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腹型肥胖对认知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认知障碍为核心症状之一.腹型肥胖等代谢并发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广泛存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也与认知障碍,尤其是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的损害相关.精神分裂症合并腹型肥胖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共同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如激发慢性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以及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进一步加剧认知障碍.本文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和治疗策略,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腹型肥胖和认知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抽动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由于儿童抽动障碍(TD)发病年龄更小、治愈率降低及难治性病例增多,儿童TD的治疗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D的药物治疗进展,包括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胺D受体阻滞剂、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癫痫发作药物、肉毒杆菌毒素A,以及持续至成年期的儿童TD的治疗进行重点介绍,旨在强调儿童TD的正规治疗、足疗程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进食障碍患者使用奥氮平后诱发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使用奥氮平后发生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Y)。患者为12岁女孩,因“体重下降1年余,血糖升高2个多月”为主诉住院,检测抗胰岛细胞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多种糖尿病自身抗体为高滴度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提示为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停用奥氮平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平稳控制血糖已超过半年。进食障碍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使用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对于一些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或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高危基因型患者,需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益生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分为常规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安慰剂治疗,50例)和干预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益生菌治疗,5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取患者粪便进行DNA检测,比较肠道菌群组成情况,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个月,两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干预组下降程度更显著(均 P<0.05)。治疗前,两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功能、延迟记忆及RBAN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功能、延迟记忆、RBAN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干预组患者升高程度更显著(均 P<0.05)。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个月,两组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干预组下降程度高于常规组( P<0.05)。治疗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益生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辅助治疗,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障碍,且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临床疗效和较高治疗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社交障碍和受限的重复刻板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A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没有公认的药物可用于改善ASD核心症状。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其情绪问题和不当行为,以利培酮、阿立哌唑为代表的非典型二代抗精神病药是处理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常用药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胃肠道症状与睡眠障碍等共患病在ASD儿童中常见,哌甲酯、托莫西汀是治疗AS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首选药物。目前仍有一些药物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要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培酮对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和P50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单一药物对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和P50缺陷的影响。方法:应用德国脑诱发电位新技术,数字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金华市第二医院2个病房的精神病患者,对38例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入组患者,采用可变剂量(2~6 mg/d)的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同日完成PPI和P50的测定。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PPI和P50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I比值首发组43%±29%,慢性组42%±27%, P>0.05。P50 S2/S1比值首发组83%±33%,慢性组82%±24%, P>0.05)。PPI和P50抑制指标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PANSS总分、阳性总分、阴性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之间无相关性( P>0.05)。治疗前后比较,除P50中的S2波幅的组别主效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5, P=0.019)外,其余P50测量指标以及PPI抑制率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 S2/S1比值,首发组治疗前83%±33%,治疗后85%±49%, P>0.05,慢性组治疗前82%±44%,治疗后84%±35%, P>0.05。PPI比值首发组治疗前43%±29%,治疗后42%±27%, P>0.05,慢性组治疗前42%±27%,治疗后41%±28%, P>0.05)。但是利培酮对PPI和P50测量指标的影响与疗效无关。 结论: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存在感觉门控抑制缺陷;利培酮难以改善PPI和P50抑制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采用国际通用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从6 922项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诊疗的原始研究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367项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并参考全国德尔菲共识调查结果,形成了17条主要推荐意见和42条次要推荐意见,供临床医生使用。(1)对于拟行AD痴呆诊断的患者,应在适当的场景中使用经过验证的本土化工具进行临床评估(2B,共识率为98.16%,下同)。(2)认知功能评估是AD痴呆诊断的首选方法,应正式评估综合认知和至少4个认知领域(2B,96.93%)。(3)在做出AD痴呆诊断前,应评估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精神行为和生活功能,通过对患者和知情者面诊,进行观察和量表评估(2B,97.55%)。(4)在AD痴呆诊断常规检查流程中,应推荐脑CT和MRI检查,在可行的情况下首选MRI头颅冠状位内侧颞叶扫描或海马体成像(2B,98.77%)。(5)当病史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AD痴呆诊断时或早发型痴呆、前驱期或非典型AD患者,应与患者或家属讨论使用PET或脑脊液或血液AD生物标志物检测,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相关研究中心或专科中心(2B,97.55%)。(6)对于有痴呆家族史或快速进展型/非典型痴呆患者,应与患者或家属讨论使用基因检测,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相关研究中心或专科中心(1A,98.77%)。(7)在AD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流程中,应推荐血液常规、生化和血清学检查,对潜在可治疗的认知障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2B,97.55%)。(8)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应采用以病史和检查证实的症状学特征为依据的AD痴呆诊断"核心标准"进行AD痴呆的常规临床诊断(1A,89.57%)。(9)首次就诊者或先前的纵向临床评估信息不可用或需要做出治疗选择时,应进行AD痴呆的临床分期或严重程度判断(3C,93.25%)。(10)在做出AD痴呆临床诊断时,应除外其他已知的痴呆病因(2B,98.77%)。(11)AD痴呆的治疗应遵循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结合的原则,以获得对认知、行为及功能的协同效益(3C,98.16%)。(12)对于轻中度AD痴呆,在与患者或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首先提供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1A,96.93%)。(13)对于中重度AD痴呆,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选择美金刚治疗或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1A,96.93%)。(14)当中重度AD痴呆患者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达到足够且稳定剂量而缺乏满意疗效时,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加用美金刚治疗(1A,98.16%)。(15)对于AD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当常规抗痴呆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缺乏满意的疗效且足以给他人或患者造成严重困扰或危险时,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B,98.77%)。(16)对于AD引起的情绪症状,可选择对认知无负面影响的5-羟色胺类药物(3C,95.71%)。(17)对于早期AD痴呆或接受常规治疗而缺乏满意疗效的AD痴呆患者,可选择或加用中医药治疗(3C,90.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4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74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择我院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作为样本,对743例患者单日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抗精神病药物及辅助药物(β受体阻滞剂、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抗癫痫药、心境稳定剂等)的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总体使用情况显示氯氮平311例(31.01%)、利培酮216例(21.54%)、奥氮平136例(13.56%)、喹硫平121例(12.06%)、阿立哌唑93例(9.27%);抗精神病药单一用药治疗484例(65.14%),联用2种抗精神病药258例(34.72%),联用3种药物1例(0.13%);辅助用药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342例,占比为46.03%;苯二氮类21例、非苯二氮革类镇静催眠药物5例,占比分别为2.82%、0.67%;抗抑郁药物62例、抗焦虑药6例、心境稳定剂307例、抗癫痫药13例,占比分别为8.34%、0.81%、41.32%、1.7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前五位的是椎体外系反应328例(44.20%)、血脂升高284例(38.27%)、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88例(11.86%)、白细胞下降39例(5.26%)、尿酸升高35例(4.71%).结论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方案为主,并大多使用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案基本合理;辅助用药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心境稳定剂的使用率较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聚苯乙烯纳米纤维的固相萃取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同时检测人尿液中的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聚苯乙烯纳米纤维的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尿液中氨磺必利、奥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方法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苯乙烯纳米纤维,并以聚苯乙烯纳米纤维为吸附剂制备固相萃取小柱萃取人尿液中的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色谱柱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柱温:40℃,进样量:3 μL.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4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均为1~100 ng·mL-1,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定量下限为1 ng·mL-1,检测限为0.01~0.10 ng·mL-1.4种分析物的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2.34%~14.48%,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5.75%,基质效应基质效应在85.00%~115.00%.各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24 h稳定性 RSD 为 2.19%~12.06%;冻融 3 次稳定性 RSD 为 3.65%~13.81%.结论 本法灵敏度高,适用于尿液样本中微量分析物的提取和测定,为抗精神病药物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氯氮平治疗引起致命性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氯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精神科医师对氯氮平治疗引起粒细胞缺乏都非常熟悉,但是对氯氮平治疗引起致命性肠梗阻仍缺乏认识.本文报道1例氯氮平治疗引起的致命性肠梗阻,并复习相关文献,以便早期识别并及时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