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溶性CD40L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浓度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在11个三级医疗中心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且未介入治疗的患者,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浓度,预设临床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因心绞痛加重再入院)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共964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数随访时间18个月后193例出现预设临床事件,sCD40L在有事件组较无事件组显著偏高[116.9(55.2,221.6)vs.97.1(42.7,185.5),P=0.011],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sCD40L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1,95%CI:1.000~1.002,P=0.035),根据sCD40L浓度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sCD40L组,生存分析发现高sCD40L组较低sCD40L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x2=5.024,P=0.025).结论:血浆sCD40L浓度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从而有助于对该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血液灌流对敌草快中毒患者的影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灌流(HP)对敌草快(DQ)中毒患者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收入院的急性DQ中毒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HP组(40例)和持续HP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24 h内均给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间断HP组在此基础上于2 h内行HP治疗,每次持续2 h,8 h 1次,连续3次;持续HP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HP治疗,直至尿液中无DQ成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3、12、24 h及2、3、5、7 d检测血清NGAL水平,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24 h、3 d、7 d检测血清sCD14-st、血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 2)、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28 d生存结局。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PaO 2、SCr、CK-MB及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间断HP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SCr、CK-MB和IL-18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清NGAL、sCD14-st、CK-MB和IL-18水平均于治疗24 h时达峰值,Lac和SCr水平均于治疗3 d时达峰值,且持续HP组治疗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间断HP组〔治疗24 h:NGAL(μg/L)为345.90±30.75比404.24±38.79,sCD14-st(ng/L)为1 941.88±298.02比2 656.35±347.93,CK-MB(U/L)为30.67±9.11比43.28±8.06,IL-18(ng/L)为139.49±16.29比177.98±27.85;治疗3 d:Lac(mmol/L)为2.98±0.26比3.72±0.49,SCr(μmol/L)为125.01±24.24比156.74±28.88;均 P<0.05〕;但两组间治疗各时间点Pa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持续HP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间断HP组〔26.09%(12/46)比52.50%(21/40);Log-Rank检验: χ2=7.288, P=0.007〕。 结论:持续HP治疗能有效降低DQ中毒患者的血清sCD14-st和NGAL水平及28 d病死率,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的表达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的表达及对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27例(川崎病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程度分为CAL组和无CAL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查体的健康儿童30名为健康对照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30例为发热对照组。比较有无CAL组川崎病患儿与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CD40L水平,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CAL患儿血清sCD40L水平,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sCD40L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和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清sCD40L用于川崎病并发CAL的筛查效果 。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并做Bonferroni校正。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和Spear man法。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CD40L水平对川崎病并发CAL的诊断价值。 结果:127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CAL分为CAL组45例和无CAL组82例,CAL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无CAL组、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7.03±0.91)μg/L比(4.66±1.23)、(2.21±1.08)、(1.73±0.9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CAL组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低于小型冠状动脉瘤、中型冠状动脉瘤和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6.04±0.22)μg/L比(6.95±0.69)、(8.02±0.57)、(8.23±0.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川崎病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正相关( r=0.31、 P<0.001, r=0.32、 P<0.001, r=0.26、 P=0.003, r=0.58、 P<0.001, r=0.27、 P=0.002, r=0.39、 P<0.001);血清sCD40L、白细胞介素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21、1.06和1.01,95%置信区间:1.03~1.43,1.01~1.12,1.00~1.01, P值分别为0.022、0.011、0.039)。血清sCD40L诊断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曲线下面积为0.928(95%置信区间:0.885~0.971),最佳临界值为5.60 μg/L,此时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9.3%。 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并发CAL患儿升高更明显,血清sCD40L水平随CAL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是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对川崎病并发CAL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抗体介导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输血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TRALI发病机制的"二次打击"学说中,根据第2次打击因素不同,可将TRALI分为抗体介导和非抗体介导TRALI。抗体在TRALI发病中的作用较为明确,而生物活性脂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微粒等非抗体因素在血液成分保存过程中虽有积累,但是其在TRALI发病中的确切机制尚无定论。笔者拟就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和血液成分的贮存损伤等非抗体因素在TRAL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RAL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随访12年预后良好的蚊虫叮咬超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7岁,因全身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高热14个月、加重2周于2008年7月就诊。2007年5月左右无明显诱因下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 ℃,面部、四肢出现红斑、水疱,予对症治疗可好转。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于蚊虫叮咬后加重,多次诊断为"慢性EB病毒感染",予抗感染、退热等处理皮疹均可消退。就诊前2周,患者再发高热,最高39.5 ℃,全身多发红斑、丘疹、结节,部分中央坏死。体检:左下颌角有一直径1.5 ~ 2.0 cm大小的质软淋巴结,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散在分布绿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破溃结痂;全身多处可见凹陷性瘢痕及色素减退斑(图1A、1C)。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生化、抗核抗体谱、抗可溶性抗原抗体谱、腹部B超、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6 × 10 9/L(参考值:0.05 × 10 9/L ~ 0.50 × 10 9/L,下同);EB病毒IgM阴性,IgG阳性,EB病毒DNA阳性。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部分表皮坏死,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密集淋巴细胞、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轻度异型性(图2A、2B)。免疫组化标记:浸润淋巴细胞部分CD56阳性(图2C)、粒酶B部分阳性;CD4、CD8阴性;EB病毒编码小RNA1/2原位杂交阳性(25%),见图2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溶栓介入前后炎症标志物 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动脉溶栓前后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196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72 h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功能,并分为功能不良组与功能良好组。其测定溶栓前后炎症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血栓-炎症因子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P-选择素,并分析溶栓前炎症标志物及血栓-炎症因子与溶栓后72 h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后两组NLR、PLR均显著低于溶栓前(均 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溶栓后两组MCP-1均高于溶栓前,t-PA、sCD40L、P-选择素均低于溶栓前(均 P<0.05);且溶栓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据相关性分析,NLR、PLR、MCP-1、t-PA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 r=0.336,0.264,0.483,0.549,均 P<0.05)。功能良好组溶栓前、溶栓后72 h NLR、PLR、MCP-1、t-PA、sCD40L均低于功能不良组;P-选择素高于功能不良组,( t=13.850,18.208,23.636,22.371,59.868,96.646,378.112,141.213,131.160,110.039,10.716,11.108,均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前后NLR、PLR、MCP-1、t-PA水平异常是患者的动脉溶栓功能不良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显示溶栓前NLR、PLR、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对预测患者溶栓不良功能结局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前后的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VED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侵袭性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37岁,2020年3月入院。既往经腹腔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CHOP方案一线治疗5个周期获得部分缓解(PR),复发后以Gemox方案二线治疗2个周期、R-GDP方案治疗5个周期再次获得PR。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放射性物质接触史2年。血常规示HGB 60 g/L、PLT 67×10 9/L;铁蛋白(SF)2 500 μg/L(参考值24~336 μg/L);乳酸脱氢酶(LDH)984 U/L(参考值120~250 U/L);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58 917 ng/L(参考值0~2000 ng/L);骨髓穿刺涂片见噬血细胞;腹腔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CD30(+),CD3(-),CD10(-),CD20(-),Bcl-6(+),MUM1(+),BCL-2>50%,Cyclin D1(-),C-MYC>40%,P53>75%,Ki-67>75%,原位杂交EBER(-);FISH:BCL-2,C-MYC,P53,BCL-6未见异常;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66 mm×45 mm)。诊断为"DLBCL(non-GCB)Ⅱ期B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20年3月起予R-BVED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 2第1天,苯达莫司汀70~90 mg·m -2·d -1第2、3天,长春地辛3 mg/m 2第1天,依托泊苷100 mg·m -2·d -1第1、4天,地塞米松15 mg/d第1、4天),同时予阿糖胞苷、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鞘内注射。首疗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发生发热,予以抗感染、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症治疗后好转。第2周期化疗后出现Ⅲ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Ⅱ级胆汁酸升高,对症治疗后好转。2个周期化疗后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较大淋巴结较前缩小75%,根据Lugano标准疗效评估达PR,复查SF 991 μg/L,第4周期化疗后复查PET/CT示"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FDG未见增高(Deauville评分1分)";骨髓未见噬血细胞,SF 434 μg/L,sCD25 1 752 ng/L。2020年6月以大剂量依托泊苷(1.6 g/m 2)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后继续完成第5、6周期R-BVED方案化疗,复查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较大淋巴结约23 mm×11 mm,达到完全缓解(CR)"。2020年10月予BEAC方案预处理(卡莫司汀400 mg、-6 d,依托泊苷160 mg/d、-5~-2 d,阿糖胞苷160 mg每12 h 1次,-5~-2 d,环磷酰胺1.0 g/d、-5~-2 d)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输单个核细胞10.8×10 8/kg、CD34 +细胞2.1×10 6/kg。移植后出现Ⅲ级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予以抗感染治疗,+12 d中性粒细胞植入,+18 d血小板植入。2021年8月随访疗效评估CR,SF 224 μg/L,血常规均恢复正常,未出现HLH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IBS)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半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11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确诊为IE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组( n=30)和异体组( n=31),自体组患者行IBS,异体组患者行异体输血。比较自体组和异体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CD3 +CD8 + T细胞、CD16 +CD56 + NK细胞、TLR2 +细胞、TLR4 +细胞)和炎症反应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终点事件为术后半年内死亡,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15)和存活组( n=46)。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将IBS变量纳入和剔除分别建立术后半年内发生死亡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评价,利用Bootstrap重复取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心功能不全、低血压、IBS、多瓣膜病变、年龄是术后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纳入IBS变量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术后5 d,自体组和异体组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37.49±5.74)%比(31.68±4.46)%、CD3 +CD8 + T细胞:(23.07±3.24)%比(17.82±2.29)%、CD16 +CD56 + NK细胞:(1.61±0.18)%比(1.02±0.15)%、TLR2 +细胞:(9.24±1.15)%比(18.40±2.21)%、TLR4 +细胞:(7.79±0.82)%比(12.33±1.57)%]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59.21±7.80) pg/mL比(84.33±9.35) pg/mL、CINC-1:(40.27±5.83) pg/mL比(72.86±9.35) pg/mL、TNF-α:(10.86±1.26) ng/mL比(17.03±2.20) ng/mL、IL-6:(6.32±0.77) ng/mL比(11.35±1.74)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体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和术后5 d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48.55±6.67)%比(37.49±5.74) %、CD3 +CD8 + T细胞:(30.38±4.69)%比(23.07±3.24)%、CD16 +CD56 + NK细胞:(2.53±0.44)%比(1.61±0.18)%、TLR2 +细胞:(6.50±0.61)%比(9.24±1.15) %、TLR4 +细胞:(4.02±0.63)%比(7.79±0.82)%]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38.64±6.75) pg/mL比(59.21±7.80) pg/mL、CINC-1:(31.65±5.68) pg/mL比(40.27±5.83) pg/mL、TNF-α:(7.59±0.85) ng/mL比(10.86±1.26) ng/mL、IL-6:(5.10±0.63) ng/mL比(6.32±0.77)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异体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和术后5 d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49.13±6.82)%比(31.68±4.46)%、CD3 +CD8 + T细胞:(30.65±4.91)%比(17.82±2.29) %、CD16 +CD56 + NK细胞:(2.51±0.26)%比(1.02±0.15)%、TLR2 +细胞:(6.36±0.66)%比(18.40±2.21)%、TLR4 +细胞:(4.08±0.56)%比(12.33±1.57)%]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39.14±6.03) pg/mL比(84.33±9.35) pg/mL、CINC-1:(31.24±5.77) pg/mL比(72.86±9.35) pg/mL、TNF-α:(7.64±0.76) ng/mL比(17.03±2.20) ng/mL、IL-6:(5.04±0.82) ng/mL比(11.35±1.74)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体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3例,切口感染2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异体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4例,切口感染3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入IBS的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IE术后半年内死亡率,IBS用于IE手术不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造成明显影响,而且对免疫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来源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中多环芳烃(PAHs)组分及来源暴露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定群研究方法,共招募73名成年志愿者进行4次临床随访,对外周血样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流能力(HDL-CEC)、白细胞(WBC)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进行测定。采集研究区域同期环境大气PM 2.5样品,测定18种PAHs组分的浓度,应用正定矩阵因子法进行来源解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PM 2.5中PAHs及来源暴露对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23.3±5.4)岁。研究期间PM 2.5中总PAHs的浓度水平为(55.29±74.99)ng/m 3,源解析提示交通来源贡献PAHs超过50%。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PAHs急性暴露对血液促凝性指标水平升高有显著影响。累积暴露5 d,总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60.33 ng/m 3)浓度,sCD40L、sCD62P、FIB水平分别升高14.36%(95% CI:6.94%~22.28%)、9.33%(95% CI:1.71%~17.51%)和2.07%(95% CI:0.44%~3.74%)。sCD40L、sCD62P、FIB水平与PAHs的各来源,特别是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燃煤在累积暴露1 d或5 d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污染物在斑块易损性高、HDL功能降低、炎症和氧化损伤水平高的人群中效应更强。 结论:大气PM 2.5中PAHs,特别是交通排放的PAHs颗粒物急性暴露与成人血液促凝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血管功能降低和全身炎症、氧化应激水平较高的成人中效应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