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影像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全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7例均为男孩,年龄3~10岁,中位年龄5岁9月.1例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肿块;16例肠壁增厚程度不一,其中肠壁中度或明显增厚13例,以肿块为主要表现11例,其中10例直径大于50mm;可有腹膜增厚、肠系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肠动脉瘤样扩张、夹心面包征、腹腔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盆腔积液、实质脏器受累、腹外转移等影像表现.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中常表达CD19、CD20、CD22、CD79a,Bcl-2阴性也是其特征之一.结论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肠壁增厚、肠区肿块、腹膜系膜弥漫性增厚等,结合免疫组化提示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升结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类来源于淋巴结外滤泡边缘区的成熟B细胞肿瘤,属于惰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非常少见,其临床表现、检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表型缺乏特异性表现,易导致漏诊、误诊.本文介绍1例升结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诊疗经过,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葡萄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惰性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葡萄膜淋巴瘤的主要类型.原发性葡萄膜MALT淋巴瘤极为罕见,具体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多种病因相关.原发性葡萄膜MALT淋巴瘤表现多样,有时需借助多种检查方式综合诊断.超声检查可发现其特征性均质低回声病灶,伴血流信号.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成像及眼底血管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都可协助诊断,但最终需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该病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化学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MALT总体预后良好.然而,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之发病率极低,导致易被误诊.一旦治疗延误,将造成不可逆性视力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并发展为"腹膜后纤维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相对于霍奇金淋巴瘤,更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和远处转移;尽管DLBCL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但主要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极少见[1-3]. DLBC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主要侵犯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易误导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尤其是当淋巴瘤侵犯腹膜后等少见部位时.腹膜后淋巴瘤可侵犯胰腺,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胰腺炎;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组织逐渐融合呈片状软组织肿块,与腹膜后纤维化这一临床少见疾病难以鉴别[4],易致相互误诊.本文报道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之后发展为类似"腹膜后纤维化"改变,最终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的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类似情况的认知和处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R2-CHOP方案)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应用R2-CHOP方案治疗的7例B-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52~78岁),其中初发5例,复发、难治2例。中位疗程数为4个(3~6个),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5~25个月)。7例患者中5例达完全缓解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2例达部分缓解。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5~25个月),无死亡患者。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可耐受,患者均未因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延长化疗周期或减少药物剂量。结论:来那度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B-NHL近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是一种发生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恶性较低,预后较好。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感染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诊断困难。本文着重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深入认识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从而更精准地诊断、更有效地治疗该病。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16-7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PGIL)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于胃和小肠,中老年常见,儿童少见 [1]。此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要临床表现的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儿报道如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病例评析——淋巴水肿腹膜后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对淋巴水肿和腹膜后纤维化(RPF)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4例以淋巴水肿起病并发现腹膜后纤维化的患者,对其诊治经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患者均以淋巴水肿起病,影像学提示可疑的腹膜后纤维化。1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经病理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除外恶性病变,且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证实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另1例为系统性淀粉样变模拟腹膜后纤维化。结论:RPF的淋巴管受累比较少见,当患者以淋巴水肿起病时需考虑RPF的可能。即使初诊为RPF也要警惕肿瘤或其他疾病,需要完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组织活检,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迄今缺乏根治性手段,复发难治MM(RRMM)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的有效率低、生存期短。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卡非佐米和塞利尼索等新药的上市使中国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但新药在中国RRMM患者中的临床数据不足,合并髓外病灶的患者仍然疗效欠佳 [1]。泊马度胺作为第三代免疫调节剂,在第一代沙利度胺和第二代来那度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克服了交叉耐药性,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泊马度胺可使来那度胺难治患者获益 [2-4]。苯达莫司汀是一种氮芥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烷基化和抗代谢活性双重作用,2022年NCCN指南 [5]将苯达莫司汀纳入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目前,以苯达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多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用于MM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骨髓瘤病区应用苯达莫司汀、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联合化疗方案(BPD方案)治疗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的心电异常事件检出率,同时探讨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2022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次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作为淋巴瘤组,同一时期与淋巴瘤患者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及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率。结果:最终入选淋巴瘤组患者67例,年龄(57.7±12.4)岁,其中男39例(58.2%,39/67);对照组67例,年龄(57.2±12.4)岁,其中男38例(56.7%,38/67)。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用药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中有3例(4.5%,3/67)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95.5%,64/67),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4例(65.7%,44/67)所占比例最大。Ⅳ期及Ⅱ期淋巴瘤患者居多,分别为25例(37.3%,25/67)、24例(35.8%,24/67)。频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极低频功率(VLF)低于对照组[628.90(318.30,1 240.71) ms 2对1 124.30(731.10,1?966.00) ms 2, P<0.001];标准化低频功率(LFnorm)低于对照组[(52.52±14.64) nu对(58.99±13.06) nu, P=0.008];标准化高频功率(HFnorm)高于对照组[(47.48±14.64) nu对(41.01±13.06) nu , P=0.008];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低于对照组[1.27(0.76,1.62)对1.54(1.00,2.20), P=0.010];时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102.00(78.00,128.00) ms对128.00(107.00,151.00) ms, P<0.001];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95.90±39.49) ms对(121.51±32.39) ms, P<0.001];三角指数低于对照组[25.93(19.53,31.78)对33.17(29.46,41.25), P<0.001];24 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于对照组[1.99%(0.54%,6.02%)对3.96%(1.53%,10.57%), P=0.007];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DX)低于对照组[(40.09±23.78)ms对(50.46±13.76) ms, P=0.002];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底宽(TINN)低于对照组[422.00(289.00,508.00) ms对531.00(469.00,648.00) ms, P<0.001]。动态心电图早搏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2.8%对4.5%,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14例(20.9%,14/67)房性早搏(房早),静息心电图检出3例(4.5%,3/67)房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动态心电图检出10例(14.9%,10/67)室性早搏(室早),静息心电图未检出室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动态心电图对ST-T改变的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7.3%对13.4%,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11例(16.4%,11/67),静息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2例(3.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动态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20例(29.9%,20/67),静息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9例(13.4%,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淋巴瘤患者较非淋巴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淋巴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对房早、室早、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