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芥菜籽粕和威百亩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异同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土壤消毒是一种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化学熏蒸和生物熏蒸是目前常用的土壤消毒技术.然而,关于化学熏蒸和生物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异同性的研究仍鲜有报道.研究以未熏蒸土壤为对照,向土壤中添加0.1%、0.2%和0.5%(质量分数)芥菜籽粕和0.1%(质量分数)威百亩,探究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会显著改变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P<0.01),熏蒸材料的种类和用量而不是熏蒸时间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P<0.01).在杀灭有害微生物方面,0.5%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能够降低土壤中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在富集有益微生物方面,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能够富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其中0.5%芥菜籽粕熏蒸能够富集藤黄色单胞菌属(Luteimonas)和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威百亩熏蒸能够富集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和青霉菌属(Peniclillium).在微生物功能方面,0.5%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增强了土壤细菌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功能,减弱了土壤真菌病害相关功能,0.5%芥菜籽粕熏蒸还增强了土壤细菌硝酸盐还原和碳氢化合物降解功能.综上,芥菜籽粕熏蒸和威百亩熏蒸能够通过富集芽孢杆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等有益微生物和消减镰刀菌属有害微生物来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使土壤具有预防土传真菌病害和促进作物生长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1 4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病灶样本,对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121例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6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2株(53.7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92株,13.29%)、肺炎克雷伯菌(55株,7.95%)及阴沟肠杆菌(38株,5.49%)等;革兰阳性菌276株(39.8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0株,20.23%)、化脓性链球菌(38株,5.49%)及粪肠球菌(27株,3.90%)等;真菌44株(6.36%),主要为白色念珠菌(19株,2.75%)和热带念珠菌(7株,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53.57%),化脓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89.47%,铜绿假单胞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较高(29.3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38.18%)和头孢唑林(36.36%)耐药率较高。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高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 χ2=5.272, P=0.022)。 结论:该地区皮肤软组织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应结合本地区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仪陇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139例患者中共检测到1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75.5% (105/139)],革兰阳性34株[24.5%(34/139)],真菌0株[0.0%(0/139)]。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人葡萄球菌亚种多见。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性较高;常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同时应重视原发感染部位对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首发的布鲁氏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眼痛半个月于2021年7月28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有低热,头痛和踝关节、膝关节疼痛,伴食欲差、上腹部不适,无咳嗽。既往身体健康。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3、11.4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颞下方局限性视网膜黄白色病灶,周围少许浅层出血(图1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增厚,局部反射增强,层间结构紊乱(图1B )。左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无异常。传染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及胸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44.5 U/L、谷草转氨酶55.8 U/L,均偏高。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疑诊:真菌性眼内炎。2021年7月30日,患者行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取病灶周围的玻璃体液0.4 ml送检(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结果显示,真菌(1-3)-β-D葡聚糖62.4 pg/ml(阴性);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0.14(阴性);白细胞介素(IL)-6、IL-10、IL-8分别为625.4、0.0、234.1 pg/ml。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在羊肉馆工作,近期同事出现"发热、厌食及关节疼痛"症状,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布鲁氏菌病"。遂嘱患者至该院完善检查,并给予0.05%利福平滴眼液点眼。2021年8月5日,血清化验结果显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阳性(+);布氏试管凝集试验:1:400++++。诊断: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为布病)。全身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2021年8月24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黄白色病灶明显缩小(图2A);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神经上皮层隆起较前减轻,仍可见局部中强反射团(图2B)。2021年11月20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病灶已完全消退(图3A);OCT检查,右眼原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厚度基本恢复正常,结构大部分恢复,强反射团明显减小(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AL)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13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死亡或感染性休克)的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筛选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313例AL患者中,总病死率为4.2%(13/313),血流感染全因病死率为3.5%(11/313)。313例中,革兰阴性菌感染254例(81.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15例(45.3%)、肺炎克雷伯菌80例(31.5%)和铜绿假单胞菌29例(11.4%),死亡10例(3.9%);革兰阳性球菌感染51例(16.3%),主要为链球菌属22例(43.1%)、葡萄菌属20例(39.2%)、屎肠球菌7例(13.7%),死亡0例;真菌感染8例(2.6%),其中热带念珠菌4例(1.3%)、近平滑念珠菌2例(0.6%)、光滑念珠菌1例(0.3%)、新型隐球菌1例(0.3%),死亡3例(37.5%)。不同治疗阶段、危险分层、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发热总时长,以及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感染菌是否碳青霉烯类耐药、白血病是否缓解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总时长≥7 d、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24 h、感染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均为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建立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校准与验证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 结论: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化疗方案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总时长较长、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不佳、感染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为AL化疗后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以这些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不良事件发生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送检血培养的恶性肿瘤患者8 65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液培养,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3.0软件对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600株(6.9%),其中革兰阴性菌413株(68.8%),革兰阳性菌168株(28.0%);真菌19株(3.2%)。革兰阴性菌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7.7%)、肺炎克雷伯菌(14.2%)、阴沟肠杆菌(4.5%)、铜绿假单胞菌(3.0%)、鲍曼不动杆菌(2.5%),革兰阳性菌前5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2%)、屎肠球菌(4.0%)、人葡萄球菌(3.8%)、表皮葡萄球菌(3.5%)、链球菌属(3.0%);2019年至2021年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4.7%(214/226)、100.0%(85/85)、96.3%(26/27),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61.9%(140/226)、17.6%(15/85)、7.4%(2/27),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62.4%(141/226)、30.6%(26/85)、25.9%(7/2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为5.5%(1/18)、93.3%(14/15)。葡萄球菌属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属细菌以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为主。血培养阳性标本主要分布于血液科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非霍奇金淋巴瘤(39株)与急性髓系白血病(12株)为主要病种。 结论:该地区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状况普遍,医院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9至2019年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体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青少年妇科就诊的3 268例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分为<7、7~<10及10~<18岁3组;根据季度分为第1~4季度4组,比较组间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病原体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268例患儿中,就诊年龄为(6.2±2.5)岁,<7岁1 728例(52.9%),7~<10岁875例(26.8%),10~18岁665例(20.3%)。细菌性外阴阴道炎2 253例(68.9%),真菌性外阴阴道炎715例(21.9%),其他病原体感染300例(9.2%)。共有2 287例(70.0%)患儿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共检出2 287株病原体。阴道分泌物培养示病原体有化脓性链球菌745株(32.6%)、流感嗜血杆菌717株(31.4%)、大肠埃希菌292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222株(9.7%)和肺炎克雷伯菌67株(2.9%)。<7岁患儿有40.3%(509/1 263)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7~<10岁患儿有41.9%(356/849)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10~18岁患儿有26.3%(46/175)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药敏结果示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G[100.0%(610/610)]、头孢曲松[100.0%(525/525)]、万古霉素[100.0%(610/610)]均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9%(501/545)、90.7%(495/546);流感嗜血杆菌中32.5%(161/496)产生β-内酰胺酶,对美罗培南[100.0%(489/489)]、左氧氟沙星[100.0%(388/388)]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40.5%(202/49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175/175)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29.1%(43/148)、35.1%(59/168)。3 268例患儿中共分离出28.3%(45/15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试验结果示MRSA对利奈唑胺[100.0%(40/40)]、万古霉素[100.0%(45/45)]、替加环素[100.0%(36/36)]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45/45)、95.6%(43/45)、88.9%(40/45);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苯唑西林[100.0%(114/114)]、利奈唑胺[100.0%(94/94)]、万古霉素[100.0%(114/114)]、替加环素[100.0%(84/84)]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1%(89/114)、59.7%(68/114)、46.5%(53/114)。MS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MRSA( χ2=11.71、19.74、23.95,均 P<0.001)。 结论: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就诊年龄在6岁左右,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三代头孢菌素可以作为经验用药抗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具体临床使用药物时需结合药敏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东省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谱,为提高诊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43例艾滋病合并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对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的丝状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143例患者中,发热116例(81.1%),咳嗽104例(72.7%),咳痰83例(58.0%),气促59例(41.3%);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22.0(9.3, 60.8)/μL,其中118例(82.5%)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0/μL;白细胞计数减少52例(36.4%),增多18例(12.6%);贫血109例(76.2%),血小板计数减少29例(20.3%);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64例(44.8%);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感染114例(79.7%),粟粒样改变12例(8.4%),胸腔积液44例(30.8%),胸腔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5例(31.5%);抗真菌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24例(86.7%),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19例(13.3%)。143株丝状真菌中,曲霉菌属56株(39.2%,其中24株为烟曲霉),马尔尼菲篮状菌( Talaromyces marneffei, TM)37株(25.9%),青霉菌属22株(15.4%),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28株(19.6%)。曲霉菌属、TM、青霉菌属和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感染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分别为24.5、15.0、53.5和22.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282, P=0.010)。艾滋病患者合并不同菌属肺部丝状真菌感染时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0/μL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TM组[89.2%(33/37)],曲霉菌属组[67.9%(38/56)]和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组[67.9%(19/28)],青霉菌属组[54.5%(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96, P=0.026)。 结论:广东省艾滋病患者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原谱多样化,以TM和烟曲霉为主,且病原谱可能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