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2021年北京某医院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病现状及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共病特征、模式及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诊治的939例中老年慢阻肺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16种常见慢性疾病(简称:慢病)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描述共病模式。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评估慢病组合对结局的影响。结果:93.40%(877/939)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共病,中位共病数3种。患病人数前5位的共病是高血压(57.93%,544/93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3.76%,317/939)、心力衰竭(31.95%,300/939)、高脂血症(31.63%,297/939)和心律失常(27.37%,257/939)。共病模式为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肾脏疾病模式,呼吸、消化和恶性肿瘤模式及其他模式4种。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比例最高达62.83%(590/939)。患有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慢阻肺患者比非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患者入院生活能力评分降低7分(95% CI:-11.22~-3.34),肾脏疾病模式共病降低14分(95% CI:-24.12~-3.30)。是否存在肾脏疾病模式共病对出院评分影响最大,患者出院评分降低12分(95% CI:-22.43~-2.40)。是否存在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 OR=2.44,95% CI:1.51~3.92)及肾病模式共病( OR=2.58,95% CI:1.01~6.60)对住ICU病房影响最大。患有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的院内死亡风险最高( OR=2.24,95% CI:1.19~4.21)。 结论:慢阻肺患者共病现象普遍。共病模式以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为主,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与肾脏疾病模式的共病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CU中的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AF会增加住院或门诊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数据表明,新发AF(NAF)在危重病患者中很常见,对短期和长期预后存在不良影响,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及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有多种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AF,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AC)治疗。先前的研究主要来自非重症患者,与重症实践存在显著异质性。近期多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初始队列研究,该研究在12个国家的44个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进行,旨在评估成人ICU患者AF(包括NAF)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管理策略及结局。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1 423例ICU患者,对其中1 41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221例患者经历了539次AF发作,59%的发作是通过连续心电图监测诊断的。AF发生率为15.6%〔95%可信区间(95% CI)为13.8~17.6〕,NAF发生率为13.3%(95% CI为11.5~15.1)。研究者发现,动脉高血压〔调整后风险比(a HR)=1.57,95% CI为1.13~2.20〕、阵发性AF(a HR=2.89,95% CI为1.57~5.33)、脓毒症(a HR=1.57,95% CI为1.09~2.24)及入住ICU时疾病严重程度(a HR=1.08,95% CI为1.06~1.11)与AF的发生率有关。用于治疗AF的主要措施包括补液(19%,95% CI为16%~23%)、补镁(16%,95% CI为13%~20%)、补钾(15%,95% CI为12%~19%)、胺碘酮(51%,95% CI为47%~55%)、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34%,95% CI为30%~38%)、钙通道阻滞剂(4%,95% CI为2%~6%)、地高辛(16%,95% CI为12%~19%)、直流电复律(4%,95% CI为2%~6%)。与非AF患者相比,AF患者的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13.6%比7.9%)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5.9%比2.1%)明显增多,病死率明显增高(41.2%比25.2%)。与AF相关的90 d全因病死率a HR=1.38(95% CI为0.95~1.99)。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ICU患者中AF和NAF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3.3%。AF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高血压、阵发性AF、脓毒症和入住ICU时疾病严重程度。AF的诊断和管理策略存在差异,在调整后的分析中,AF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但与90 d全因病死率无统计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肺复苏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χ2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 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2=4.00, 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2=5.06, 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 OR)=0.95、0.97;95% CI:0.92~0.97,0.95~0.99;均 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 OR=0.87、0.79,95% CI:0.76~1.00、0.69~0.89,均 P<0.05]。 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重烧伤并发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并发术后心房颤动(POAF)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27例危重烧伤成年患者,其中男173例、女54例,年龄19~83(43±14)岁。收集患者入院年份,并计算各年份中并发POAF患者所占百分比。根据患者是否并发POAF,将其分为POAF组(17例)和非POAF组(210例),收集POAF组患者每次并发POAF前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及POAF的发生时间和次数,术后患者体温、血压、血红蛋白、血糖、血乳酸、脓毒症及电解质情况,POAF类型、持续时间及处理方式等资料;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等基础性疾病及脓毒症等一般资料情况;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手术次数、住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时间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和病死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对2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的数据,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影响227例危重烧伤患者发生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017—2021年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百分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OAF组患者并发POAF前的手术方式以四肢切削痂术为主、手术时长(3.5±1.2)h、术中失血量(365±148)mL。POAF组患者并发POAF的时间多集中于伤后1周内的术后6 h内。POAF组患者共并发POAF 25次,其中大部分患者仅发生1次;POAF发生时,患者多合并有低体温、贫血、高血糖、高血乳酸、脓毒症以及电解质紊乱,较少患者合并低血压;POAF的持续时间为(5±3)h,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数的POAF经胺碘酮干预后复律为窦性心律。2组患者均以火焰烧伤为主,其性别、年龄及入院时SOFA评分均相近( P>0.05);POAF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脓毒症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大于非POAF组( t=3.47, χ2值分别为7.44 、10.86、12.63、14.65、6.49、7.52, P<0.05或 P<0.01)。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及脓毒症均为227例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45、0.04、3.06,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3~8.87、0.01~0.22、1.77~5.30, P<0.01)。与非POAF组相比,POAF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BICU时间均显著延长,手术次数明显增多,病死比例显著升高( Z=3.89, Z=2.57, t=3.41, χ2=3.72, P<0.05或 P<0.01)。 结论:POAF为危重烧伤患者术后较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预后。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及脓毒症均是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律失常病房与非心律失常病房在心房颤动管理中的差异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管理情况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优化房颤患者的管理方案.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病房及非心律失常病房住院的1 537例房颤患者资料.根据房颤患者住院时入住心律失常病房与否,分为房颤专病管理组和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对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心率控制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房颤非专病管理组CHA2DS2-VASc评分分数的平均值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1.71)分比(3.46±1.87)分,P<0.00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血管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内阵发性房颤类型及永久性房颤类型较房颤专病管理组更多(P<0.001).房颤非专病管理组控制心室率药物使用率(56.0%比4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50.7%比36.6%)、地高辛使用率(17.6%比5.2%)均明显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房颤专病管理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49.8%比22.6%)、胺碘酮使用率(26.2%比5.6%)、决奈达隆使用率(3.1%比0.4%)及普罗帕酮使用率(2.9%比0.1%)均明显高于房颤非专病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索他洛尔使用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房颤非专病管理组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明显高于房颤专病管理组(43.6比25.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患者因接受不同专病病房的管理而在治疗方案上有一定偏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2017ACC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决策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房颤动(AF,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患病风险始于40岁并随后增加,持续至85岁;其他健康人群AF发生率近18%.多数AF患者推荐抗栓治疗,以降低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对血栓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积分(CHA2DS2-VASc积分系统):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疾病、女性;对积分≥2分的个体优选口服抗凝剂(OAC)而非抗血小板治疗.虽然这些风险因素的相关意义仍存在争议,但CHA2DS2-VASc积分较CHADS2积分可更好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尤其较低积分患者(如CHADS2积分0-1分),因此CHA2DS2-VASc成为临床决策制定的优选积分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监护病房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配对的方法.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住ICU的非心脏手术后成年患者2586例中,筛查术后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病例.按照1∶2的比例,选择年龄、性别和手术部位相同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比较2 组患者的近期结局.结果 2.7%(71/2586)出现术后新发房颤.高龄(年龄≥75岁)及胸科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在术后新发房颤患者中,77.5%(55/71)出现在术后3 d以内,仅33.8%(24/71)患者有不适主诉.在配对人群中,脓毒症(OR=11.81,95%CI 1.72~81.00, P=0.012)、低钾血症(OR =19.48,95%CI 2.31~164.09,P=0.006)、术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OR =9.91,95%CI 1.92~51.22,P=0.006)及新发其他类型心律失常(OR=20.32,95%CI 3.51~117.55,P=0.001)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新发房颤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及住院死亡率增高.结论 非心脏手术入ICU的患者中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7%,多见于高龄(≥75岁)和胸科手术患者.在病例配对人群中,脓毒症、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钾血症和新发非房颤心律失常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新发房颤伴随预后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75岁以上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75岁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生存情况及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至2012-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OPCAB且年龄>75岁的患者233例,男性173例(74.25%),平均年龄(77.1±2.3)岁.研究影响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时按围手术期是否发生死亡分为围术期死亡组(n=15)和生存组(n=218).研究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时将生存组218例患者,根据随访时是否发生死亡分为随访死亡者(n=97)和随访生存者(n=121). 收集围术期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围术期死亡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数据,对随访患者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15例(6.44%),随访218例,随访时间1~182(92.84±45.52)个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6.767,P=0.002)、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OR=4.292,P=0.040;OR=19.45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OR=1.500,P=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OR=1.004,P=0.002)、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OR=30.000,P<0.001)、二次开胸(OR=26.750,P<0.001)、术后脑卒中(OR=5.889,P=0.041)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121例随访生存者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9%、87.55%、85.31%、68.93%,56.7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死亡者与随访生存者比较,男性比例、术前心律失常和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病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HR= 4.387,95%CI:1.876~10.259,P<0.010)是影响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的高龄患者行OPCAB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及中远期生存.术前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应用IABP辅助、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二次开胸、术后脑卒中是高龄OPCAB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高龄OPCAB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尼非卡兰与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共84例.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胺碘酮组(42例)和尼非卡兰组(42例).对有效率、转复时间、24 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转复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和无效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非卡兰较胺碘酮可有效转复持续性室速/室颤(P<0.05),并可缩短转复时间(P<0.01),并提高24 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P<0.05).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复无效患者的死亡原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1).另外,尼非卡兰对舒张压(P=0.13)、收缩压(P=0.09)、心率(P=0.15)无明显影响,可有效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结论:静脉应用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速/室颤时,疗效优于胺碘酮,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肖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肖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结论 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