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80 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干预隔日 1次,均治疗 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相关指标(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持续时间和平均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75.00%)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咽收缩率以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咽收缩持续时间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音频分析在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Praat语音分析软件探讨声学数字化分析方法在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每例患者均进行标准化的吞咽造影检查,要求每例患者在进食每口食物前、后分别发"衣/i/"音3次,采集声音样本。根据渗漏-误吸分级(PAS)将所有患者分成非误吸组(16例)和误吸组(30例),检测和比较2组患者进食前和进食后的组内及组间嗓音的基频、相对平均扰动度(RAP)、相对频率微扰(Jitter)、相对振幅微扰(Shimmer)、振幅微扰商(APQ)和谐波噪声比(HNR)等声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非误吸组患者的各项声学参数指标进食前后比较,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误吸组患者的基频、RAP和Jitter数据进食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进食前,非误吸组患者的RAP[(0.31±0.22)%]和Jitter[(0.49±0.32)%]分别与误吸组的RAP[(1.02±0.53)%]和Jitter[(1.71±0.84)%]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非误吸组优于误吸组;进食后,仅Jitter值[非误吸组(0.49±0.32)%;误吸组(0.74±0.43)%]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结论:可在进食评估前,通过对声学参数RAP和Jitter的分析,识别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造影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定性、定量分析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的病理生理特征。方法:选取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选的大脑皮质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的吞咽障碍患者16例和无吞咽障碍的健康中老年人分别设为非认知障碍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集3组受试者吞咽5 ml中稠度流质食物的VFSS,定性观察拒绝进食、张口困难、口腔闭合不全、口腔残留、咽腔残留、渗漏、误吸等情况的发生率。并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对三组受试者的时间学、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定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拒绝进食的发生率(37.5%),口腔闭合不全的发生率(68.75%),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非认知障碍对照组( P<0.0167);观察组张口困难发生率(37.5%),口腔残留发生率(81.25%),咽腔残留发生率(56.25%),渗漏发生率(56.25%),误吸发生率(50%),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67)。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口腔运送时间(6.87±2.55)s,软腭上抬时间(3.06±1.07)s,较正常对照组、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观察组舌骨运动时间(1.21±0.19)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01),但与非认知障碍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延长( P=0.106)。 结论:大脑皮质卒中后吞咽困难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损以认知期受损为特征,伴较严重的口腔期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视透视吞咽检查定量评价脑干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特点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 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刺及口咽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入院后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多导睡眠监测(PSG)、洼田饮水试验、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为脑卒中后同时有吞咽障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口咽部综合康复治疗及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行口咽部综合康复治疗及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疗程为30 d,并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吞咽评定项目洼田饮水试验评定、VFSS评定吞咽障碍,PSG中的低通气指数(AHI值)、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LSaO2、低通气指数均显著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VFSS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口咽部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口咽部康复治疗;通过针刺和口咽部康复治疗吞咽障碍可以有效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荧光吞咽造影定量分析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疗效观察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荧光吞咽造影(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定量分析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n=25)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n=30)仅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VFSS检查,并选取吞咽通过时间及环咽肌开放幅度两个参数进行定量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吞咽通过时间方面:两组患者吞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较对照组缩短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环咽肌开放幅度方面:两组患者环咽肌的开放幅度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大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FSS定量分析可以对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进行数字化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数字化吞咽造影录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数字化吞咽造影录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吞咽障碍的患者,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统计学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任何参与吞咽的器官均可受累,口期吞咽功能障碍者1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者15例,口咽期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28例,误吸者33例.其中,舌根软腭接触不全(P=0.048),会厌折返不全(P=0.005),环咽肌功能紊乱(P=0.022),喉闭合不全(P=0.000)与误吸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吞咽造影录像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分期及定性分析,可用于协助精准诊治吞咽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功能食品进行治疗性经口喂食,然后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经干预1个月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和误吸渗漏评分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VFSS数字化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及喉前庭关闭时间(LC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渗漏误吸情况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不仅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而且对其吞咽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琼脂增稠剂在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比较新型琼脂增稠剂与传统黄原胶增稠剂在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中的差异.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让其吞咽由琼脂或黄原胶增稠剂配制的中稠度及高稠度食物.通过吞咽造影(VFSS)定性、定量分析和主观性评价法评估患者应用情况.结果 经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发现,入选患者在吞咽中稠度琼脂增稠剂食物时其咽腔收缩率(PCR)较吞咽中稠度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明显减小(P<0.05)?患者吞咽高稠度琼脂增稠剂食物时其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和PCR均较吞咽高稠度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明显减少(P<0.05)?在渗漏误吸方面,患者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和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时并无明显差异.在主观性评价方面,患者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在爽滑感及残留感方面优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P<0.01),但在香味方面劣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P<0.01).结论 与吞咽黄原胶增稠剂食物比较,吞咽琼脂增稠剂食物能缩短食团运送时间,所需咽部收缩力量较小,口咽残留较少,口感更爽滑,可作为一种新型增稠剂广泛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压和舌骨运动与咽期活动的量化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舌压和吞咽造影时吞咽器官的形态学动态变化,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及舌骨运动与咽期咽腔活动的相互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13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舌压测定(日本JMS舌压测定器),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舌压测定后即刻行吞咽造影检查,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以30帧/秒的速率记录吞咽过程,截取目标图像.使用吞咽造影分析软件进行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的量化分析,并对舌压、舌骨运动位移、咽腔收缩率(PCR)、食管上括约肌(UES)持续开放时间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舌压[(17.06±9.68)kPa]与UES持续开放时间[(1052.3±639.08)ms]存在正相关(r=0.59,P<0.05).舌骨向上位移[(10.65±5.88)mm]与PCR[(55.38±32.20)%]存在负相关(r=-0.53,P<0.05).结论 舌肌及舌骨活动可影响咽期吞咽器官的功能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