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净化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清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虫螨腈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虫螨腈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腈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虫螨腈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腈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腈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腈,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腈能力差。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虫螨腈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腈。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敌草快混合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的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将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PQ组92例,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口服20 ~50 mL共8例,均死亡,口服51 ~100 mL共11例,死亡8例(72.7%),口服>100 mL共10人,死亡9人(90%)。混合中毒组中敌草快浓度>5 000 ng/mL患者均死亡。31例混合中毒患者中有30例(96.78%)患者毒物检测敌草快浓度明显高于百草枯浓度。混合中毒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性别、年龄、中毒至入院时间、中毒剂量、淋巴细胞计数、Hb、BNU、CK、总胆红素、pH、PT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敌草快混合百草枯中毒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损伤脏器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神经系统。混合中毒相比PQ或DQ中毒具有更高的脏器损伤发生率,病情更加严重,具有更高的病死率。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混合除草剂中毒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2年6月广州某键合金丝、键合银丝生产制造企业发生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10人中毒,其中,1人为一氧化碳中毒,9人为一氧化碳接触反应;症状为头晕、乏力、呕吐,5~7 h后指脉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4%~10%,血气生化分析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9%~5.8%。在企业碳载纯化装置中的气体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为34.46~37.26 mg/m 3。判断事故为碳载纯化装置运行异常产生一氧化碳气体随输气管道输送至作业岗位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本文通过排查毒物来源和中毒原因,为同类工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警示,为化学中毒风险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警示同类企业应充分考虑特定情况下的中毒风险,加强设备维护检修,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草甘膦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其毒物代谢浓度分析5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草甘膦中毒患者体内草甘膦(GLY)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AMPA)浓度变化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为草甘膦毒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1年2月~7月收集扬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例口服草甘膦中毒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的尿液,使用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检测尿中GLY及AMPA浓度,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救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急性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患者尿样中的GLY的浓度都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出院当天GLY最终浓度低于初始浓度的10%。出院时患者1、2、3、4体内GLY的清除率分别为96.97%、95.91%、96.87%和92.87%。结论:草甘膦进入人体后维持时间较短,中毒患者入院时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与中毒剂量和临床症状之间的未显示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对急性苯系类稀料中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对急性苯系类稀料中毒的血清毒物浓度变化和预后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急诊科2013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苯系类稀料中毒患者44例,在行毒物检测明确稀料种类后分为血液净化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毒物浓度及预后,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i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液净化的临床效果。结果:血液净化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毒物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t=6.76, P<0.001),毒物浓度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t=3.33, P=0.002)。血液净化组总体好转率为91.7%(22/24),高于常规治疗组(60.0%,12/20)。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OR=7.605×10 -5,95% CI:6.604×10 -8~0.087, P=0.008),中毒剂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协同因素( OR=1.038,95% CI:1.008~1.068, P=0.011)。 结论:急性苯系类稀料中毒患者早期血液净化治疗能快速降低血液毒物浓度,避免病情进展,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对虫螨腈清除效果的研究(附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分析1例急性口服甲维·虫螨腈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液净化疗法对虫螨腈中毒的毒物清除效果。患者血液、尿液、超滤液及血浆置换液中均可测得虫螨腈成分,且随时间变化毒物浓度逐渐下降。血液净化对虫螨腈有一定清除效果,尽早血液净化可能是治疗虫螨腈中毒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本保存运输对大鼠血液百草枯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标本保存与运输过程中时长、温度、震荡对百草枯(PQ)染毒大鼠血液中PQ浓度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3月,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Q染毒剂量分别为10、80 mg/kg),每组30只。每组按干预方法分为常温静置组、冷藏静置组、37 ℃静置组、常温震荡组、37 ℃震荡组5个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大鼠通过腹腔注射相应剂量PQ进行染毒,染毒后1 h通过心脏取血的方法获取血液样本,按照不同方式干预后,检测并比较每亚组干预前后的PQ浓度,结果:37 ℃震荡组PQ染毒大鼠PQ检测结果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其余亚组PQ染毒大鼠PQ检测结果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37 ℃下震荡4 h会使PQ染毒大鼠血液中PQ浓度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甲醇中毒致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随访转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甲醇中毒危害视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不可逆性损伤,严重者伴昏迷、甚至死亡。本文报道4例甲醇中毒患者。其中,3名患者误服含甲醇的工业酒精,较重的一名患者出现昏迷、视力下降等症状,毒物检测提示血甲醇浓度为869.3 μg/ml;1名患者为吸入性甲醇中毒,出现右眼全盲、左眼视力下降等症状。经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2例患者视力部分恢复,2例患者无后遗症。本文讨论了甲醇中毒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苯酚烧伤大鼠的体内毒物分布及代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苯酚烧伤后大鼠体内的毒物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于2019年2月,将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按6 mg/kg苯酚经皮染毒制作大鼠5%体表面积烧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0.25、0.75、2、4、8、16和32 h后大鼠血浆和肾脏组织内苯酚含量。通过DAS 2.0软件计算苯酚代谢动力学参数,并对其肾脏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苯酚烧伤后0-8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8)为(28.741±6.485) μg/ml·h,0至无限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为(30.354±6.424) μg/ml·h,半衰期( t1/2)为(2.111±0.632) h,峰浓度( Cmax)为(16.287±4.870) μg/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854±0.148) h;大鼠肾脏的靶向效率(DTE)为2.91。 结论:苯酚烧伤大鼠苯酚经皮肤吸收快,消除快,并且清除率高、MRT短、物质蓄积性弱,苯酚对肾脏具有相对明显的选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