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点穿刺法在幕上脑出血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靶点穿刺法在幕上脑出血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穿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在本研究作者所在医院接受微创穿刺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记录信息收集靶点穿刺法手术组患者52例和传统穿刺法手术组患者46例,评价穿刺准确性和血肿引流效果,通过格拉斯哥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脑出血分级量表(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grading scale,ICH-GS)、脑出血功能转归评分量表(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unction outcome scale,ICH-FOS)评分评估临床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 靶点穿刺法手术组置管与血肿中心距离更短、残余血肿量更少、ICH-GS评分提高(P<0.05),GCS和ICH-FOS评分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点穿刺法定位精准,引流效果良好,简单易于掌握,适用于非标准颅脑CT扫描的血肿定位穿刺且没有专用定位工具的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α-硫辛酸通过抑制JAK2/STAT3恢复GPX4改善侧脑室注射链脲菌素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对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icv)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icv-STZ组和icv-STZ+ALA组,每组15只。STZ通过大鼠侧脑室脑立体定位注射,ALA干预用灌胃法,对照组采用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及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电子显微镜检测线粒体完整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炎症因子、磷酸化Tau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的表达或活性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STZ 4周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ALA干预可显著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多层面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STZ组大鼠海马组织铁离子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完整性显著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失衡、胶质细胞数目增加、磷酸化的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MAPK与GSK-3β通路激活。进一步检测发现,STZ激活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并转录抑制过氧化物酶GPX4表达。抑制STAT3活性则可阻断STZ诱导GPX4下调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结论:ALA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恢复GPX4蛋白水平,从而螯合铁离子、改善线粒体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平衡机体的氧化还原系统,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STZ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技术比较及Hartel穿刺法学习曲线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 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 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VERO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治疗中图像引导的准确性和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四维呼吸相关锥形束CT(4DCBC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平均密度投影的CT图像,据其绘制肿瘤轮廓获得内在靶体积(ITV);通过比较手动ITV配准与CBCT上运动-模糊肿瘤来确定平移和旋转肿瘤定位误差,同时通过机器人定位床及环形旋转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对CBCT进行验证以评价残余误差。结果:初始设置的平均三维矢量位移明显大于六维自动校准后位移[(6.8 ± 2.1) mm比(1.5 ± 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4.0%(425/452)的旋转误差≤ 3°;若无图像引导,则基于ExacTrac的立体定位需要左-右方向6.6 mm,上下方向9.8 mm,前后方向6.5 mm;六维校正残留误差后三个方向的安全边界分别降低至3.0、3.2和3.1 mm。 结论:使用ITV-CBCT匹配技术和VERO系统的自动六维校正的在线图像引导能够降低NSCLC患者SBRT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氧化物歧化酶1突变基因G41S和G41D在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过表达及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两种突变类型G41S和G41D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性SOD1WT、SOD1G41S、SOD1G41D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及不携带目的基因的空白病毒,立体定位注射到小鼠的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根据注射病毒的不同,分为CONTROL组、SOD1WT组、SOD1G41S组及SOD1G41D组(均 n=16)。1个月后,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三箱社交实验、追踪条件恐惧实验,观察突变基因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 结果:在旷场实验中,SOD1WT组[(39.67±6.04)m]的运动路程明显多于SOD1G41D组[(28.47±6.92)m, P=0.034];在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中,SOD1WT组[(40.56±10.12)次,(32.63±8.19)次]及SOD1G41S组[(36.75±9.43)次,(29.06±8.32)次]的总进臂数和实际交替进臂数明显高于SOD1G41D组[(24.50±11.30)次,(18.38±9.09)次,均 P<0.05];在三箱社交实验中,SOD1G41D组在含有老鼠的区域停留时间[(279.08±134.94)s]和对侧空金属笼子区域[(218.54±125.6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13, P=0.199),SOD1WT组及SOD1G41S组在陌生鼠1[(253.07±55.60)s,(253.20±57.61)s]及陌生鼠2[(243.44±55.33)s,(239.76±67.49)s]所在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OD1WT组、SOD1G41S组表现为社交趋新障碍;在追踪条件恐惧实验的测试阶段,SOD1G41S组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和CONTROL组( P<0.05)。 结论:SOD1G41S和SOD1G41D对小鼠的认知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改变,相同位点上的两种突变类型产生的认知行为改变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基于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SCRA),并通过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该新型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被评估并纳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均接受了真空垫体位固定和四维CT模拟定位,本研究以计划靶区体积(PTV)为目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设计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使用R 50%、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等参数评估治疗计划,并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结果: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1例室性期前收缩(PVC)受试者接受了处方剂量25 Gy的单次SCRA,PTV平均值为71.3 cm 3(60.3~89.4 cm 3),平均治疗时长12.0 min (4.5~21.0 min)。短期随访平均持续了18周(14~25周),结果显示受试者未出现并发症,VT负荷和PVC负荷显著下降。 结论:SCRA术短期内有效和安全,但关键放疗技术的效果和使用规范仍需要继续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三科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脑干出血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且术后90 d内随访数据完整的65例脑干出血老年患者。查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 d血肿清除率、血肿腔引流管拔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0 d、90 d的随访结果;采用30 d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存活患者的短期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存活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2.8 h,平均(1.9±0.4)h。术后1 d复查头颅CT发现,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4.6±13.6)%;血肿腔引流管在3~5 d内拔除,术后无1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脑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0 d,9例患者病死,56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6.2%。存活患者中5例暂时处于植物人状态,51例苏醒,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存活患者术前血肿量少于病死患者,术前GCS评分低于病死患者( Z=2.386、2.009, P=0.017、0.045)。随访90 d,存活患者中,3例病死,53例存活,存活率为81.5%;存活患者中,2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1.5%。 结论: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术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外科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现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平面在基底平面上5.0~6.5 cm,穿刺角度为10~14°,穿刺深度为9.0~11.5 cm。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患者1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5%;出血后6~24 h手术患者40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0%;出血后1~3 d手术患者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高达30%。术后首次CT复查显示引流管位置理想51例、过深2例、过浅1例、位置偏下2例、位置偏上2例、位置偏内1例、位置偏外1例。术后第3天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880±3.998)分]较术前[(6.240±3.159)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痊愈良好20例(33.3%)、轻残28例(46.7%)、重残7例(11.7%)、植物生存3例(5.0%)、死亡2例(3.3%)。 结论: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在其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