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性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急诊预检平战结合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1].据统计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2023年 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 95.5%[2].大量患者的激增将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急诊科在呼吸道高峰期超负荷运转,系统的风险性系数将会提高.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提出坚持平战结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2月本院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传统组,2023年3月—2024年1月本院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4±1.6 min)、院内转运时间(10.3±3.1 min)、急救物品准备时间(15.4±5.1 min)、急诊科救治时间(21.5±6.8 min)均短于传统组(8.1±1.8 min、13.8±4.2 min、24.5±6.4 min),急救总有效率(95.3%)高于传统组(85.5%),孕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3.5%)、新生儿窒息率(5.9%)及死亡率(1.2%)均低于传统组(16.9%、9.6%)(均P<0.05).结论: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采取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突发重大传染病批量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影响.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区域内公立医院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救治职责.本研究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来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批量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管理实践为例,探索批量急危重症患者分区、分型、分级救治,院前紧急预检分诊,四级闭环救治等新的救治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以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单元为主导,联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以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团队替代发达国家的独立创伤中心建设思路,探索本地区现阶段创伤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前后两年25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以ICU创伤单元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6例为观察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MDT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同时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厅滞留时间、开始急诊手术时间及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min:14.40±3.10 vs.26.00±5.28)、抢救厅滞留时间(min:32.90±10.65 vs.68.20±21.33)、急诊手术时间(min:39.8±13.72 vs.108.10±59.94)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以ICU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的建立,构建了严重创伤救治的一体化流程,能够规范严重创伤救治体系,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极大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死亡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国际大型数据库电子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数据,建立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30 d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并进行预测效能验证。方法:采用eICU-CRD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从eICU-CRD数据库中筛选SA-AKI患者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病史、SA-AKI类型、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AKI分期、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措施;以入院时间为观察起点,死亡为结局事件,随访时间为30 d。比较不同30 d预后患者的相关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似然比分析筛选SA-AKI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并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最终共201例SA-AKI患者数据纳入分析,其中30 d存活51例,死亡150例,病死率为74.6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8(60,78)比59(52,69), P<0.01〕,体质量、短暂性SA-AKI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糖更低〔体质量(kg):79(65,95)比91(71,127),短暂性SA-AKI比例:61.33%(92/150)比82.35%(42/51),PLT(×10 9/L):207(116,313)比260(176,338),血糖(mmol/L):5.5(4.4,7.1)比6.4(5.1,7.6),均 P<0.05〕,持续性SA-AKI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血乳酸(Lac)、总胆红素(TBil)更高〔持续性SA-AKI比例:38.67%(58/150)比17.65%(9/51),SOFA评分(分):7(5,22)比5(2,7),Lac(mmol/L):0.4(0.2,0.7)比0.3(0.2,0.4),TBil(μmol/L):41.0(17.1,51.3)比18.8(17.1,34.2),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 OR)=1.035,95%可信区间(95% CI)为1.013~1.058, P=0.002〕、体质量( OR=0.987,95% CI为0.977~0.996, P=0.007)、持续性SA-AKI( OR=2.942,95% CI为1.333~6.491, P=0.008)、SOFA评分( OR=1.073,95% CI为1.020~1.129, P=0.006)、PLT( OR=0.998,95% CI为0.996~1.000, P=0.034)、Lac( OR=1.142,95% CI为1.009~1.292, P=0.035)、TBil( OR=1.422,95% CI为1.070~1.890, P=0.015)与SA-AKI患者30 d死亡风险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似然比分析显示,年龄( OR=1.051,95% CI为1.023~1.079, P=0.000)、体质量( OR=0.985,95% CI为0.974~0.995, P=0.005)、心血管疾病( OR=9.055,95% CI为1.037~79.084, P=0.046)、持续性SA-AKI( OR=3.020,95% CI为1.258~7.249, P=0.013)、SOFA评分( OR=1.076,95% CI为1.013~1.143, P=0.017)、PLT( OR=0.997,95% CI为0.995~1.000, P=0.030)是SA-AKI患者30 d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危险因素构建SA-AKI患者30 d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95% CI为0.722~0.873),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62.7%;校准曲线图显示,拟合曲线与标准曲线接近,说明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提示模型预测效能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 2=6.393, df=8, P=0.603>0.05,提示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观察数据;通过模型预测准确率判断模型拟合质量,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5.3%,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81.6%,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 结论:基于SA-AKI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可以成功构建死亡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可信度和一定的特异度,有助于早期筛选出高死亡风险患者,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救治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39例);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39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抢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 P<0.05);两组护理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有上升( P<0.05),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行动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救治AP患者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肠扭转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胎儿肠扭转较罕见,本文报道2例产前诊断为胎儿肠扭转的孕妇,经多学科会诊救治、及时产时手术,新生儿最终获得较好结局。例1发病孕周为31 +3周,系统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肠管旋涡征、血管螺旋征及肠管扩张。例2发病孕周为34 +6周,主诉胎动减少,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肠管扩张及腹腔积液。2例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进一步协助诊断胎儿肠扭转,经胎儿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后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产时手术均发现小肠部分扭转及坏死,术中切除坏死段肠管,例1行一期吻合,例2行肠管造瘘术后再行还纳术。经治疗患儿最终均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