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市大气PM10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时空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淄博市PM10暴露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淄博市2017-2019年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利用符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超额死亡风险评估.结果 2017-2019年淄博市年均PM10浓度为112.07 μg/m3,呈现年度降低趋势,日均非意外死亡79例.PM10年均浓度和人群非意外死亡总体均呈现中心城区高、外围区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随着PM10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6%(95%CI:0.18%~0.54%).当参考浓度分别为150、70 μg/m3时,2017-2019年归因于PM10的非意外总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80、1 504例;以2019年PM10浓度(105μg/m3)为参考浓度,2017-2019年由于PM10浓度降低可避免非意外死亡324例.结论 PM10暴露可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增加,PM10浓度降低可导致超额死亡风险逐年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H市和J市2016-2018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及气象因素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PM2.5、PM10、SO2、NO2、O3和CO这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当地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结果 H市大气中PM2.5、PM10、SO2、NO2、O3和 CO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49.2、74.3、23.9、40.3、78.4 μg/m3 和 1.0 mg/m3,J 市分别为 32.6、49.0、9.0、21.2、79.2 μg/m3 和0.6 mg/m3.H市和J市平均非意外每日总死亡人数分别为162、39例.各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 μg/m3,H市和J市PM2.5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26%(lag0)和0.35%(lag0),PM10分别增加0.19%(lag2)和0.31%(lag0),SO2分别增加1.06%(lag2)和 2.78%(lag1),NO2 分别增加 0.85%(lag2)和 1.31%(lag1),CO 分别增加 0.04%(lag5)和 0.06%(lag0),O3 分别增加0.83%(lag1)和0.64%(lag6).H市PM25对总人群的影响大于≥65岁人群和<65岁人群,NO2、03和CO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PM10和SO2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而PM2.5、PM10、NO2、O3和CO对J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结论 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非意外日死亡风险,J市大气污染物(除O3外)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风险高于H市,两城市SO2、NO2和O3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空气污染暴露与危重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以及血细胞比值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主要空气污染物(PM 2.5、PM 10、NO 2、SO 2、O 3和CO)暴露与ICU住院患者28 d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和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和荆州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危重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根据患者居住地和入院日期前2个月平均浓度评估患者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水平。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入住ICU的危重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然后以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为亚组,检验患者的疾病特征(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住院天数和SOFA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这一主要结局指标的效应量和可信区间;并构建中介模型研究血细胞计数比值是否是潜在的中介变量。结果:最终3 772例入住ICU的危重患者纳入研究,28 d非意外全因病死率为40.0% (1509/3772)。研究证实PM 2.5、NO 2和CO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O 3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男性是NO 2和CO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SOFA评分>3分是NO 2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PM 2.5、CO暴露与ICU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中发挥中介效应。 结论:空气污染物(PM 2.5、NO 2、CO)暴露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联。即使低水平的空气污染仍然与危重患者这一脆弱群体的死亡风险有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SO患者182例,其中男126例、女56例,年龄46~93(70.5±10.2)岁。患者术前均行CTA或动脉造影检查,踝肱指数(ABI)为0.15~0.58(0 .38±0.18)。182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182例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血管一期通畅率、治疗后1个月ABI等),以及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大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统计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动脉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内科合并症、吸烟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治疗方式、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 P<0.01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1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无大截肢、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血管一期通畅率100%,治疗后1个月ABI为0.68±0.25,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5, P<0.001)。(2)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动脉再狭窄100例,发生率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下肢ASO病变长度、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吸烟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43、9.25, P值均<0.01);而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3 cm( OR=2.835,95% CI:1.478~5.438)、吸烟( OR=2.776,95% CI:1.460~5.277)是ASO患者腔内治疗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01),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 OR=0.220,95% CI:0.084~0.574)是腔内治疗术后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结论:采用腔内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ASO患者病变长度≥3 cm、有吸烟史是影响术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是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肾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据2020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肾癌发病率为3.99/10万,死亡率为1.39/10万。随着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普及,目前超过50%的肾癌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中意外发现,晚期阶段患者比例明显下降。尽管我国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69.8%,但不同地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为进一步推动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肾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等国家级肾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肾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32例鼻咽癌调强放疗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后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为鼻咽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3—2009年间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13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其中Ⅰ、Ⅱ、Ⅲ、Ⅳ A、Ⅳ B期分别为3、22、61、43、3例。中位剂量73.37Gy (66~85Gy)分33次;单纯放疗20例,同期放化疗112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晚期放射损伤。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8个月(3~191个月),全组10、15年鼻咽癌局控率分别为86.0%、79.9%,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5%、63.2%,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2%、57.1%。全组局部区域复发率12.1%,远处转移率16.7%。共53例死亡,其中15例死于局部区域复发、20例死于远处转移、18例死于其他疾病(肺炎、颅内出血、意外等);10、15年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1.3%、13.6%。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吸烟史、乳酸脱氢酶、T分期、临床分期是鼻咽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示乳酸脱氢酶、T分期、同期放化疗是鼻咽癌OS的预后因子。1-2级晚期损伤(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较高)发生率为90.4%,3-4级晚期损伤(皮肤纤维化、听力下降、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8.5%。结论:鼻咽癌患者IMRT后10、15年OS较好,但随着生存期延长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升高;远处转移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晚期损伤主要为1-2级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北京医院收治的1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5岁)。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手术时间(352.7±69.5)min,术中出血量(708.7±672.7)ml,术中尿量(875.8±497.3)ml与非老年组(359.0±94.4)min,(662.6±896.7)ml,(1010.6±568.2)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围术期死亡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分别为6.1%、21.2%、10.6%,非高龄组相应为1.2%、19.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87、0.048、0.272,均 P>0.05)。老年组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较非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d,(27±18)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87, P>0.05)。 结论: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同样安全的,年龄并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禁忌证。术前针对老年患者更加全面的全身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围术期管理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 G308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308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73例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TNF-α多态性位点308A/G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两组患者TNF-α 308核苷酸基因型。分析不同并发症(脑血管意外、肺部感染、低心排出量、肾功能不全和死亡) TNF-α 308核苷酸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无并发症患者GG基因型频率(80.54%,120/149)明显高于有并发症患者GG基因型频率(54.17%,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09, P<0.05)。无并发症患者GA基因型频率(13.42%,20/149)明显低于有并发症患者GA基因型频率(29.17%,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1, P<0.05)。无并发症患者AA基因型频率(6.06%,9/149)明显低于有并发症患者AA基因型频率(16.67%,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17, P<0.05)。无并发症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87.25%,130/149)明显高于有并发症患者G基因型频率(68.75%,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7, P<0.05)。无并发症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12.75%)明显低于有并发症患者A基因型频率(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53, P<0.05)。无并发症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23±0.27) ng/ml]明显低于有并发症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85±0.3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1, P<0.05)。GG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03±0.23) ng/ml]明显低于GA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45±0.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9, P<0.05)。GA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98±0.31) ng/ml]明显低于AA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1.45±0.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8,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F-α G308A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 结论:TNF-α G308A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临床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 75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96例为意外伤害新生儿(为意外伤害组),其余20 656例为非意外伤害新生儿(为非意外伤害组)。对新生儿一般情况、父母及家庭状况、新生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人次数、不同地区及各种类型伤害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对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6例意外伤害新生儿中,发生在家中的意外伤害占大多数,为75例(78.13%);96例新生儿意外伤害类型前三位分别为烫伤30例、中毒24例、呛奶窒息18例。大多数患儿临床治愈,21例烫伤患儿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呛奶窒息患儿中3例有运动和智力发育障碍后遗症,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意外伤害组与意外伤害组相比,新生儿出生地、新生儿日龄、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以及家庭兄弟姐妹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婚姻状况和谐的新生儿较其他新生儿更不易发生意外伤害,其 OR值分别是0.496、0.550(均 P<0.05);出生地为农村的新生儿较易发生意外伤害,其 OR值是4.933( P<0.05)。 结论:新生儿意外伤害在临床并不罕见,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烫伤、中毒、呛奶窒息等;出生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婚姻状况不和谐的新生儿出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及新生儿监护人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