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膜支架在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患儿中行覆膜支架治疗7例的诊治经过。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 d至5个月,中位年龄35 d;体重1.6~4.8 kg,中位体重3.3 kg。7例患儿均经上消化道造影及口服美蓝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吻合口漏,行非手术治疗1个月后漏口仍未愈合,方给予覆膜支架治疗。结果:覆膜支架置入手术平均时间55 min。术后6例监护室滞留时间<24 h。除1例因其他合并症家属放弃治疗,其余6例术后早期即恢复经口进食。复查无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术后4周取出支架,复查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见漏口愈合良好。取支架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可回收覆膜支架应用于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患儿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指标模型。方法:对2019年5月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18岁;下肢骨折包括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和足部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56例在术前诊断为DVT;在非DVT患者中挑选与DVT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相匹配的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凝血试验和血栓分子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ɑ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等,并计算Caprini评分。将DVT患者和非DVT患者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创伤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的tPAIC水平和Caprini评分明显大于非DVT患者( P值分别为0.036和0.016)。D-二聚体、PIC、Caprini评分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新指标:预测因子 = 0.098×D-二聚体(mg/l FEU)+(-0.564)×PIC(μg/ml)+0.233×Caprini评分。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1。 结论:预测因子,由D-二聚体、PIC和Caprini评分计算而得,可较综合地涵盖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未发生DVT患者之间各类危险因素的变化,能较好地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预测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sTBI患者术后CNS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70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70例患者按照7 ∶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n=259)和内部验证集( n=111)。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NS感染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感染组( n=45)和非感染组( n=21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筛选sTBI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CNS感染的效能,AUC>0.80为效能较高。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价预测模型的的临床净获益情况。 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入院GCS、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底骨折、脑室出血、急诊手术、手术时间、放置脑室引流管、放置颅内压探头、二次手术、颅内再出血、脑脊液取样、是否气管插管、切口感染、血清白蛋白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内再出血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均为sTBI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绘制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显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8(95% CI:0.96~0.99)、0.95(95% CI:0.88~1.00),预测效能均较高。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重复抽样1 000次后,训练集的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预测和鉴别能力。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比单独的危险因素预测CNS感染的发生更准确,可提高临床获益率。CIC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效益。 结论:基于sTBI术后并发CNS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操作简单,有助于早期筛查sTBI术后CNS感染的高危患者,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CNS感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WSES/GAIS/SIS-E/WSIS/AAST制定的《腹腔感染患者全球临床路径》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感染(IAI)是常见的外科急症,也是全球医院急诊外科非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IAI的管理原则包括早期诊断、充分的感染源控制、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以及利用重症监护资源迅速稳定患者生理状态,并结合最适的外科干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全球外科感染联盟(GAIS)、欧洲外科感染学会(SIS-E)、世界外科感染学会(WSIS)和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共同发布了一份国际多学会文件,为最常见的IAI建立循证临床路径,从而促进全球IAI患者的临床管理,形成IAI管理的全球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本文结合IAI国内外目前最新研究进展对该路径进行解读,以期国内医生根据实际临床情况优化诊疗,使患者最终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警惕严重开放性骨折后隐匿的骨折相关感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的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及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例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41±11)岁。病例纳入标准: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术或骨运输术)治疗,软组织修复手术创面闭合且没有临床感染征象至少3个月,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随访超过取外固定支架后3个月。研究患者术前均进行三相骨扫描检查。第一次术中均行骨缺损端的扩创、细菌培养、外固定支架固定,一期或二期行截骨进行肢体延长或骨运输术。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全身应用6周敏感抗生素。记录患者术中缺损部位是否有脓液、培养结果、治疗的缺损长度、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比例、感染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骨愈合指数、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19例患者从原始损伤至第一次手术间隔(10±8)个月,术前骨扫描结果:8例感染阴性,4例不除外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术中在折端周围均未见脓液。术中培养结果:1例培养出1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3例培养出≥2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可疑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各1例)。骨缺损长度(8±3)cm,第一次术后随访(37±1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愈合指数(1.7±0.5)月/cm。治疗期间6例患者于第一次术后1(1,1)个月出现临床感染征象,均是术中培养阴性的患者。6例患者中5例经过全身应用经验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经过再次扩创治疗。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无临床复发表现。所有患者骨性结果优16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9例。结论:针对Gustilo Ⅲb型严重开放性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即使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仍要警惕存在低毒性感染。重视扩创术前和术中的标准取材流程,在精细操作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诊断骨折相关感染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 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液水通道蛋白2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肾病组,并根据其是否出现水肿分为水肿组(43例)与非水肿组(43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86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AQP2、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选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尿AQP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通过百分位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尿AQP2的参考区间<19.11 ng/mL。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为(25.89±3.84)ng/mL,对照组的尿AQP2水平为(9.41±1.53)ng/mL;与对照组比较,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水肿组的尿AQP2、β2-MG、α1-MG水平高于非水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尿AQP2诊断肾病水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最佳临界值为26.92 ng/mL,灵敏度为71.04%,特异度为81.24%;尿AQP2诊断肾病的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18.11 ng/mL,灵敏度为81.42%,特异度为92.62%;尿β2-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68,尿α1-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79。尿β2-MG、α1-MG、AQP2联合诊断肾病水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0.90、86.83%、87.49%。 结论:尿AQP2可作为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敏感指标,可提升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实验方法诊断创伤性凝血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在颅脑创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在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术后可疑颅内感染的7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诊断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脑脊液中HBP是否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7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40例患者确诊为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组),另35例确诊为无菌性脑膜炎(非颅内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多核比、同期血糖比及HBP可以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中HBP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OR=1.118,95% CI:1.050~1.190,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脑脊液HBP截断值为35.55 ng/ml时,AUC=0.96(95% CI:0.967~1.000),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5%。 结论:脑脊液中HBP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当脑脊液HBP的截断值为35.55 ng/ml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炎症性肠病的实验室检查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IBD发病率也呈逐步增长趋势。IB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遗传、免疫、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BD的诊断尚无金标准,目前结肠镜检并黏膜组织活检是临床首选检验方法,但其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且耗时,不利于早期筛查和频繁监测。因此,急需方便快捷、非侵入性的可靠手段辅助IBD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本文旨在阐述基于粪便和血液指标的IBD相关实验室诊断与监测方法,可为IBD的预防、筛查、诊断、监测提供思路,帮助减轻其对人们生活水平、公共卫生以及社会造成的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