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介入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CI治疗能否改善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1 044例合并1支CTO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根据PCI是否成功分为成功CTO-PCI组(CTO-S-PCI组)和失败CTO-PCI组(CTO-F-PCI组),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非计划性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中位随访时间为43(24,80)个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44例患者,其中CTO-S-PCI组683例(65.4%),CTO-F-PCI组361例(34.6%).在主要终点 MACE:CTO-S-PCI 优于 CTO-F-PCI[未校正HR:1.422,95%CI:1.100~1.838;校正 HR(模型 1):1.332,95%CI:1.004~1.767;校正HR(模型 2):1.321,95%CI:0.993~1.759];该优势在心源性死亡、TVR方面的趋势是一致的,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两组间无差别.次要终点方面CTO-S-PCI组全因死亡较CTO-F-PCI组显著减低[未校正HR:1.741,95%CI:1.111~2.729;校正HR(模型1):1.674,95%CI:0.969~2.891;校正HB(模型2):1.633,95%CI:0.941~2.838],但非计划性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无差别.结论:PCI治疗能够降低CTO合并糖尿病患者心源性死亡、TVR及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糖尿病的CTO患者从PCI治疗策略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床旁心肺联合超声对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床旁心肺联合超声对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因急性呼吸困难住院的患者67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心源性肺水肿组(39例)和非心源性肺水肿组(28例).所有患者住院后行肺超声检查,通过测量B线总数来计算B线评分,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之比(E/E');测定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利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B线评分与LVEF、E/E'、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B线评分及NT-proBNP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进而评价和比较B线评分与NT-proBNP在诊断心源性肺水肿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B线评分、E/E'值及NT-proBNP值均高于非心源性肺水肿(t=7.517,t=10.537,t=31.857;所有P<0.001),而LVEF值则相对较低(t=-30.766,P<0.001).此外,B线评分和血清NT-proBNP、E/E'呈显著正相关(r=0.787;r=0.649;所有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05,P<0.001).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显示,以B线评分作为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指标时,其ROC曲线下的面积达到0.9595,AUC值超过0.9,显示出较高的预测价值.当B线评分>8时,其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95%,将临界值设为8分,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较高.此外,与NT-proBNP相比,B线评分在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时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床旁心肺联合超声对心源性肺水肿诊断准确率较高,且灵活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将B线评分临界值设为8分,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溶性CD40L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浓度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在11个三级医疗中心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且未介入治疗的患者,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浓度,预设临床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因心绞痛加重再入院)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共964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数随访时间18个月后193例出现预设临床事件,sCD40L在有事件组较无事件组显著偏高[116.9(55.2,221.6)vs.97.1(42.7,185.5),P=0.011],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sCD40L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1,95%CI:1.000~1.002,P=0.035),根据sCD40L浓度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sCD40L组,生存分析发现高sCD40L组较低sCD40L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x2=5.024,P=0.025).结论:血浆sCD40L浓度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从而有助于对该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腱糖蛋白-C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TN-C)水平变化规律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3例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血清Tenascin-C水平,根据血清Tenascin-C水平分为TN-C≥120 μg/L组和TN-C<120 μg/L组,随访5年,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根据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与非MACE组,分析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N-C 水平预测STEMI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ACE发生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5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STEMI患者血清TN-C在发病后第1天内开始升高,为(46.5±24.8)μg/L,第3天达到峰值,为(97.5±41.2)μg/L,随后逐渐下降。STEMI患者全部完成5年随访,其中37例发生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4例(3.5%)、心力衰竭14例(12.4%)、再发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14例(12.4%)、卒中5例(4.4%)。TN-C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95% CI 0.918~0.988, P<0.05)。TN-C≥120 μg/L组MACE 发生率高于TN-C<120 μg/L组[86.4%(19/22)比19.8%(18/9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N-C水平( HR=1.007,95% CI 1.001~1.012, P<0.05)、超敏C反应蛋白( HR=1.028,95% CI 1.007~1.049, P<0.05)、心肌肌钙蛋白Ⅰ( HR=1.004,95% CI 1.000~1.008, P<0.05)是STEMI患者5年随访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STEMI患者血清TN-C水平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发生变化,其对MACE发生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是STEMI患者5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诱导高血压对非心源性栓塞性急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tstein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特征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发病原因和不同病因下院前急救措施和复苏结局的差异,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接诊的所有OHCA患者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及医疗机构内抢救结果。比较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抢救措施和复苏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517例患者,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基础疾病(84.2%),且在家中发病为主。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疾病(85.1%)、创伤(2.9%)、自杀(5.0%)、交通事故(1.7%)及中毒(1.1%)等。在急救措施方面,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对心源性患者采取抢救措施的比例较高(22.3%),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吸氧、注射肾上腺素和使用其他药物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患者(均 P<0.001)。在临床结局方面,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P=0.072)和24 h存活( P=0.093)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源性心脏骤停是OHCA的主要原因,多伴有基础疾病,且年龄较大,以家中发病为主要临床特征,应继续加强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综合救治措施,以提高OHCA抢救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诊治及研究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是指排除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主要的心源性栓子来源的非腔梗性缺血性卒中。文中就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评析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并予以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于初诊稳定型胸痛CT并不劣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阻塞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检查手段,是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的有效替代方案。但是,CT与ICA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孰优孰劣尚不明确。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比较CT与ICA在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诊断方面的优劣情况。主要评价指标是3.5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非致命性卒中)发生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和心绞痛发生率。结果显示:在3 561例患者中,男性1 560例(占43.8%),女性2 001例(占56.2%);3 523例(98.9%)完成了随访,其中CT组1 808例,ICA组1 753例。CT组和ICA组分别有2.1%及3.0%的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0.70,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0.46~1.07, P=0.10〕。CT组有9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的操作相关并发症,而ICA组有33例(1.9%; HR=0.26,95% CI为0.13~0.55)。在随访的最后4周,CT组有8.8%的患者、ICA组有7.5%的患者报告了心绞痛〔优势比(odds ratio, OR)=1.17,95% CI为0.92~1.4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初始检查采用CT或ICA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影响不分伯仲,但采用CT检查患者发生主要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调查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患病率及其预后。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0日所有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NAFLD诊断根据肝/脾CT比值≤1.0和临床资料。记录基线资料、诊断、易损斑块(VP)并随访。研究的终点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1 069例患者中,诊断NAFLD 316例(29.6%)。316例NAFLD患者中,130(41.1%)例有易损斑块,753例非NAFLD患者中,217(28.8%)例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 P<0.01)。NAFLD组点状钙化、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餐巾环征的比例分别为36.5%、14.2%、17.6%、6.8%,非NAFLD组分别为18.4%、6.3%、5.8%、3.2%,NAFLD组各易损特征比例均高于非NAFLD组( P值分别为0.016、0.028、0.019、0.042)。NAFLD组心源性病死率为7.0%,非NAFLD组心源性病死率3.6%,NAFLD组心源性病死率高于非NAFLD组( P=0.044),多因素Cox分析提示NAFLD不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VP,将NAFLD亚组(316例)分为易损斑块组[NAFLD+VP(+)组,130例]、非易损斑块组[NAFLD+VP(-)组,186例]。随访(4.6±1.3)年,NAFLD+VP(+)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病死率、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分别为20.8%、12.3%、25.4%、13.8%,NAFLD+VP(-)组分别为5.9%、3.2%、8.6%、6.5%,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 P值分别为<0.01、0.002、<0.01、0.032)。 结论:NAFLD患者心源性病死率、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均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NAFL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