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该类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住本院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体外心肺复苏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分析明确引起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ECPR患者60例,其中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16(26.7%)例,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44(73.3%)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病死率(14/16,87.5%)较院内(25/44,56.89%)患者高( P<0.05),死亡组患者复苏至上机完成的时间(105.4±105.1)min较存活组(53.0±28.5)min更长( P<0.05),相比较于与存活组,死亡组的患者ECPR前肌钙蛋白和谷草转氨酶更高,pH和血乳酸更低( P<0.05)。6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 d,院外心搏骤停,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上机前高SOFA评分,使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ECMO支持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以及长ECMO支持时间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ECPR实施管理过程中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院外心搏骤停,ECMO上机前高SOFA评分,使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从心肺复苏至ECMO转流时间较长,ECMO支持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以及长ECMO支持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CPR)救治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经湖州市急救中心转运至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102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机械胸外按压(先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待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准备就绪后立即实施机械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以及院前急救过程评价指标〔胸外按压比例(CCF)、总CPR暂停时间、院前转运时间、垂直空间转运时间〕和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指标〔初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时间〕。 结果:最终共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接受旁观者CPR、初始心律、院前急救响应耗时、发病时所在楼层、预估垂直高度、转运过程中有无垂直转运电梯或扶梯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院前急救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C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69.05%(67.35%,71.73%)比61.88%(58.18%,65.04%), P<0.01〕,总CPR暂停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s:266(214,307)比332(257,374), P<0.05〕;但观察组院前转运时间和垂直空间转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转运时间(min):14.50(12.00,16.75)比14.00(11.00,16.00),垂直空间转运时间(s):32.15±17.43比27.96±18.67,均 P>0.05〕。说明机械CPR可以提高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PR质量,且并未影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转运。在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初始P ETCO 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15.00(13.25,16.00)比12.00(11.00,13.00), P<0.01〕,ROSC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in:11.00±3.25比16.64±2.54, P<0.01),ROSC率较对照组略有升高(31.58%比23.91%, P>0.05)。说明转运途中持续机械按压有助于保障持续高质量CPR。 结论:机械胸外按压可以提高OHCA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的持续CPR质量,改善患者初期复苏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验证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预测中国人群中院内心搏骤停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验证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GO-FAR)在中国人群中预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院且发生IHCA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1分作为终点指标,根据GO-FAR评分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GO-FAR评分≤0分组、1~8分组、9~20分组和≥21分组4组,以GO-FAR评分≤0分组为参照组,计算其余3组与该组比较出现终点指标的优势比( O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GO-FAR评分对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绘制校正曲线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GO-FAR评分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校准度。 结果:共230例IHCA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30例,年龄74 (65,81)岁,其中23例(10.0%)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各组间年龄及入院时神经功能完好、急性脑卒中、恶性肿瘤、脓毒症、非心脏疾病入院、肝功能不全、低血压、肾功能不全或透析、呼吸衰竭、肺炎患者比例等GO-FAR相关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以GO-FAR评分≤0分组为参考组,GO-FAR评分1~8分组、9~20分组和≥21分组出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 OR值分别为0.54〔95%可信区间(95% CI)为0.17~1.53, P=0.250〕、0.17(95% CI为0.02~0.67, P=0.009)、0.25(95% CI为0.05~0.85, P=0.025)。GO-FAR评分预测I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3(95% CI为0.529~0.777, P=0.015),Hosmer-Lemeshow检验 P=0.311,提示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GO-FAR评分可以应用于中国人群预测IHCA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心肺复苏(CPR)预后,并为患者或家属提出关键性治疗措施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搏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搏骤停最常发生在医院外,即院外心搏骤停(OHCA),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大约有40%的心搏骤停原因不明,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病是心搏骤停的重要致病因素。心搏骤停发生后,确定其遗传因素,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可能面临家族疾病风险的亲属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每年OHCA患者超过35万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超过20万例;在西欧,心搏骤停占所有成人自然死亡的15%~20%,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50%。为了减轻心搏骤停在社会范围内造成的负担,需要更多地了解心搏骤停的发病因素,如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风险因素及更容易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人群。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心搏骤停是复杂的遗传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心搏骤停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发病因素及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需要收集心搏骤停人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多模式分析,以便找出心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近期,欧洲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收集并整合心搏骤停相关数据。由于致力于心搏骤停人群病例资料大数据集的创建,人们对心搏骤停发病的病理学及危险因素的认识正在稳步提升。本文就近年来心搏骤停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制定更好的心搏骤停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30 d存活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患者存活情况,分析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CS)后30 d存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院内及院外CA并接受CPR的5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A病因、CA类型、初始心律、是否气管插管、是否除颤、是否使用肾上腺素及30 d存活率等信息。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CA病因及30 d存活率,以及ROSC后30 d存活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30 d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538例CA-CPR患者中,排除信息不全者67例,最终471例患者纳入分析。471例患者中,男性299例,女性172例;年龄0~96岁,其中<18岁23例(占4.9%),18~64岁205例(占43.5%),≥65岁243例(占51.6%);302例(64.1%)实现ROSC,46例(9.8%)ROSC后存活30 d以上。年龄<18岁、18~64岁和≥65岁患者30 d存活率分别为8.7%(2/23)、12.7%(26/205)、7.4%(18/243);年龄<18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重症肺炎(13.1%,3/23)、呼吸衰竭(13.1%,3/23)和创伤(13.1%,3/23),18~64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4.9%,51/205)、呼吸衰竭(9.8%,20/205)和缺氧性脑损伤(9.8%,20/205),≥65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AMI(24.3%,59/243)和呼吸衰竭(13.6%,33/2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CPR患者30 d存活率与CA病因为AMI、初始心律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室速/室颤)、气管插管及使用肾上腺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病因为AMI〔优势比( OR)=0.395,95%可信区间(95% CI)为0.194~0.808, P=0.011〕及气管插管( OR=0.423,95% CI为0.204~0.877, P=0.021)是CA-CPR患者ROSC后30 d存活的保护因素。 结论:CA-CPR患者30 d存活率为9.8%;CA病因为AMI的CA-CPR患者ROSC后30 d存活率较其他CA病因患者更高,且早期气管插管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分析及院内自主循环恢复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筛选院内心肺复苏(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收治并实施CPR的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心搏骤停主要原因、是否为可除颤心律、入院至CPR时间、是否实现ROSC等。比较是否实现ROSC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院内CPR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建立ROSC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对ROSC的预测价值。结果:共235例患者在急诊科接受CPR,其中院内CPR 153例(占65.11%),院外CPR 82例(占34.89%);ROSC比例为30.21%(71/235)。所有患者中,以年龄为61~80岁人群居多〔占40.43%(95/235)〕,且心源性疾病为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32.77%(77/235)〕。153例院内CPR患者中,非ROSC 89例,ROSC 64例,ROSC比例为41.83%;与非ROSC组比较,ROSC组患者血乳酸(Lac)、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Lac/白蛋白(Alb)比值(LAR)及非可除颤心律比例更低〔Lac(mmol/L):5.50(2.33,9.65)比7.10(3.50,13.35),NT-proBNP(μg/L):0.87(0.20,8.68)比3.00(0.58,20.17),LAR:0.14(0.07,0.29)比0.19(0.10,0.43),非可除颤心律比例:68.75%(44/64)比93.26%(83/89)〕,实际碱剩余(ABE)、Alb更高〔ABE(mmol/L):-3.95(-12.75,0.23)比-7.50(-13.50,-3.35),Alb(g/L):38.13±7.03比34.09±7.81〕,入院至CPR时间更短〔h:3.25(1.00,14.00)比8.00(2.00,2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R〔优势比( OR)=0.037,95%可信区间(95% CI)为0.005~0.287〕、非可除颤心律( OR=0.145,95% CI为0.049~0.426)、入院至CPR时间( OR=0.984,95% CI为0.972~0.997)是院内CPR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ROSC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院内CPR患者ROS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95% CI为0.680~0.834),约登指数为0.429,敏感度为76.6%,特异度为66.3%。 结论:LAR、非可除颤心律和入院至CPR时间是院内CPR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ROSC预测模型对于院内CPR患者ROSC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能指导临床医生及早通过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客观考核的院内急救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院内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CPR)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其院内急救能力的培训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内科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作为考核受试者。使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质量改进(RQI)模型,对受试者进行成人及婴儿模拟人的胸外按压和球囊面罩通气的技能考核。ICU受试者在接受RQI客观考核的同时,由两名导师对其操作进行主观评分。比较ICU与普通内科病房受试者之间以及医生与护士之间的RQI模型客观考核评分差异、受试者对成人和婴儿CPR的RQI模型客观评分差异、受试者不同站位按压评分的差异,以及ICU受试者接受按压和通气考核时传统主观评分与RQI模型客观评分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75名医护人员,其中ICU 50名(包括医生24名、护士26名)及普通内科病房25名(包括医生10名、护士15名)。ICU医护人员针对成人CPR技能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内科病房医护人员〔成人按压评分(分):82.5(66.0,96.5)比65.0(52.5,74.5),成人通气评分(分):82.0(68.8,98.0)比61.0(48.0,82.0),均 P<0.01〕。护士组针对成人及婴儿的按压评分均明显高于医生组〔成人按压评分(分):77.0(68.5,89.5)比63.0(40.8,90.3),婴儿按压评分(分):54.4±25.1比41.5±18.5,均 P<0.05〕。而医护人员针对婴儿CPR的按压和通气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对成人CPR的复苏评分〔按压评分(分):48(29,65)比76(58,90),通气评分(分):56(42,75)比76(60,96),均 P<0.01〕。当施救者处于模拟人右侧时,针对成人CPR的按压评分明显升高〔分:79.0(65.0,92.0)比65.0(51.3,77.0), P<0.05〕。ICU医护人员接受按压和通气考核时,针对成人CPR的传统主观评分均明显高于RQI模型客观评分〔成人按压评分(分):88.8(79.4,92.5)比82.5(66.0,95.5),成人通气评分(分):95.0(80.0,98.1)比82.0(68.8,98.0),均 P<0.01〕。 结论:丰富的抢救经验与CPR技能提升相关,右侧站位进行成人胸外按压的效果更好。基于RQI模型进行复苏技能客观评分或许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员的技能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室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v2.0(The 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 V2.0, eICU-CRD v2.0)截止2018年5月发布的来自美国多家医院组成的重症患者临床数据。选择诊断为CS的患者,根据院内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收集入选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Ⅳ(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 Ⅳ, APACH-Ⅳ)、首次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 SAPS-Ⅱ)、种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类型、临床合并症、入院诊断、血流动力学参数、重要治疗、临床结局等。对两组年龄、性别、BMI,APACH-Ⅳ、SAPS-Ⅱ进行倾向性匹配,对匹配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特征工作(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最终纳入33 998例患者,其中院内生存组27 596例,死亡6 402例(占18,83%),倾向性匹配6 301对;匹配后两组在急性肾衰竭发生率(29.33% vs. 31.82%)、机械通气时间[(6.05±5.77) d vs. (4.97±5.11) d]、ICU时间[(101.35±154.59) h vs. (110.15±175.58) h]、总住院时间[(12.73±10.53) d vs. (9.53±10.35) d]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APACH-Ⅳ、SAPS-Ⅱ、部分合并症(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入院诊断(心搏骤停、急性心梗、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及部分治疗措施[无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手术、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P<0.05);心脏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植入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性治疗措施( HR[95% CI]: 0.49[0.24~0.98], P=0.045);多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的预测ICU病死率[AUC=0.80(95% CI: 0.784~0.816), P<0.01]及在院病死率[AUC=0.779(95% CI: 0.765-0.793), P<0.01]。 结论:在ICU的CS患者中,年龄、BMI、APACH-Ⅳ、SAPS-Ⅱ、部分合并症(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入院诊断(心搏骤停、急性心梗、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及部分治疗措施(无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CABG手术、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VAD植入可能改善CS患者院内病死率。相关因素的ROC曲线显示模式可以较好的预测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院内心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生IHCA并接受心肺复苏(CPR)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心搏骤停前相关指标〔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心搏骤停前24 h血红蛋白(Hb)、心搏骤停前1 h生命体征〕、首次CPR相关指标(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初始心律、通气方式、是否除颤或使用复苏药物)、自主循环恢复(ROSC)相关指标(ROSC时和ROSC后1 h生命体征、心搏骤停后24 h Hb、IHCA次数)。比较ROSC与非ROSC患者及28 d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表现分类(CPC)1~2级〕与神经功能不良(CPC 3~5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具有临床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OSC和ROSC后28 d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8 d神经功能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77例IHCA-CPR患者,最终实现ROSC 230例(占83.0%),未实现ROSC 47例(占17.0%);与非ROSC患者比较,ROSC患者脑血管疾病史和使用肾上腺素比例更低,初始可除颤心律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面罩+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有利于IHCA-CPR患者实现ROSC 〔优势比( OR)=2.89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04~6.962, P=0.018〕,而初始不可除颤心律则不利于IHCA-CPR患者实现ROSC( OR=0.349,95% CI为0.147~0.831, P=0.017)。230例ROSC患者中,28 d神经功能良好42例(占18.3%),神经功能不良188例(占81.7%);与神经功能良好患者比较,神经功能不良患者年龄更大,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不良和低灌注、初始不可除颤心律、气管插管及使用肾上腺素、升压药、碳酸氢钠比例更高,除颤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心搏骤停前后24 h Hb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OR=6.449,95% CI为1.837~22.642, P=0.004)、年龄大( OR=1.054,95% CI为1.017~1.093, P=0.004)、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不良( OR=25.044,95% CI为2.737~229.169, P=0.004)、心搏骤停前1 h低灌注( OR=3.880,95% CI为1.306~11.524, P=0.028)、CPR期间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 OR=8.712,95% CI为1.402~54.141, P=0.020)和面罩+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 OR=11.089,95% CI为3.482~35.320, P=0.000)、IHCA次数>1次( OR=4.221,95% CI为1.249~14.226, P=0.020)与28 d神经功能不良呈正相关,是不利于IHCA-CPR患者ROSC后28 d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OR=0.345,95% CI为0.134~0.890, P=0.028)和心搏骤停后24 h Hb( OR=0.983,95% CI为0.966~0.999, P=0.043)则与28 d神经功能不良呈负相关,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搏骤停后24 h Hb预测IHCA-CPR患者ROSC后28 d神经功能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9(95% CI为0.577~0.742),最佳截断值为99.5 g/L(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57.8%)。 结论:CPR期间除颤及气管插管对于IHCA患者至关重要;低Hb(<99.5 g/L应高度关注)、年龄大、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不良和低灌注、IHCA次数>1次均与成人IHCA复苏患者不良神经学结局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