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HFMEA的综合急救方案在AIS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HFMEA构建有针对性的综合急救方案,对目标医院静脉溶栓流程进行优化,采用t检验、x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干预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HFMEA实施后AIS静脉溶栓流程风险优先指数平均值较实施前降低;与常规管理组比较,HFMEA模式管理组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率增长至54.08%;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中位数缩短、住院费用降低;治疗后1、2周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减少;但两组患者间的住院日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运用HFMEA管理工具可有效改善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再灌注治疗率,缩短DNT,且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健康,减轻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机制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75%~80%,是导致全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进行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案,然而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症和昂贵的治疗方案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因此研究人员仍在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突破性方向,进一步揭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免疫机制十分重要。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每一个炎症反应阶段都与特定的免疫反应有关,两者密不可分。文章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反应激活及相关免疫机制,总结潜在免疫靶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免疫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80%以上。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认知障碍是卒中的一种常见或潜在致残性影响,但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70%,临床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1],其诊断标准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基线评分≤5分。阿替普酶(rt-PA),也称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发病3~4.5 h内急性脑梗死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目前国内外指南将急性MIS列为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 [2,3],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rt-PA静脉溶栓可能改善急性MIS患者预后 [4,5]。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急性MIS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为增加急性MIS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桥接法与直接取栓法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桥接法和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其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51~74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直接机械取栓治疗者34例纳入直接取栓组,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桥接治疗者33例纳入桥接治疗组。术后即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术后48 h复查CT评估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90 d内病死率。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因分型、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1%(3/33)和32.4%(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95, P<0.05)。桥接治疗组术后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占比高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51.5%(17/33)和29.4%(10/3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3.401, P>0.05);桥接治疗组、直接取栓组术后血管再通率和术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75.8%(25/33)、58.8%(20/34)和27.3%(9/33)、29.4%(1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桥接治疗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颅内出血1例(3.03%),直接取栓组则无一例并发颅内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046,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 CI)为1.208(1.059~1.377), P<0.01]。 结论:直接取栓治疗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压管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重要而复杂的一部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方案尚无共识。溶栓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以及血压干预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功能转归和复发风险均有显著影响。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前后血压管理的必要性、安全性、血压调控目标以及对转归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5例65~85岁患者入选。依据是否进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及溶栓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58例,仅接受标准化二级预防治疗)、rt-PA小剂量组(57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6 mg/kg)和rt-PA标准剂量组(50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9 mg/kg)。评价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4 h的有效率和7 d良好率,rt-PA小剂量组分别为64.9%(37/57)和70.2%(40/57),rt-PA标准剂量组分别为68.0%(34/50)和74.0%(37/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17, P=0.518; χ2=0.636, P=0.425),但均优于保守治疗组的29.3%(17/58)和41.4%(24/58)( χ2=10.583、16.714, P<0.001)。90 d的预后良好率,三组分别为73.7%(42/57)、78.0%(39/50)和69.0%(4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6, P=0.569),但rt-PA小剂量组的病死率为7.0%(4/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18.0%(9/50)( χ2=5.420, P=0.020)和保守治疗组的20.0%(8/58)( χ2=5.048, P=0.025)。颅内出血发生率,rt-PA小剂量组为8.8%(5/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24.0%(12/50)( P=0.032)。rt-PA小剂量组的颅外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36.0%(18/50)( P=0.017)。 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慎重选择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功能转归的影像学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目前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转归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极其重要。文章就静脉溶栓治疗前各种影像学征象对转归的预测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初步识别转归良好且并发症少的溶栓治疗候选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源性卒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简称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心源性卒中的病因更复杂、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本共识主要依据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制订治疗方案,在急性期应密切观察患者心功能和血压的变化,治疗时间窗内推荐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并予以抗血小板或抗凝、他汀治疗,以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针对CES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外科和介入治疗,以预防卒中复发,并积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