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80 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干预隔日 1次,均治疗 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相关指标(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持续时间和平均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75.00%)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咽收缩率以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咽收缩持续时间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唇运动、舌运动、喉提升、流涎、咳嗽、饮水试验、CNSAT总分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有良好疗效,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修复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预后影响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项丛刺疗法治疗,根据出院时吞咽功能评定改善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对可能影响吞咽障碍康复预后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发病时间、入院洼田评定等级5个因素为影响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康复的危险因素(P<0.05);首次将吞咽障碍预后与临床重大伴随疾病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吞咽障碍患者预后与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房颤、血脂异常等重大疾病无关,而与肺炎相关,且预后差(P<0.05).多因素分析示,发病时间、治疗时间、入院洼田评定等级是影响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成功拔鼻饲管患者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病时间、治疗时间是影响项丛刺疗法对拔管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1).结论 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发病时间、入院洼田评定等级、治疗时间、有无肺炎为影响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康复的危险因素,可协助判断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针刺风池穴的即刻效应.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丛刺疗法,穴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每日1次,并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每周2次.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1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以及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采用吞咽超声诊断仪及表面肌电图(sEMG)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对吞咽相关肌肉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针刺风池穴即刻可提高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振幅(P<0.05),减少颏舌骨肌运动时间、增大颏舌骨肌位移(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项丛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影响吞咽相关肌肉,提高肌肉振幅并减少吞咽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项丛刺加旁廉泉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项丛刺加旁廉泉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及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以及中风病临床路径常规选穴(百会、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项丛刺加旁廉泉针刺法.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荧光透视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测定咽部收缩持续时间、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生活质量评估(Barthel)指数变化.采用RT-PCR及免疫印迹检测外周血IL-6、IFN-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结束后VFSS评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IL-6、IFN-γ mRNA和蛋白降低(P<0.01).结论:项丛刺加旁廉泉针刺法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6、IFN-γ表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吞咽超声对吞咽障碍患者针刺风池穴即刻效应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吞咽彩超(uhrasonographic examination)评价针刺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变化.方法 符合标准的60例脑血管病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接受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项丛刺疗法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首次利用吞咽超声探讨针刺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颏舌骨肌的即刻变化,同时联合“金标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价针刺风池穴对患者吞咽时间的影响,初探风池穴针刺即刻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吞咽彩超示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增加颏舌骨肌位移,且减少颏舌骨肌的运动时间(均P<0.05),且减少患者口腔期及咽期的吞咽时间(均P<0.05).结论 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效显著,针刺风池穴即刻可改善吞咽肌群位移并减少患者的吞咽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风池穴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即刻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定针刺风池穴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即刻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96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吞咽常规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施行项丛刺:风池(主穴),配以旁廉泉、廉泉、完骨及天柱,并结合金津、玉液舌下点刺放血,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WST)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SA),并首次利用sEMG探讨针刺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的即刻影响,初探针刺风池穴治疗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两组患者WST等级均较疗前改善(均P <0.05),SSA得分均较疗前减低(均P <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sEMG示,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更有效,项丛刺风池穴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大脑动脉血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及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项丛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穴针刺,每日1次,并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呼吸功能指标[用力呼气容积(FVC)、最大通气量(MVV)、最长呼气时间]、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清学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48/60),高于对照组的60.0%(36/60,P< 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FVC、MVV、最长呼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侧大脑动脉Vs、Vm及血清BDNF、NGF、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双侧大脑动脉RI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项丛刺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项丛刺疗法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和IGF-1水平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和IGF-1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8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舌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项丛刺疗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咽功能评分、VFSS评分、SWAL-QO评分和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BDNF和IGF-1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VFSS评分和SWAL-QO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和IGF-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项丛刺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血清BDNF、NGF、IGF-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项丛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SSA)、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清学指标[BDNF、NGF、IGF-1]水平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2.50%vs 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SSA、VFSS、SWAL-QOL评分及血清BDNF、NGF、IGF-1水平较均对照组更高(均P<0.05),且脑血流动力学参数VS、VM、RI改善程度均更显著(均P<0.05).结论:项丛刺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脑血流微循环,上调血清神经因子BDNF、NGF、IGF-1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