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性CPI-444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T细胞活性和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并表征包载CPI-444并偶联CD8抗体的纳米微粒(CNP/αCD8),探讨其对CD8+T细胞活化、增殖和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和EDC/NHS法制备包载腺苷受体A2A(A2AR)特异性拮抗剂CPI-444(C)或香豆素6(C6)荧光素的纳米微粒并分别在其表面偶联CD8抗体,制得CNP/αCD8和C6NP/αCD8.扫描电镜和NanoPlus粒度测定仪表征纳米微粒形态和粒径,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和离心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情况,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内化C6NP/αCD8的情况,流式细胞仪、ELISA和LDH法检测CNP/αCD8对CD8+T细胞增殖、活化、细胞毒活性和杀瘤能力的影响.结果:CNP/αCD8纳米微粒为圆形、粒径约150 nm,能有效包载CPI-444和偶联CD8抗体,药物包封率和CD8抗体偶联效率分别约为60%和53.4%;CNP/αCD8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稳定性,能被CD8+T细胞内化,抑制A2AR分子表达.生物学功能实验显示,CNP/αCD8增强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及产生颗粒酶B和穿孔素,并增强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CNP/αCD8纳米微粒能显著增强CD8+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其增强CD8+T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A2AR分子的表达起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图像分割在直肠癌放疗领域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图像分割技术在直肠癌放疗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策略.对于放疗科医师而言,手动勾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是一项非常费时耗力的工作.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放疗靶区自动勾画模型,显著提高放疗靶区勾画的效率和鲁棒性.此外,结合影像组学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图像,提取直肠肿瘤区域的特征可以建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医师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中,分割感兴趣区,并且从中提取影像特征是模型构建的关键步骤.本文基于图像分割在直肠癌放疗领域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探究图像分割对直肠癌放疗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点穿刺法在幕上脑出血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靶点穿刺法在幕上脑出血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穿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在本研究作者所在医院接受微创穿刺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记录信息收集靶点穿刺法手术组患者52例和传统穿刺法手术组患者46例,评价穿刺准确性和血肿引流效果,通过格拉斯哥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脑出血分级量表(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grading scale,ICH-GS)、脑出血功能转归评分量表(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unction outcome scale,ICH-FOS)评分评估临床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 靶点穿刺法手术组置管与血肿中心距离更短、残余血肿量更少、ICH-GS评分提高(P<0.05),GCS和ICH-FOS评分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点穿刺法定位精准,引流效果良好,简单易于掌握,适用于非标准颅脑CT扫描的血肿定位穿刺且没有专用定位工具的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体化18F-FET PET/MR术前评估成人胶质瘤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一体化18F-氟乙基酪氨酸(18F-fluoroethyltyrosine,18F-F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MR对成人胶质瘤的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鉴别能力.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未经活检或治疗的胶质瘤患者资料16例,均完成一体化PET/MR扫描,包括18F-FET PET、常规MR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以靶本比(target-background ratio,TBR)=1.6为阈值对PET图像进行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分割,通过刚性配准获得肿瘤VOI对应的IVIM图及其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真实扩散系数(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D)、伪扩散系数(pseudo 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分布扩散系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和异质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α),使用pyradiomics对各参数进行特征提取,获得对应的一阶灰度直方图特征.计算每个IVIM参数图对应的特征值与18F-FET PET参数的关系,并利用组间比较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探究PET和IVIM参数对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区分能力.结果 IVIM-α的两个特征值90分位值(r=0.526,P<0.05)和最大值(r=0.520,P<0.05)与PET参数平均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呈正相关;IVIM-α 和SUVmean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阳性和阴性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的IVIM-α均值和SUVmean显著高于阴性组;融合IVIM-α均值和SUVmean对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行区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结论 基于一体化PET/MR的18F-FET PET和IVIM参数能够有效预测胶质瘤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UPLC-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大黄甘草汤(DG)通便止呕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TOF-MS对DG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G发挥通便止呕功效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UPLC-TOF-MS法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根据数据库比对和文献数据从DG水煎液中共鉴定27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DG通便止呕功效的关键成分可能为木犀草素、圣草酚、甘草次酸、大黄素等;关键靶点可能为AKT1、IL6、IL1B、TP53、TNF、EGFR;关键通路可能为胃癌、结直肠癌、IL-17、TNF、HIF-1等信号通路.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良好.结论 该研究较全面地阐明了DG水煎液的化学成分,明确了DG通过减轻炎症状态、促进肠道运动等作用发挥通便止呕的功效,可为DG的进一步质量评价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 PET/CT心房显像的方法学研究及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适合心房 18F-FDG PET/CT显像的方法,并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异常摄取的特征。 方法:前瞻性入组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北京朝阳医院69例房颤患者[男43例,女26例,年龄(64±11)岁]行60及120 min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另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3名,女7名,年龄(66±4)岁]行60 min 18F-FDG PET/CT显像。采用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美国核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学会(SNMMI/ASNC/SCCT)指南推荐的方法抑制心肌生理性摄取。图像分析:(1)左心室心肌 18F-FDG摄取情况定性分析:0级,左心室心肌摄取低于或等于心血池;1级,轻度高于心血池;2级,明显高于心血池。另观察左心房、左心耳和右心房的 18F-FDG摄取情况,高于心血池判定为异常摄取;采用配对 χ2检验比较早期相与延迟相各心房及心耳结构异常摄取的比例。(2)定量分析:测定左心房、左心耳、右心房的SUV max,并测定左右心房腔的SUV mean,计算左心房、左心耳及右心房的靶本比(TBR);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心房及心耳结构早期相与延迟相TBR间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房颤患者和对照组心房各结构 18F-FDG摄取差异。 结果:84.8%(67/79)的受试者左心室心肌生理性摄取被有效抑制,仅1例由于左心室摄取较高而影响对左心耳的判读。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左心房、右心房及左心耳延迟相异常摄取的比例均高于早期相,其中左心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19/68)与42.6%(29/68); χ2=8.10, P=0.020]。定量分析示,左心房、左心耳及右心房延迟相TBR均高于早期相TBR[左心房:1.1(1.0,1.3)与1.1(1.0,1.2);左心耳:1.2(1.0,1.5)与1.0(0.9,1.2);右心房:1.4(1.1,1.9)与1.3(1.0,1.5); z值:-6.81~-3.42,均 P<0.05]。87.0%(60/69)的房颤患者存在心房异常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 χ2=31.50, P<0.001],其中左心耳、右心房异常摄取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耳:30.4%(21/69)与0(0/10); χ2=4.10, P=0.042;右心房:53.6%(37/69)与0(0/10); χ2=8.00, P=0.001]。 结论:采用SNMMI/ASNC/SCCT指南推荐的方法抑制心肌的生理性摄取并适当延长采集间隔,有利于观察心房的 18F-FDG异常摄取。房颤患者心房 18F-FDG摄取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颈胸一体固定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 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 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 x、 y、 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 mm。 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羊模型中胸椎骨膜的结构与细胞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绵羊和正常羊模型深入研究胸腰段椎体骨膜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结构和细胞变化,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提供潜在的关键治疗靶点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8只健康状态相似的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 n=4)和正常组( n=4)。骨质疏松组实施卵巢切除术、低钙饮食和甲强龙注射以诱导小尾寒羊的骨质疏松状态。卵巢切除术后4个月,取出T 12椎体。利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骨小梁体积、厚度和数量,利用HE染色组织学评价骨膜的厚度和细胞数量,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价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正常羊相比,骨质疏松羊的骨小梁相对体积(BV/TV)、厚度(Tb.Th)和数量(Tb.N)明显降低[(22.708±0.973)%比(35.409±1.254)%,(8.970±0.473)μm比(10.432±0.392)μm,(0.025±0.000)mm -1比(0.035±0.004)mm -1,均 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增加[Tb.Sp (27.385±0.318)μm比(21.935±2.101)μm, P<0.05]。HE染色呈现典型的开窗小梁结构,骨质疏松羊骨膜的形成层和纤维层更厚,并且形成层的细胞数量更多(均 P<0.05)。标准化后,TRAP和ALP染色显示骨质疏松羊的TRAP +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而形成层和纤维层骨膜的ALP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质疏松羊的骨膜与正常羊相比在结构和细胞群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更活跃的骨吸收,而骨形成活性相当。以骨膜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Unity MR加速器临床应用各阶段时间统计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Unity MR加速器放疗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各阶段的时间特征,为临床优化流程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使用Unity MR加速器治疗的患者55例,根据治疗计划方式分为位置自适应(ATP)和形状自适应(ATS)两组,统计对比两种治疗流程中各阶段所需时间、各部位的扫描序列名称和序列所需时长、计划射野数、子野数及跳数。此外,按治疗部位不同统计摆位时间。两种流程各分步时间及各部位摆位时间的结果采用中位数M (Q 1, Q 3)方式描述,各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采用Mean±SD方式描述。 结果:行ATP治疗流程42例,共计305治疗分次:摆位、MR扫描、配准、自适应计划、出束、总时间分别为3(2, 5)、5(4, 7)、3(3, 4)、8(4, 12)、8(6,11)、30(25, 36) min;行ATS治疗流程13例,共计65治疗分次:摆位、MR扫描、配准、靶区及OAR勾画、自适应计划、出束、总时间分别为2(2, 3)、7(5, 8)、4(3, 5)、12(9,16)、11(10,14)、10(9,11)、55(49,61) min。按治疗部位统计摆位时间:头颈、胸、腹部分别为4(2, 4)、2(2, 4)、3(2, 5) min;行ATP各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分别为:头颈部8.1±1.7、49.9±31.2、846.75±363.44 MU,胸部8.0±2.0、60.7±13.3、790.21±279.00 MU,腹部9.7±2.0、81.2±22.3、2007.32±1053.81 MU;行ATS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分别为:头颈部(仅1例)13、39、993.07 MU,腹部9.5±1.5、65.5±6.3、2763.26±835.41 MU。结论:MR引导放疗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潜力,目前整体治疗时间较长,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体素形态测量技术对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脑部体积变化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评估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脑部体积变化。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的146例TMD患者[TMD组,年龄(36.8±15.8)岁,男性44例,女性102例],并招募19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年龄(43.3±15.6)岁,男性92名,女性101名],所有受试者均行脑部3.0 TMRI三维结构像扫描。采用VBM技术将三维脑结构像分割成脑灰质、白质及脑脊液图,对脑灰质图像进行双样本 t检验,全脑总体积、年龄及性别作为协变量,评估两组受试者脑部体积的变化。 结果:TMD组患者灰质总体积[(632.4±65.4) ml]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596.1±76.3) ml]( t=4.70, P<0.05)。VBM分析提示TMD组患者脑部体积增加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双侧梭状回、双侧颞中回(颞极)及右侧舌回[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 P<0.05]。TM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无体积减少脑区。 结论:颞叶是TMD患者脑部体积增加的靶向性脑区,其神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