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线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线超声引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无线超声组各60例。传统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采用解剖标志进行,无线超声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在无线超声引导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困难置管数、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困难置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线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线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线超声引导的颈内静脉置管更方便,更容易,更安全,更快速。对于具有困难置管(肥胖、颈内静脉置管史、体位无法配合、血管畸形、水肿)的患者更为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治疗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检测两组患者穿刺使用前、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穿刺时疼痛程度;记录两组内瘘并发症。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依从性,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1.3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37%(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3, P=0.04)。观察组患者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为(4.36±0.11)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26±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30, P< 0.01);两组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均较穿刺前明显增加(均 P < 0.05)。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为(0.82±0.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29, P< 0.01)。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5, P=0.04)。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36.32±3.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8±2.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5, P< 0.01)。观察组患者体力所致的角色受限(PHP)、疼痛(P)、情感所致的角色受限(EHP)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体能(PF)、一般健康看法(GHP)、情感状况(EW)、社会功能(SF2)、精力状况(EF)和总体健康评级(OH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 +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 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与视盘高度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与视盘高度(ODE)对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21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及急诊科患有CVST需行腰椎穿刺术并行ONSD检查的患者50例。腰椎穿刺术后,记录患者的颅内压初压。颅内压80~200 mmH 2O为颅内压正常,颅内压>200 mmH 2O定义为颅内压增高。将50例CVST患者分为颅内压正常组(14例)和颅内压增高组(36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ONSD、ODE的差异,并生成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以及ONSD的诊断界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ONSD、ODE、CVST累及范围评分与颅内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①颅内压正常组与颅内压增高组之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颅内压增高组ONSD、ODE大于颅内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3±0.33)mm比(4.21±0.21)mm、(0.67±0.44)mm比(0.24±0.29)mm,均 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ONSD、ODE与患者颅内压呈正相关( rs=0.74、0.51,均 P<0.001)。③颅内压增高组CVST累及范围评分高于颅内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3.0,7.5)分比2.5(2.0,5.0)分, P=0.01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VST累及范围评分与患者颅内压呈正相关( rs=0.43, P<0.001)。④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颅内压增高时,ONSD的AUC为0.935,ONSD最佳诊断界值为4.5 mm,敏感性0.81,特异性0.93。 结论:超声测量ONSD与ODE是识别CVST患者颅内压增高的可靠影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位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行经皮肝静脉穿刺导管射频消融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腔静脉不能作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入路时,手术路径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报道了1例异位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行经皮肝静脉穿刺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以期为下腔静脉不能作为常规入路并需行左心操作的患者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484例——哮喘,肢体麻木,复视,头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7岁,因肢体麻木、疼痛10 d,加剧8 h入院。患者既往有“哮喘、鼻窦炎”史,入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CT平扫示副鼻窦炎及一过性细支气管炎,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单神经病,骨髓穿刺活检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象,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经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好转。随后出现腹痛及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继续抑制免疫并抗凝治疗后好转。患者因头痛第3次住院,经腰椎穿刺术和头颅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等检查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EGPA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罕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童趣化联合舒适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疼痛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童趣化联合舒适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疼痛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9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98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予以对照组49例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49例童趣化联合舒适干预,对比两组的穿刺疼痛情况、心理应激情况、生理应激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时、穿刺成功后5 min、输液结束后5 min的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评分分别是(3.98±1.38)分、(3.26±0.49)分、(1.73±0.25)分,比对照组的(5.32±1.35)分、(3.92±0.68)分、(2.19±0.32)分低( t=5.01、5.51、9.92,均 P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儿童应激障碍检查表(CSDC)中近期反应评分是(26.67±3.22)分,急性反应评分是(3.43±0.58)分,创伤事件评分是(0.93±0.19)分,分别比对照组的(33.12±3.35)分、(4.21±0.51)分、(1.25±0.22)分低( t=9.71、7.06、7.70,均 P < 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4.08%(2/49),比对照组的16.33%(8/49)低(χ 2=4.00, P < 0.05)。 结论:童趣化联合舒适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中可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并进一步减轻患儿心理应激反应,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包括心房颤动的肺静脉隔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房间隔穿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直径鞘管的使用越来越多,跨房间隔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可能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房间隔缺损。本文对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意义以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的48例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道出血3例,其中1例考虑胆管黏膜少量出血,经输血、使用止血药、适当补液后停止出血;另1例T管周围窦道少量渗血伴T管内少量血性液体,考虑术中扩张窦道时引起胆管伴行的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还有1例术后15 d T管内短时间引流出血性液体≥100 ml,予以输血制品及保守治疗的同时准备介入治疗,行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右肝前叶假性动脉瘤,后行假性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术后10 d出院。结论:胆道出血是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对该并发症的了解,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新生儿乳糜胸二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胸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胸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020 g,生后第6天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置管,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胸,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