液组尿pH的变化。服药后2 h、3 h、4 h尿pH的均值以6.2为切点,将服用碱化尿液药物治疗的患者分为达标(尿pH均值≥6.2)和不达标(尿pH均值<6.2),比较影响尿pH值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碳酸氢钠组空腹尿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服用碳酸氢钠后2 h、3 h的尿pH值明显升高( P<0.05)。枸橼酸颗粒组空腹及服药后任意时间点的尿pH值均高于对照组及碳酸氢钠组( P<0.05或 P<0.01)。碳酸氢钠组和枸橼酸颗粒组服药后尿pH值达峰值的时间多在服药后4 h,其次为服药后2 h或3 h。碱化尿液达标和不达标者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不推荐空腹尿pH值单独作为碱化尿液疗效的判断指标,建议参考服药后2~4 h尿pH值;枸橼酸颗粒碱化尿液疗效优于碳酸氢钠;肥胖或超重是影响碱化尿液疗效的不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高尿酸血症四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青少年高尿酸血症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有明确家族史的青少年高尿酸血症4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测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4例患者中,尿调节素(UMOD)基因突变2例(c.453C>T,p.C151C纯合突变1例;c.453C>Y,p.C151C杂合突变1例);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2(ABCG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c.421C>A p.Q141K;c.34G>A p.V12M);ABCG2基因纯合突变1例(c.421C>A,p.Q141K)。4例患者规律药物治疗及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后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高尿酸血症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病因除原发性因素外,一些急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也不容忽视。存在家族史的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药物安全性问题在青少年人群的治疗中也应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长对HIV/AIDS患者机体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不同时长对HIV/AIDS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随诊的424例HIV/AIDS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时长分成四组:Ⅰ组(0.5~2年)、Ⅱ组(2~4年含2年)、Ⅲ组(4~6年含4年)、Ⅳ组(≥6年),比较各组血脂、肾功、血糖、肝功异常的差异性。结果: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9/106(8.5%)、Ⅱ组17/134(12.7%)、Ⅲ组22/123(17.9%)、Ⅳ组4/61(6.6%),p=0.076;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Ⅰ组32/106(30.2%)、Ⅱ组58/134(43.3%)、Ⅲ组50/123(40.7%)、Ⅳ组27/61(44.3%),p=0.152;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8/106(7.5%)、Ⅱ组17/134(12.7%)、Ⅲ组15/123(12.2%)、Ⅳ组3/61(4.9%),p=0.24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48/106(45.3%)、Ⅱ组66/134(49.3%)、Ⅲ组55/123(44.7%)、Ⅳ组33/61(54.1%),p=0.6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 2发生率:Ⅰ组4/106(3.8%)、Ⅱ组6/134(4.5%)、Ⅲ组6/123(4.9%)、Ⅳ组2/61(3.3%),P=0.953;eGFR与治疗时长呈负相关(r=-0.165,p<0.001);低磷血症发生率:Ⅰ组7/106(6.6%)、Ⅱ组7/134(5.2%)、Ⅲ组12/123(9.8%)、Ⅳ组6/61(9.8%),P=0.478;高尿酸血症发生率:Ⅰ组26/106(24.5%)、Ⅱ组35/134(26.1%)、Ⅲ组28/123(22.8%)、Ⅳ组10/61(16.4%),P=0.508;糖尿病发生率:Ⅰ组1/106(0.9%)、Ⅱ组9/134(6.7%)、Ⅲ组6/123(4.9%)、Ⅳ组3/61(4.9%),P=0.140;γ-谷氨酰基转移酶>60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4/134(25.4%)、Ⅲ组25/123(20.3%)、Ⅳ组12/61(19.7%),P=0.7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3/134(24.6%)、Ⅲ组24/123(19.5%)、Ⅳ组12/61(19.7%),p=0.761。 结论:治疗半年以上HIV/AIDS患者血脂紊乱类型以低HDL、高TG血症为主,血脂异常发生率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eGFR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且需关注低磷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生。ART药物对肝功的损伤持续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体脂量、糖脂代谢以及肾损伤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体脂量、糖脂代谢以及肾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期间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10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行卡格列净+常规降糖治疗)和对照组(行常规降糖治疗),每组各5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a1微球蛋白(a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24 h尿蛋白定量,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体重、BMI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体重、BM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的FPG、HbA1c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PG、HbA1c较对照组更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尿酸(UA)、mALB、ACR、24 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CR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UA、mALB、ACR、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2.00%, P>0.05)。 结论:卡格列净能有效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体脂量,同时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金雀异黄酮对人CYP1A2、CYP2A6、NAT2及XO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在健康受试者体内对咖啡因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从而阐明金雀异黄酮对人CYP1A2、CTP2A6、NAT2及XO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于试验第1天口服咖啡因100 mg后收集0~24 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h总尿液,第2~15天服用金雀异黄酮1000 mg/d,第16天早上服用探药咖啡因100mg,第16天服用咖啡因后收集0~24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 h总尿液标本。血、尿标本中咖啡因及代谢产物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检测,计算血中咖啡因及主要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代谢物的尿液排泄量。结果:与服用金雀异黄酮后相比,受试者血浆中1,7-二甲基黄嘌呤(17X)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显著降低了11.77%( P=0.007)。尿液中17X和1-甲基黄嘌呤(1X)的排泄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4.31%( P=0.027)和27.18%( P=0.002),而1,7-二甲基尿酸(17U)显著性增加了57.33%( P=0.028),1-甲基尿酸(1U)显著降低了14.61%( P=0.028),未发现尿液中咖啡因和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酸(AFMU)排泄量的变化。 结论:金雀异黄酮在体内影响了中国健康受试者咖啡因的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通过对药物代谢活性酶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