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颈胸一体固定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 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 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 x、 y、 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 mm。 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在胸中段食管癌中摆位误差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采用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对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7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3.6(36.5~85.3)岁。73例患者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放疗体位固定方式:胸腹平架上举固定(双手交叉置于额头)组24例、胸腹平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5例和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4例。第1周行锥形束CT 5次,后续每周1次。记录配准前后区域内的左右( X)方向、头脚( Y)方向和腹背( Z)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测量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肩锁关节平移摆位误差并分别计算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 ΔX、 ΔY、 ΔZ和三维空间位移 d。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分别共行208、195和195次锥形束CT扫描,3组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 X方向:(0.19±0.15)、(0.16±0.15)、(0.14±0.14)cm; Y方向:(0.30±0.24)、(0.27±0.22)、(0.21±0.20)cm; Z方向:(0.20±0.14)、(0.17± 0.18)、(0.16±0.17)cm。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在3个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均小于另外2组,除与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在 Y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85~5.89,均 P<0.05)。3组的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 d分别为(0.24±0.17)、(0.28±0.16)、(0.23±0.13)cm。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 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1±0.11)cm对(0.13±0.11)cm, Z=-2.16, P<0.05];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 Z [(0.18±0.15)cm对(0.12±0.10)cm, Z=-4.19, P<0.001]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 d [(0.28± 0.16)cm对(0.23±0.13)cm, Z=-3.63,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需要行锁骨上下区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方式在平移摆位误差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上明显优于胸腹平架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锁骨上下区的治疗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两种固定方式在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使用头颈肩热塑网罩和颈胸一体热塑体膜固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锁骨上下区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0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位年龄46(29~68)岁]的锁骨上下区靶区的锥形束CT(CBCT)图像,其中19例使用头颈肩热塑网罩进行体位固定(头颈肩网罩组,128次CBCT图像),21例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颈胸一体膜组,143次CBCT图像)。分析2组患者锁骨上下区的摆位误差,并分别测量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 ΔX、 ΔY、 ΔZ和三维空间位移 d。应用公式计算临床靶区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值。将所有患者分成体重指数(BMI)<24 kg/m 2组(13例,86次CBCT扫描)和BMI≥24 kg/m 2组(27例,185次CBCT扫描),分析比较2组的摆位误差。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在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方向:(1.78±2.40) mm和(2.26±1.91) mm( t=0.687, P=0.496)、头脚方向:(2.88±2.44) mm和(2.29±1.89) mm( t=2.249, P=0.030)、腹背方向:(2.48±1.79) mm和(1.66±2.00) mm( t=0.998, P=0.325);在矢状面的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91±0.61)度和(0.67±0.53)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55, P=0.001)。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在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 ΔX、 ΔY、 ΔZ的平均值分别为3.65、4.61、3.11 mm和2.32、1.97、1.63 mm,三维空间位移 d的平均值分别为7.36 mm和4.03 mm。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锁骨上下区在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腹背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6.1、8.9、7.5 mm和7.0、7.0、5.5 mm。BMI<24 kg/m 2组和BMI≥24 kg/m 2组患者在3个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03~0.938,均 P>0.05)。 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锁骨上下区放疗的患者,相比头颈肩网罩固定,使用颈胸一体膜固定在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更小,而且对肩锁关节的体位固定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不同计划靶区外放边界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不同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颈胸一体架+热塑膜方式固定的放疗患者(中位年龄50岁,范围34~74岁)的338次锥形束CT(CBCT)图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CBCT图像针对不同的感兴趣区分别进行配准,范围包括胸壁靶区、锁骨上区靶区和整体靶区,并计算出3个靶区在六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平移方向:左右、头脚、腹背,旋转方向:俯仰、翻滚、偏转]。采用公式M=2.5∑+0.7σ计算3个靶区的外放边界。比较3个靶区在六维方向的摆位误差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摆位误差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Firedma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锁骨上区靶区与整体靶区在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2.46) mm对(1.82±2.18) mm, χ2=0.286, P=0.004],胸壁靶区和整体靶区[(1.10±0.95)°对(0.87±0.75)°]、锁骨上区靶区和整体靶区[(1.24±1.05)°对(0.87±0.75)°]在翻滚方向的摆位误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0.265、0.241, P=0.001、0.002)。胸壁靶区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外放边界分别为6.10、6.21、5.90 mm,锁骨上区靶区外放边界分别为8.06、6.22、6.70 mm,整体靶区外放边界分别为6.09、5.95、5.48 mm。相较于锁骨上区靶区与整体靶区( r=0.35~0.81,均 P<0.001),胸壁靶区与整体靶区在六维方向均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 r=0.76~0.93,均 P<0.001)。 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在进行胸壁靶区、锁骨上区靶区计划设计时,应使用不同的外放边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锥形束CT图像引导下对乳腺癌放疗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图像的颈胸一体热塑膜和体部热塑膜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定位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固定方式分为颈胸膜组(使用颈胸一体热塑膜,52例)和体膜组(使用体部热塑膜,30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放疗和放疗过程中每周进行CBCT扫描,并将验证图像与计划图像进行配准,记录两种固定方式下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和腹背方向(Z)的平移误差,以及X轴旋转方向(Rx)、Y轴旋转方向(Ry)、Z轴旋转方向(Rz)的绕轴旋转误差,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 首次治疗、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两组X、Y、Z、Rx、Ry、Rx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与体膜组比较,颈胸膜组X[0.21(0.12,0.27)mm vs.0.22(0.20,0.35)mm]、Y[0.20(0.11,0.24)mm vs.0.25(0.16,0.37)mm]、Z[0.15(0.08,0.25)mm vs.0.20(0.15,0.29)mm]、Rx[0.57(0.22,1.10)°vs.1.00(0.70,1.50)°]、Ry[0.50(0.30,1.20)°vs.1.10(0.60,1.40)°]、Rz[0.30(0.20,0.80)°vs.0.90(0.40,1.50)°]的摆位误差更小(P<0.05).治疗4周后,与体膜组比较,颈胸膜组X[0.19(0.12,0.27)mm vs.0.25(0.21,0.31)mm]、Y[0.21(0.11,0.27)mm vs.0.26(0.22,0.32)mm]、Z[0.12(0.05,0.28)mm vs.0.22(0.13,0.35)mm]、Rx[0.80(0.49,1.10)°vs.1.20(0.80,1.80)°]、Ry[0.55(0.20,1.12)°vs.1.10(0.80,1.30)°]、Rz[0.61(0.29,1.10)°vs.1.10(0.80,1.40)°]的摆位误差也更小(P<0.05).结论 颈胸一体热塑膜较体部热塑膜可以减小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颈胸一体热塑膜固定下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一体热塑膜固定下乳腺癌患者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并计算肿瘤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范围(MPTV).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5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颈胸一体热塑膜固定进行调强放疗,应用CBCT对患者治疗前摆位进行验证,采用在线骨配准的方式分析X(左右方向)、Y (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轴的线性误差以及绕3轴的旋转误差(Xr、Yr、Zr),计算患者的系统误差(Σ)与随机误差(σ),并根据MPTV=2.5Σ+0.7σ计算MPTV.统计25例乳腺癌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与CTV的最大横径、长径、前后径,并利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摆位误差的关系.结果 25例患者共进行了174次CBCT扫描,患者的群体性Σ在X、Y、Z轴分别为1.40、1.50、1.20 mm,Xr、Yr、Zr分别为0.9°、0.7°、0.8°;群体性σ为2.20、3.00、1.40 mm,Xr、Yr、Zr为0.7°、0.6°、0.7°,建议MPTV为4.90、6.00、3.90 mm. CTV的横径和长径与摆位误差有相关性(rs=0.406,P=0.044;rs=0.512,P=0.009),患者的身高、体质量、BMI与摆位误差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采用颈胸一体热塑膜固定乳腺癌患者可提高治疗精度,应用CBCT验证分析摆位误差可为乳腺癌患者MPTV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颈躯干快速固定器的设计与实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设计一种头颈躯干一体化快速固定器,解决战斗机座舱内失能或危重伤员的快速固定防护问题,以防止救援脱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方法:结合救援人员在战斗机座舱外对失能飞行员实施快速固定的勤务分析,根据快速固定器需满足的基本功能与设计要求,进行虚拟设计和样机试制,整个装置包括背板、胸部固定带、腿部固定带和颈托4个部分.参考GJB 900A—2012《装备安全性工作通用要求》及GJB 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对设计的固定器进行强度验证,并进行伤员固定与起吊实验.结果:设计的头颈躯干快速固定器符合承载受力的要求,且固定与起吊效果良好.结论:该固定器携带方便、操作合理、固定可靠,可满足伤员起吊离机时的固定防护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部热塑膜固定于乳腺托架联合标记线提高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一体化调强放疗时,采用头部热塑膜固定于乳腺托架,配合标记线对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行调强放射的10例乳腺癌术后病人.每例病人在乳腺托架固定下,分别放置3个摆位:无头部热塑膜固定和核对颈胸部标记线(A组)、核对颈胸部标记线(B组)、头部热塑膜固定与核对颈胸部标记线(C组).每例病人每周1次,共5周,在X线模拟机下复核,得到和比较3个模式下照射野中心、锁骨区棘突和锁骨测量点的摆位误差值.所有病人的治疗采用C组摆位.结果:每组得到47组数据,3组摆位共141组数据.比较3组照射野中心的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摆位,C组摆位误差显著小于A、B组(P<0.05).锁骨区棘突的左右位移,距离锁骨头下缘越往上,摆位误差越大.A、B、C组在棘突锁骨头上6 cm处,左右位移>5 mm的病人分别占12.8%、6.4%和2.1%.除了棘突锁骨头上缘和其上方1、2 cm处外,C组其他不同测量点处的摆位误差均小于A、B组(P<0.05).在锁骨头内缘外侧7 cm处,C组锁骨测量点的头足摆位误差也小于A、B组(P<0.001).结论:在乳腺托架联合头部热塑膜和标记线固定下,照射野中心点、锁骨区棘突和锁骨摆位误差较小,能满足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准确性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肿瘤放疗中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体位固定方法在放疗过程中较单一热塑网膜或真空垫固定方法能否减少摆位误差.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湘雅常德医院接受放疗的头颈和胸腹肿瘤患者66例,其中头颈肿瘤患者27例、胸腹肿瘤患者39例.15例头颈肿瘤患者使用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A组),12例使用塑形垫结合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B组);19例胸腹肿瘤患者使用真空垫固定(A组),20例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体膜固定(B组).对所有患者实施锥形束CT扫描,统计配准后得到左右(left-right,LR)、头脚(superior-inferior,SI)和腹背(anterior-posterior,AP)方向及旋转角度摆位误差值,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方式间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对于头颈肿瘤患者,B组在LR、SI以及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06±0.06)cm、(0.08±0.07)cm、(0.12±0.17)°,小于A组的摆位误差(0.10±0.11)cm、(0.13±0.14)cm、(0.25±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胸腹部肿瘤患者,B组在LR和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10±0.08)cm、(0.09±0.18)°,小于A组摆位误差(0.14±0.12)cm、(0.22±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I和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肿瘤和胸腹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的体位固定方式相比于其他单一体位固定方式而言,能够提升患者体位的重复性、稳定性,减少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探讨TSCI的防治方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69家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用Wilcoxon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分析出入院ASI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的差异;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模型分析不同医院TSCI患者ASIA损伤分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4 404例TSCI患者中,恢复组1 200例(27.25%),且出入院的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IA损伤分级变化的总变异中,24.12%由医院层面的差异引起.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每增长1岁,分级改善概率降低0.90%;与腰骶段相比,胸、颈段的分级改善概率分别降低28.90%、21.50%;完全性损伤者的分级改善概率较不完全者降低29.00%;伴随骨折脱位者的分级改善概率较不伴随者降低33.50%;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3日的分级改善概率较>3日增加0.353倍;康复训练者的分级改善概率增加1.069倍;与未手术者相比,减压固定术的分级改善概率增加1.565倍,减压固定融合术增加1.139倍.结论 TSCI的住院治疗效果较差;不同医院水平下的年龄、损伤及救治特征差异均与TSCI的预后有关,表明亟待制定精准化的TSCI预防策略和建立区域化的"急救-治疗-康复"一体化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