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创炎症诊断模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无创炎症诊断模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98例NAFLD合并HBV感染患者,检测其肝硬度值(LSM)、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APRI)、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GPR)及基于4因子纤维化指数(FIB-4),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NAFLD合并HBV感染肝纤维化临床的诊断效能。结果:98例患者中,S0期7例,S1期47例,S2期21例,S3期14例,S4期9例;包括明显肝纤维化35例、肝硬化9例。不同分期组患者性别、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S0期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铁负荷、动脉粥样硬化、海马组织结构及神经元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标准,将100例老年NAFLD患者分为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Non-MCI)组。采集患者病史和生化指标数据,对无禁忌患者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48例患者检测外周血铁调节蛋白2基因2616C/T多态性。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及二元 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 结果:与Non-MCI组相比,MCI组患者年龄偏大,血红蛋白减少,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踝肱比下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右侧海马头胆碱/肌酸比值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比例增加( P<0.05或 P<0.01)。sTfR与老年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P<0.01)。MCI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Non-MCI组( P<0.05);C/T基因型组和T/T基因型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显著低于C/C基因型组( P<0.05)。 结论:铁代谢异常可能是老年NAFL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癌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其中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随着对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防治,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迅速增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原因,因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肝癌筛查刻不容缓。现综述概括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相关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因素,以及筛查监测手段,进而探讨肝癌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年龄与新发糖尿病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开滦集团公司在职、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基线已确诊的NAFLD、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最终43 317例纳入队列。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30岁为1组,30~39岁为2组,40~49岁为3组,50~59岁为4组,≥60岁为5组),比较各组NAFLD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或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非脂肪肝人群相比NAFLD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明显增高,不同年龄分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5%、6.88%、9.94%、10.83%、11.43%,各年龄组发病密度分别是9.21/千人年、11.10/千人年、16.17/千人年、18.72/千人年、22.13/千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各年龄组发生糖尿病的 HR(95% CI)分别为3.992(1.897,8.400)、2.321(1.589,3.392)、2.041(1.667,2.500)、2.007(1.708,2.360)、1.908(1.570,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新发NAFLD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暴露得越早与同年龄相比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越大。年龄越轻发生NAFLD更应重视和积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 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 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 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 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与NAFLD患者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故早期监测疾病进展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作为一项有创检查,肝组织活检不易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生物标志物在NAFLD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逐渐显现。现主要总结NAFLD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TyG×BMI)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2019连续3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受检者,共2 30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体检的TyG×BMI数值,采用潜类别模型分组确定4个不同的TyG×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极高稳定组。于2020、2021年体检时,随访各组人群NAFLD的发病情况。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TyG×BMI轨迹组NAFLD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NAFLD的发病率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低、中、高、极高稳定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00%、16.70%、20.10%和26.60%( χ2=35.155, P<0.01)。与低稳定组相比,高、极高稳定组NAFLD的发病风险更高(高稳定组 HR分别为1.564、1.428、1.426、1.389,极高稳定组 HR分别为2.121、1.670、1.659、1.607,均 P<0.05);其中在模型4中,校正性别、腰围、BMI、血糖、血脂、肝功等多种混杂因素后,高、极高稳定组的NAFLD的患病风险仍为低稳定组的1.389和1.607倍(95% CI:1.035~1.864、1.207~2.140)。 结论:NAFLD的患病风险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TyG×BMI可作为NAFLD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过渡期护理的干预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持续上升,为世界各地带来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过渡期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提前适应成人医疗系统,减轻疾病恶化,从而缓解医疗压力。本研究主要阐述了青少年NAFLD过渡期护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过渡期护理的干预模式,为制订标准的NAFLD过渡期护理方案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