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睾丸衰老影响全身健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睾丸具有分泌雄激素和产生精子两大功能,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雄激素及生精功能是睾丸功能的评价要素,雄激素缺乏或生精功能减退既是睾丸衰老的标志性表现,也是睾丸衰老的"产物".为更好研究阐释睾丸衰老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本文以雄激素缺乏与各系统疾病关系为主线梳理相关文献,认为睾丸衰老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健康及影响着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前列腺癌、肾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示我们要关注男性生殖健康及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赋权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智(dementia)又称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的认知障碍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行动障碍及人格变化,由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或脑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2],逐渐丧失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MOG抗体病与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11例MNOS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及脑脊液免疫学抗体和头颅影像学的特点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儿中男4例、女7例,首次发病年龄(10.4±2.3)岁。11例患儿共有29次发作事件。至末次随访,8例患儿呈复发缓解病程,复发间隔3~60个月。11例患儿首次发作以抽搐(10例)、嗜睡(6例)、精神行为异常(6例)常见;29次发作事件常见的表现为抽搐(16例次)、精神行为异常(13例次)及嗜睡(10例次)。根据抗NMDAR脑炎及MOG抗体病的诊断标准,29次发作临床分型抗NMDAR脑炎4例次,MOG抗体病10例次,重叠型15例次。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测27例次,常见受累部位包括皮层(22例次),皮层下白质(7例次),脑干(9例次)。11例患儿对一线免疫治疗均敏感,8例患儿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6例复发患儿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磷酰胺1例,吗替麦考酚酯5例。随访5~99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处于缓解期,儿童脑功能评分1分10例,2分1例。结论:MNOS以年长儿为主,急性发作期以抽搐、精神行为异常常见。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受累广泛,以皮层受累为主。复发率相对较高,对免疫治疗敏感,缓解期未发现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 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挛。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为NB相关性OMA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笔者拟就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皮疹分布的临床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SWS)患者面部鲜红斑痣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的22例儿童SWS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WS患儿鲜红斑痣沿面部三叉神经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结果:22例患儿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0.08 ~ 9.92岁,中位年龄1.67岁。SWSⅠ型13例,Ⅱ型9例。鲜红斑痣分型:粉红型4例,年龄0.50 ~ 2.17岁;紫红型14例,年龄0.08 ~ 8.83岁;增厚型4例,年龄4.92 ~ 9.92岁;按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三叉神经眼支(V1)区22例,上颌支(V2)区20例,下颌支(V3)区8例。眼部异常患儿17例,年龄0.08 ~ 9.92岁,其中青光眼11例,眼压增高5例,视力受损2例。青光眼患儿中,7例于2岁内发病,8例为单侧发病,3例为双侧发病,且与鲜红斑痣同侧。12例患儿颅脑影像学表现异常,主要为大脑皮层血管畸形,累及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其他表现为脑萎缩、点状出血、钙化灶、脑沟增宽、中线结构偏移、脑室脉络丛血管增多。11例患儿有癫痫症状,其他神经系统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肢体活动障碍等。结论:颜面部三叉神经V1及V2区分布的鲜红斑痣可能提示更高的SWS发病风险,应行眼科及颅脑影像学筛查及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1例VH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3例,女78例;发病年龄为27.0(8.0~66.0)岁。观察指标:(1)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2)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3)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4)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5)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16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合并胰腺病变151例,未发现胰腺病变10例。151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中,合并胰腺囊性病变136例,合并pNENs 34例,同时合并胰腺囊性病变和pNENs 22例,无法准确判断胰腺病变类型3例。(2)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151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发病年龄为33.0(14.0~68.0)岁;其中外显子1、2、3、其他类型基因位点突变分别为51、16、43、41例;VHL 1型116例,VHL 2型35例;VHL综合征家族史92例,无VHL综合征家族史59例;合并肾细胞癌127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12例,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46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病变)。(3)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136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发病年龄,VHL综合征分型(VHL 1型、VHL 2型),合并肾细胞癌分别为32.5(14.0~68.0)岁,110、26例,115例;25例VHL综合征未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2.0(8.0~64.0)岁,13、12例,1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84, χ2 =9.770、10.815, P<0.05)。(4)VHL综合征合并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34例VHL综合征合并pNENs患者发病年龄、基因突变位点(外显子1、2、3、其他类型基因位点)、VHL综合征分型(VHL 1型、VHL 2型)分别为33.5(14.0~64.0)岁,12、5、14、3例,18、16例;127例VHL综合征未合并pNENs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7.0(9.0~66.0)岁,41、12、32、42例,105、2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30, χ2 =8.814、13.152, P<0.05)。(5)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16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3例行手术治疗,其余均随访观察。161例VHL综合征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12)年,其中15例死亡,146例生存(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分别随访4、14、9年仍生存)。 结论:VHL综合征相关胰腺病变临床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囊性病变及pNENs,以多发病灶为主,多为良性,不需手术干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由腺苷脱氨酶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2014年首次被报道。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以儿童期起病的脑卒中、免疫缺陷和骨髓衰竭为突出表现,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综述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发病机制、诊断和管理进展,让更多的儿科医生了解并能早期识别这一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罕见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强直及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伴强直及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ERM)是僵人综合征的特殊亚型,临床罕见且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PERM病例,患者为66岁女性,病程波动进展,以面部肌张力增高、头颈部瘙痒、延髓受累症候群及双下肢僵直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肌电图见安静状态躯干及四肢近端肌大量运动单位电位持续发放,痉挛发作时明显增强,符合僵人综合征的肌电表现。本例患者最终诊断为PERM,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冲击等免疫治疗效果良好。PERM是临床罕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需提高认识以免延误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 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 9/L。 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