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降尿酸治疗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初始降尿酸治疗过程中,通过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的方法是否与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同样有效。明确通过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的方法是否可以达到血尿酸达标控制的效果。方法: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研究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非布司他剂量从10 mg/d逐步增加到40 mg/d)、B组(固定剂量非布司他剂量40 mg/d+秋水仙碱0.5 mg/d)和C组(固定剂量非布司他剂量40 mg/d),观察24周。每4周进行1次随访。痛风发作时首选NSAIDs控制症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27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253例患者接受治疗。211例患者完成了全部的治疗与随访。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A组共有21例出现了37次痛风发作,B组共有20例出现35次发作,C组共有26例出现44次发作。痛风发作率A组21/84(25.0%),B组20/85(23.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0, P=0.824)。C组痛风发作率26/42(61.9%),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040, P<0.01)。A组4周和8周血尿酸达标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时 χ2=42.743, P<0.01;8周时 χ2=26.351, P<0.01),12周后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 χ2=0.452, P=0.798;24周时 χ2=0.219, P=0.896)。 结论:逐步增加非布司他剂量和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有效地减少了痛风发作。逐步增加非布司他剂量可能是在初始降尿酸治疗期间替代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拟利湿祛风蠲痹饮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利湿祛风蠲痹饮结合非布司他片治疗尿酸性肾病(UAN)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宜兴市中医医院150例UAN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对照组在常规饮食干预基础服用非布司他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利湿祛风蠲痹饮。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SUA)、SC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IL-8水平;留取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对照组为80.00%(60/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7, P=0.016)。治疗后,观察组腰酸乏力、夜尿频多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9.17、2.67, P<0.01),关节肿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 t=9.49, P<0.01);观察组血清SUA、SCr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38、2.49、12.55, P<0.01或 P<0.05),CRP、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44、4.15、9.61, 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对照组为10.67%(8/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5, P=0.117)。 结论:自拟利湿祛风蠲痹饮结合非布司他片可促进UAN患者尿酸代谢,改善机体高尿酸环境,保护肾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源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同源转化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收治的1例WM同源转化为DLBCL患者的诊治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8岁男性,因头晕、乏力4个月入院,诊断为WM。予FCD(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8个疗程、苯达莫司汀+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口服泽布替尼3个月余后,WM与DLBCL(非生发中B细胞型)并存,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泽布替尼治疗,评估疾病完全缓解,但短期内复发并同源转化为DLBCL,予R-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4个疗程,评估疾病完全缓解。结论:WM可逐渐同源转化为DLBCL,R-CHOP和R-Gemox方案短期内有效,但长期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岛市区5家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的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查及耐药基因检测,明确青岛市区该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构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出的非重复CRKP共54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应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blaKPC-2、 blaNDM-1、 blaOXA-48、 blaIMP、 blaVIM目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结果:药敏试验显示,CRKP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35.2%),其次为复方新诺明(53.7%)、庆大霉素(55.6%)、左氧氟沙星(75.9%)、亚胺培南/西司他丁(88.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均高于90%。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有43株(阳性率为79.63%),阴性菌株为11株。PCR耐药基因检测共检出带有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菌株40株,目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4.07%。其中35株携带KPC-2基因,7株携带OXA-48基因,4株携带NDM-1基因,1株携带IMP基因,其中携带有OXA-48基因的菌株均同时携带KPC-2基因,未检测出携带VIM基因的菌株,剩余14株未检测出目标碳青霉烯酶基因。结论:青岛市区5家医院CRKP携带的产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为KPC-2,其次为OXA-48及NDM-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伴重症肌无力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提高对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T-LBP)伴重症肌无力(M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1例iT-LBP伴M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50岁女性。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滤泡间区明显扩大且伴有明显血管增生,见弥漫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增生母细胞呈TDT、CD3、CD5、CD4、CD8、CD43、BCL-2、CD10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90%,CD34、CD117、CD20、CD79α、BCL-6、CyclinD1、PD-1、CXCL-13、CK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基因检测显示无克隆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综合诊断为iT-LBP。后因头晕、双眼睑下垂1周伴吞咽障碍,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胸腺瘤诊断为MG。后对症治疗,并服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随访截至2023年3月,患者情况良好,肌无力症状消失,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iT-LBP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相似,TDT阳性淋巴母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但正常淋巴结结构保存,不同程度表达T细胞标志物,不表达CD34、CD99、CD117、B细胞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Ki-67高表达;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检测呈非克隆性。临床呈惰性过程,无侵袭扩散表现,化疗无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因多态性对移植受者他克莫司不同给药途径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线免疫抑制剂,其给药方式通常是口服给药途径,但患者临床移植术后的初始阶段或自身临床状况不适用于口服给药方式时,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等非口服给药途径。临床遗传药理学实施联盟(Clinical Pharmacogenetics Implementation Consortium,CPIC)发布细胞色素P4503A5 (CYP3A5)基因多态性影响患者口服他克莫司体内药代动力学。然而,CYP3A5等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关性目前知之甚少。文章简要综述CYP3A5等基因多态性对移植受者他克莫司不同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旨在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痛风达标治疗人群用药真实情况分析: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方法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探索痛风达标治疗人群的治疗特点和规律,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痛风的达标、安全治疗及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临床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多家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以痛风为诊断的门诊治疗患者,将其在门诊治疗中产生的临床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及Excel软件,采取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总结经治疗后达标的痛风患者的治疗措施特点及规律。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痛风患者3 287例,随访诊次9 861个。其中治疗后血清尿酸(SUA)达标诊次占比为7.01%(691/9 861),关节疼痛表现视觉模拟评分(VAS)达标占比为59.81%(5 898/9 861)。治疗后SUA控制达标诊次691个,降尿酸药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非布司他,其次为苯溴马隆。高频治疗措施中,使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发现6组治疗方案:①中药饮片-中医技术-生活干预措施-中成药,②阿魏酸哌嗪片-NSAIDs,③别嘌醇-碳酸氢钠,④苯溴马隆,⑤激素-秋水仙碱,⑥非布司他。同时,采取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关节疼痛表现VAS评分控制达标诊次共5 898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控制症状药物为NSAIDs。高频治疗措施中,使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挖掘,发现5组治疗方案:①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技术-生活干预措施,②NSAIDs-秋水仙碱-激素,③别嘌醇,④苯溴马隆,⑤非布司他。整体治疗过程中共有59例AE发生。结论:本次研究显示痛风患者的SUA达标率很低,关节炎控制欠佳,治疗中降尿酸药物使用率偏低,降尿酸治疗和抗炎处方模式均与国际指南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加强痛风患者规范管理。同时生活干预措施在有限的达标人群治疗方案中均占有一席之地,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降尿酸药物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通路来影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发生发展,但目前尿酸对于ALS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动物实验显示降尿酸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以延缓动物模型发病、延长生存期、减缓体重下降、延缓运动能力下降,提示降尿酸药物,尤其是黄嘌呤酶抑制剂在ALS中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免疫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控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平衡的影响。方法:BMSCs与CD4 +T淋巴细胞共培养,按加入的免疫抑制剂种类设为他克莫司组与雷帕霉素组,每组中按药物浓度不同分别设立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检测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正态分布资料采用 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在他克莫司作用下,Treg细胞在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83%(1.36%,2.50%)、2.98%(2.36%,3.18%)和10.45%(6.48%,10.7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69, P<0.05)。Th17细胞在3组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30%(0.76%,1.56%)、1.06%(0.69%,1.16%)和0.80%(0.79%,0.8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00, P>0.05)。Treg细胞在雷帕霉素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29±0.77)%、(3.98±0.64)%和(2.68±0.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40, P<0.05)。在高浓度与低浓度雷帕霉素组中,Th17细胞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62%(0.57%,0.72%)、0.51%(0.32%,0.76%),均低于对照组的0.80%(0.79%,0.89%)( H=-5.250, P<0.05; H=-6.0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BMSCs作用下,两种免疫抑制剂对Treg细胞与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比较于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对Treg/Th17细胞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