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24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 +T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分选CD8 +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CD8 +T细胞中IL-24受体(IL-20R1、IL-20R2和IL-22R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CD8 +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建立CD8 +T细胞和NSCLC细胞系NCI-H1882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IL-24刺激后CD8 +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以及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LSD- t检验。 结果:CD8 +T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CD8 +T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者和NSCLC患者之间以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CD8 +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肿瘤部位( 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CD8 +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 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则显著提升NSCLC患者CD8 +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 P<0.05)。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肿瘤部位CD8 +T细胞后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以及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而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对CD8 +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影响。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24刺激对CD8 +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增强NSCLC患者CD8 +T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CD8 +T细胞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0.812、267.313,均 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早期诊断及其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的23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结果:与甲状腺非微小髓样癌相比,甲状腺微小髓样癌主要首诊方式是超声检查(χ 2=32.290, P=0.000),具有更早的TNM分期(χ 2=50.300, P=0.000)及更多的超声恶性特征。与细针抽吸活检相比,血清降钙素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χ 2=47.933, P=0.000)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 OR=25.475, 95%CI:2.320~279.771)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 OR=32.663, 95%CI:2.433~438.409)是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超声检查联合血清降钙素检测有利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当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病灶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时,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眼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IS)患者眼部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CMVR的IRIS患者15例17眼,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43岁,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法观察眼底表现,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检测发生眼IRIS时房水中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DNA)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和发生眼IRIS时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所有患者随访3~25个月,平均15个月,IRIS眼HAART时间为17~104 d,平均(66.1±27.4)d。对IRIS眼出现眼前节炎症反应患者进行抗炎和扩瞳治疗,严重玻璃体混浊者给予曲安奈德4 mg玻璃体腔注射,黄斑水肿者给予康柏西普0.50 mg玻璃体腔注射。 结果:17眼中9眼出现眼前节炎症反应,11眼出现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2眼出现黄斑水肿。15眼房水CMV-DNA测定结果为阴性(<500拷贝/ml)。发生眼IRIS时,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计数为67(51,99)个/μl,高于HAART治疗前的17(6,20)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48, P<0.01)。15例AIDS患者中2例合并肺结核。治疗后患眼平均BCVA为0.50(0.35,0.60),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30(0.10,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4, P=0.019)。 结论:AIDS合并CMVR患者的眼IRIS可累及眼前后节,眼部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抗原Ag85作用下巨噬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KM-H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核抗原Ag85作用于巨噬细胞后对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结核感染在霍奇金淋巴瘤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Transwell嵌套法建立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KM-H2与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模拟巨噬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KM-H2细胞单独培养为KM-H2组,Ag85干预的KM-H2细胞为KM-H2+Ag85组,KM-H2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为KM-H2+THP-1组,Ag85干预的KM-H2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为KM-H2+THP-1+Ag85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KM-H2细胞的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p53、c-myc、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24、48 h后KM-H2+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KM-H2组(均 P=0.001),而培养24、48、72 h后KM-H2+THP-1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KM-H2组(均 P<0.05);培养48、72 h后KM-H2+THP-1+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KM-H2组(均 P<0.05),但与KM-H2+THP-1组相比,培养24、48 h后KM-H2+THP-1+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增强,培养72h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M-H2+Ag85组细胞凋亡率[(0.92±0.80)%]低于KM-H2组[(6.02±1.63)%]( P<0.001),KM-H2+THP-1组细胞凋亡率[(8.57±0.57)%]高于KM-H2组( P<0.05),而KM-H2+THP-1+Ag85组细胞凋亡率[(0.60±0.13)%]较KM-H2+THP-1组降低( P<0.001)。KM-H2+Ag85组细胞bcl-2、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KM-H2组( P值分别为0.018、0.017),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KM-H2组( P=0.016),两组间p53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M-H2+THP-1+Ag85组细胞p5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KM-H2+THP-1组( P=0.048),bcl-2、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KM-H2+THP-1组( P值分别为0.016、0.021)。KM-H2+Ag85组细胞bax蛋白表达较KM-H2组降低( P=0.019),bcl-2蛋白表达较KM-H2组增加( P=0.001);KM-H2+THP-1+Ag85组细胞bax蛋白表达较KM-H2+THP-1组降低( P=0.011),两组间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核抗原Ag85可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功能而抑制霍奇金淋巴瘤KM-H2细胞的凋亡,并增强其增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夏天无滴眼液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夏天无滴眼液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假性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假性近视患儿8 0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4 000)及观察组( n=4 000),对照组采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夏天无滴眼液治疗,连续治疗30 d(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国际E视力表、检影验光等检测两组患儿裸眼视力、屈光度,分别采用眼科A/B 超声诊断仪、非接触式眼压计等检测两组患儿眼轴长度、眼压,评估治疗效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裸眼视力为(0.88±0.33),高于对照组的(0.81±0.29)( t=10.077, P<0.001),屈光度为(-0.99±0.36)D,低于对照组的(-1.07±0.39)D( t=9.533, 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0%,高于对照组的88.18%(χ 2=18.422, P<0.001);两组患儿眼轴长度、眼压、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夏天无滴眼液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可改善假性近视患儿裸眼视力,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防治大鼠激素性骨质疏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防治大鼠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方面的疗效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流式细胞技术对HUC-MSCs进行表征和鉴定。成骨细胞MC3T3-E1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DEX)组、DEX+不同比例HUC-MSCs组。对照组加入正常培养基,DEX组加入10 μmol/L DEX处理,DEX+不同比例HUC-MSCs组加入10 μmol/L DEX处理细胞,然后将HUC-MSCs按照1∶1、10∶1、100∶1的比例在共培养小室中与MC3T3-E1非接触式共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 n=8):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HUC-MSCs组)。模型组使用DEX构建GIOP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在构建GIOP模型的同时通过尾静脉注射约10 6个HUC-MSCs进行治疗。8周后取股骨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空骨陷窝率,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评价细胞凋亡。进行Micro CT扫描,测量骨密度(BMD)、单位组织体积的骨量(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骨小梁数量(Tb.N)等骨质疏松相关指标。提取组织蛋白后,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通路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流式细胞鉴定结果显示,HUC-MSCs高表达CD44(99.9%)、CD73(98.0%)、CD90(100.0%)、CD105(99.6%)、CD166(99.9%),低表达CD14(0.43%)、CD19(1.11%)、CD34(0.89%)、CD45(1.06%)、HLA-DR(0.38%),符合HUC-MSCs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规律。CCK-8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与HUC-MSCs共培养后可部分恢复MC3T3-E1活力。HE染色对照组、模型组、HUC-MSCs组空骨陷窝率分别为(2.546±1.049)%、(28.720±1.546)%、(13.600±1.012)%。TUNEL染色结果对照组、模型组、HUC-MSCs组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334±0.789)%、(24.140±4.646)%、(11.610±2.974)%。Micro CT显示模型组BMD、BV/TV、Tb.Th、Tb.N均降低,Tb.Sp增加,HUC-MSCs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上述改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Runt相关基因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硬化素(SOST)蛋白表达增加,HUC-MSCs治疗组β-catenin、Runx2、BMP-2表达较模型组增加,SOST表达相应减少。结论:HUC-MSCs能够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地塞米松所致的骨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拉曼光谱技术检测血清的方法用于胃癌诊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拉曼光谱技术检测血清的方法,用于胃癌诊断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4—1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男73例,女37例,年龄为(57.4±10.3)岁],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龄为(58.3±12.2)岁],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男59名,女41名,年龄为(55.6±10.61)岁],收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血清样本,使用XploRA PLUS型拉曼光谱仪,在激发光源532 nm、100倍物镜、取谱区间200~2 000 cm -1等条件下,对血清样本进行无损、非接触式快速检测,采集血清样本的拉曼光谱图。使用拉曼光谱采集和处理配套软件LabSpec6对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平滑、基线校正、归一化处理,将获得的拉曼光谱数据导入到多变量统计学分析软件SIMCA14.1中,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构建模型分析健康和胃癌两组血清样本之间的差异,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并使用结直肠癌组血清样本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结果:检测健康组和胃癌组血清样本获得重复性较好的6个拉曼光谱峰,分别位于1 001.17、1 154.63、1 337.89、1 446.85、1 515.33、1 658.34 cm -1处,在这6个拉曼峰处,健康组和胃癌组的拉曼强度差异明显。在1 001.17、1 154.63、1 515.33 cm -1位移处,健康组拉曼强度高于胃癌组;在1 337.89、1 446.85、1 658.34 cm -1位移处,胃癌组拉曼强度高于健康组。得到模型的R 2X(cum)=0.809,R 2Y(cum)=0.819,Q 2(cum)=0.758,基于OPLS-DA模型绘制ROC特征曲线,胃癌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8。在胃癌Ⅰ、Ⅱ、Ⅲ、Ⅳ期血清拉曼光谱中可检测到重复性较好的6个峰,分别位于1 001.85、1 155.07、1 338.36、1 445.75、1 515.92、1 657.68 cm -1位移处,在1 155.07、1 515.92 cm -1位移处,胃癌Ⅳ期拉曼强度显著高于胃癌Ⅰ、Ⅱ、Ⅲ期。 结论:健康组与胃癌OPLS-DA模型性能良好,能将健康组和胃癌组有效的区分开;模型可靠性验证发现健康组、胃癌组、结直肠癌组也能有效的分离;拉曼光谱检测血清技术联合多变量统计中的OPLS-DA方法,可实现对健康者与胃癌患者血清样本的非标记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评估其与HBeAg血清学阴转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HLA-A02限制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予以TDF(300 mg/d)抗病毒治疗,分选基线和治疗48周时外周血CD8 +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γ干扰素(IFN-γ)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频数,建立HBV特异性CD8 +T细胞与Hep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靶细胞死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表达,评估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配对 t检验。 结果:TDF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率为100%,生化学应答率为90.48%(57/63),HBeAg阴转率为25.40%(16/63)。外周血T细胞计数在TDF治疗48周时与基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TDF治疗48周时,CHB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 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频数亦显著高于HBeAg未阴转的患者( P < 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TDF治疗48周时HBV特异性CD8 +T细胞均可诱导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显著下降( P < 0.001),分泌IFN-γ和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诱导HepG2.2.15细胞死亡的比例升高(21.7%±6.18%比16.1%±4.15%, 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较HBeAg未阴转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更显著( P < 0.001)、IFN-γ分泌水平升高( P < 0.05),但靶细胞死亡比例在HBeAg阴转和未阴转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TDF治疗过程中,伴随病毒载量下降,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均显著增强,且与HBeAg阴转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药物干预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措施的经济评价研究进展,为开展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NPIs措施经济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纳入NPIs措施以及不同NPIs措施组合的经济学评价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叙述性整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篇中英文文献,其中以核酸合并抗原检测/筛查类策略为主的研究7篇,以个人防护类策略为主的研究6篇,个人防护、保持社交隔离、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筛查、社区大规模筛查、症状筛查、密切接触者(密接)追踪、隔离组合策略研究12篇,封锁等抑制策略为主的研究5篇。研究发现个人防护、社交距离和筛查-密接追踪-隔离具有成本效果/效用/效益,但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结果,此外,封锁成本较高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结论:除封锁外的NPIs措施大多具有成本效果,不同情境下不同程度NPIs措施组合的成本效果需要再评估。亟需开展基于我国真实世界的NPIs措施组合以及NPIs措施与疫苗、药物等其他干预组合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